◆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明确:
  •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
  • 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 绘就全民健身新蓝图,提高全民健康正当时,《瞭望》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共4篇 ▼
1-绘就全民健身新蓝图
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三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支撑
◆ “在这里健身办一张月卡是30元,算下来一天只要一元钱。”未来将有更多的百姓健身房在全国陆续落地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研发了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由全民共享将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可以预见,随着《意见》的落实,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空间布局方案的落地,我们将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分割,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国运动场地资源,夯实我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娟
  “比起年少单纯地追求名次,这些年我更想挑战一个‘老’运动员的身体极限,实践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2021年7月4日,中国羽毛球奥运冠军林丹宣布结束20年的国家队生涯。对于今后的打算,他在个人微博中写道:“之后的日子,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会去寻找新的‘赛场’。”
  人生处处是“赛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就描绘了一幅“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鲜活未来图景——专业运动员的“下半场”将有新的精彩,平凡人生也有可能因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而迎来高光时刻,成为自己人生赛场上的冠军。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意见》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等8个方面提出29项改革措施,明晰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在哪里”的问题,擘画新时代全民健身新蓝图。
推动体育回归初心
  “我在老家眉县种植猕猴桃,经常参与龙舟运动。如今,我终于把家乡的龙舟划到全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农民运动员魏生海说。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全运会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和总积分榜排名,转而为全运会增设群众体育赛事,鼓励普通群众参加全运会。
  广场舞、广播体操、太极拳……不管平日里练的是什么运动,不管是奋斗在三尺讲台、田间地头,还是工厂车间,只要有运动健身的热情,普通体育爱好者也能登上全国最顶尖的舞台,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从最初带着鲜明国防体育烙印的竞技大会,到“奥运练兵场”,再到如今的“全民全运”,全运会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勃兴,校准着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天平。
健身促进健康,健康推动小康。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三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12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三五’时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帮助和有力支撑。”清华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多元协同格局尚未形成,群众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推动体育回归初心,国家发改委委托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专题研究,成立了由9个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起草形成了《意见》,确定了“覆盖全民,公益导向”“科学布局,统筹城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等四条基本原则,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的两个阶段性目标——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建成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之所愿,政之所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王兆红表示,《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在新发展阶段,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运用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合理均衡的区域城乡布局,绿色生态的健身载体,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引导居民建立科学健身方式,形成浓厚锻炼氛围,在强大要素资源的支持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全流程,并通过重点任务分工,使得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未来,将有更多人能够通过体育丰富人生。”王兆红说。
▲ 2021年12月17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 区唐海镇新立小学的学生在操场练习轮滑 刘满仓摄
体育成果全民共享
  “在这里健身办一张月卡花费30元,算下来一天只要一元钱。”自从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了百姓健身房,住在附近的周大伯成了健身族,“这里还有教练免费指导,我每天都会来锻炼”。
  自2019年10月份开始正式投入使用以来,百姓健身房就成了祥符街道蓝孔雀社区里人气最高的地方。“这是杭州第一家开业的百姓健身房。社区引入第三方负责日常运维,由社区提供场地,负责装修和水电,第三方组织则提供人力和健身器械。”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家门口的百姓健身房可以培养最基础的健身人群,促进全民健身”。
  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政府将百姓健身房建设项目列入2020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共新建百姓健身房1015家,并为全国提供经验。而根据《意见》指出的建设方向,未来还将有更多百姓健身房在全国多地陆续落地——
  通过多种方式为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国家队、省队的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要实现时间、评价、帮扶等制度化,进而提升基层健身指导服务的专业水准……《意见》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出发,提出了诸如上述的多项改革举措,力求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推动更多体育成果由全民共享。
▲ 2021年4月14日,浙江省嘉兴市市民在社区健身房锻炼 金良快摄
  “推动竞技体育成果由全民共享是全民健身科学化的创新举措。”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研发了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由全民共享,必将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这是《意见》的显著贡献和亮点。
“体育的价值属于全社会。”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说,“学会享受运动,人生也会有更多可能性。”
  说到钟南山,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他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是救死扶伤的院士。但这些身份的背后,85岁的钟南山还有另外一重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身份——运动健将。他曾直言:“运动对我保持身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在1959年,23岁的钟南山就曾作为一名非职业运动员参加首届全运会,在400米栏项目中以54.2秒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全国纪录。如今,身为院士的钟老,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工作之余仍保持“每周3练,争取4练”的习惯。年逾八十的他身姿挺拔,能看出明显的肌肉线条,让网友震撼不已。关于他身形的词条数次刷屏,登上热搜。
