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瑞典古斯塔夫M4
一个月前,国内唯一的无后坐力炮科研生产厂在自家的公号中发了一篇文章,宣称无后坐力炮将王者归来。很可能国内正在展开自用无后坐力炮的研制工作,网上也有人说2017年新无后坐力炮立项——真实情况只能说留待日后的官方披露了。
在2015年的时候,笔者就在腾讯军事频道的约稿中,提出国内应该放弃120反坦克火箭,而是研发和装备类似古斯塔夫的线膛身管、轻量化无后坐力炮。笔者的观点即使在当时也没有任何前瞻性、创新性可言;实质上,就是对美国从80年代到2010年实战经验和装备采购教训的总结。
到2015年的时候,随着国内武器装备的进化,中国军队和美国开始面临相似的装备性能/作战需求冲突;这必然导致两者的最优化决策,具备非常高的相似性。
一:新型无后坐力炮优