  “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要一辈子运动,争取一辈子享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钟南山说。
近年来,人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日渐高涨,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中的学生、劳动年龄人口、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按照相同口径比较,与国外差距还较大。
  为尽快纾解扩大全民健身群众参与所面临的痛点,《意见》从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培养终身运动者入手,发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对于未成年人重在提供适宜设施和器材、推动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培养兴趣;对于中年人,依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高职工健身参与度;对于老年人重在解决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对于残疾人重在营造无障碍环境并提供便利……
  可以想见,未来,中国像钟南山一样的终身运动者将越来越多。
▲ 2020年8月22日,瑜伽爱好者在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迎宾湖公园晨练瑜伽 张驰摄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水平
  穿上雪鞋,戴好滑雪镜,深吸一口山顶冷冽清爽的空气,只听“呼”的一声,身穿滑雪服的身影飞驰而去,在白雪皑皑的场地上留下道道曲线。
  这是李天乐冬季的日常训练场景,他曾经是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单板滑雪队队长。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李天乐滑雪的第8年,“我已经滑遍全国23家雪场,累计教授千余人滑雪。”如今已成为一名滑雪教练的他兴奋地说,相比初学时,周围的“雪友”更多了,滑雪场的配套设施也愈加完善。
  “很多场所配备了专业的室内滑雪模拟机,速度、坡度都可以比拟高级道滑行,让滑雪运动‘四季皆可为’。”北京市一家滑雪学校校长高峰说,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日新月异。
▲ 2021年2月15日,游客在吉林省吉林市万科松花湖滑雪场滑雪颜麟蕴摄
 不只是冰雪运动,如今有不少运动项目已从小众走向大众,从资源稀缺走向供给丰富,从场地局限走向绿色便捷。
  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补齐户外运动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以学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为重点,推动健身场地开放共享;制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并动态更新,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制度;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力;推进体卫深度融合,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推动冰雪等户外运动发展,编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落实赛事举办方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管理……《意见》从更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更科学的运动方式以及更丰富的赛事活动三个方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水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健身需求。
《意见》描绘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发生转变,与传统的在硬质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相比,人民群众更愿意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运动的惬意。王雪莉表示,《意见》将绿色发展作为鲜明特点,提出“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降本改造”,“户外运动设施不逾越生态红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意见》还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范宪伟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为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大众健康管理服务从单纯依靠医疗卫生“被动、后端的健康干预”,到体育健身“主动、前端的健康干预”的发展,《意见》提出积极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推进体卫深度融合,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不断孕育新的健身产品,推动服务供给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意见》高度重视区块链、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提出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建设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等。
  “全民健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王雪莉表示,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相信在《意见》的引领之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将构筑新格局。
▲ 2021年3月17日,市民在江苏省淮安市国联西坝体育公园篮球场打篮球 李博摄
360度织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
  “我是农村孩子,村里没有广场。上学时,我们做健身操就只能在水泥路上做,时常得给车让路,我还因此被投诉阻碍交通。”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位农村小伙在网上“吐槽”道。
  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农村仍存在体育设施建设结构不合理、门类不齐全的问题,室外场地多,室内场地少。在生态移民中,集中搬迁后,有的行政村近万人按照一般行政村标准配备的体育健身设施无法满足需要。
  林显鹏表示,构建跨城市、跨城乡、跨区域的运动场地空间,科学合理地规划运动场地资源,成为满足人民更高水平健身需求,建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
  “《意见》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问题,力求360度织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意见》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的原则,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从区域平衡、城乡平衡、人群平衡多个角度推动均衡发展,通过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倾斜,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普惠性,让公共服务的阳光照到每一个人。
  同时,《意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区域布局上明确提出要构建对接重大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结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
  为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实现健身人人参与,健康人人共享,《意见》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明确要求注重因地制宜,各地实事求是提出发展目标。完善支撑条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法治保障,包括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相关法律条例,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驾护航。
“可以预见,随着《意见》的落实,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空间布局方案的落地,我们必将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分割,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国运动场地资源,夯实我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林显鹏说。
  “健身,是一个只要你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事。运动的精髓不在与他人拼胜负,而在于专注与自我超越。”一位“跑圈达人”跑完全程马拉松后,曾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感悟。
  跑步打卡、健身房举铁、户外运动……时下,热爱健身并以此传递正能量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意见》的实施,中国的全民运动时代已经来临。
  你动起来了吗?
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迈向更高水平
◆ 新建城区结合城市留白增绿,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地谋划健身资源布局
◆ 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形成终身爱好和终身锻炼习惯
◆ 完善全民健身指南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促进科学健身,降低安全风险
文 | 顾严 作者单位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全民健身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健身需求呈现出越发强烈、日趋多样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近日,《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的系统谋划,是新时代高质量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为推动《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全链创新释放持久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全民健身的动能之源。《意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要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出了全民健身体制机制、供给方式、空间载体以及科技支撑的全链条创新举措。
体制机制创新,首先必须理顺体育行政机关、单项体育协会、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的关系,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育行政机关要加强对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监管,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单项体育协会是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重要主体,应积极稳妥推进政社分开,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协会主要职责。对于足篮排、乒羽、骑行、跑步等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应因势利导予以鼓励,更好发挥其组织群众参与锻炼、满足多样化健身需求的作用。
供给方式创新体现为社区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等方面,旨在提升全民健身供给对需求的匹配度。推动全民健身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和赛事进社区,有利于夯实基层基础。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教练员队伍,完善全民健身“硬软件”标准,有利于科学健身。构建青少年体育赛事和“三大球”业余竞赛体系,打造群众性特色体育赛事,形成赛事品牌,有利于吸引更广参与。促进体卫、体教、文体旅深度融合,有利于发挥范围经济效应,创造新业态,满足新需求。
空间载体创新特别注重跳出“场馆思维”,建设国家步道、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新载体。《意见》提出,制定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和建设指南,出台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步道体系是以公益性为导向,满足群众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亲近自然等需求的慢行廊道系统。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兼具生态环境、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防灾避险等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此外,户外运动营地以及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建设,也将更广泛拓展全民健身空间。
科技支撑方面,涉及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体卫融合实验室建设。建设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场馆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水平,助力供给能力释放和供求匹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合作建设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锚定市场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可以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整体协调形成科学布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民健身的布局策略。《意见》明确提出,要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也就是要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
  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农村是全民健身基础薄弱地区,相关公共服务资源较为缺乏、可及性不足。要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
 二是促进不同类型城市协调。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由于空间紧张,重点推广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健身设施发展模式。大中城市突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健身资源布局特征。县城在城镇化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新建城区可以结合城市留白增绿,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地谋划健身资源布局。有条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要统一规划,促进区域内健身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
三是促进与区域重大战略协调。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等重大战略,完善健身设施布局。结合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实施,支持新疆、吉林共同创建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 2020年9月28日,骑行爱好者在山东省日照市海岸广场骑行休闲 范长国摄
绿色发展彰显鲜明底色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民健身的鲜明底色。《意见》在原则中提出了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要求。
  《意见》从守底线、控规模、促改造、定规范等角度,专门部署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任务。一是守底线,既不能逾越生态保护红线,又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二是控规模,规划建设健身场地设施要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严格控制大型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数量。三是促改造,推动已建成体育场馆实施节能降本改造,并加快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四是定规范,制定绿色体育场馆运营评价通用规范并将要求贯穿于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
  此外,《意见》中涉及的全民健身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资源整合利用和开放共享等内容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
多维开放把握时代潮流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民健身的时代潮流。根据《意见》安排,全民健身的开放主要涉及三个维度。
一是推动竞技体育资源向全民健身开放。竞技体育的高水平设施,在确保完成竞训任务的前提下,可向社会开放。国家队的一些可公开的训练方法、日常食谱、康复技巧等,通过市场化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够惠及广大健身爱好者。国家队、省队的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要实现制度化,进而提升基层健身指导服务的专业水准。
 二是推动单位健身设施向社会开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拥有的健身设施和可用于建设的空间,从产权性质看,本质上属于为全民所有,应创造条件做到能开放尽量开放。公办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属于同样的性质,新建的要按照能够开放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已经建成的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的安全隔离改造,可由第三方对一定区域内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
三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对外开放。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辟人文交流新领域,探索建设“冰雪丝路”。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国际合作,共同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支持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以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为重点深化国际交流,条件成熟的项目争取纳入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提升知名度和认可度。
全民共享站稳根本立场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民健身的根本立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必然要求站稳人民立场,推动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
一是坚持全龄友好,逐步实现人人参与全民健身。应积极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广泛参与,对于未成年人重在提供适宜设施和器材、推动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培养兴趣,对于老年人重在解决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对于残疾人重在营造无障碍环境并提供便利。
 二是从娃娃抓起,源源不断培养终身运动者。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运动项目人口,是全民健身的“铁杆”人群。培养兴趣要从青少年阶段就开始,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形成终身爱好和终身锻炼习惯。普通学校、体校、青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力量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高质量参与体育活动。
 三是依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高职工健身参与度。按照职业类型细化制定健身指导方案,可以为职工提供更精准的健身指导。要注重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和工会的积极作用,从“软”的方面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从“硬”的方面支持配备健身房和健身器材。
 四是突出便捷可及性,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健身要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习惯,离不开身边的、便捷可及的条件。通过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一批设施,配备一批器材,构建多层次健身网络特别是15分钟健身圈,让群众随时可健身、随处可健身。
五是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全民健身的安全和法治保障。在全民健身领域,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和法治短板。必须完善全民健身指南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促进科学健身,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分类分级的管控体系以及举办方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制度,加强赛事安全管理,确保赛事活动安全。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同时,还要加快修订体育法,研究修订《全民健身条例》,研究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健全体育行政执法、仲裁、监管等制度,以法治为全民健身护航。
◆ 日照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78平方米,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国民体质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
◆ 日照2021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3000余项,参与人次百万以上,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大赛”的生动局面
◆ 通过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地方法规体系,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得以在浙江高质量全覆盖,辅以“体育+公园绿地”“体育+金边银角”“体育+山水资源”等举措,一个多元立体的健身设施网络已经在浙江初具雏形
◆ 健身成本高一直是阻碍人们走向体育场馆健身的主要原因,而现在浙江省大多数体育馆都有了免费开放时段和各种优惠,让群众健身有了好去处
将刊于《瞭望》2022年第13期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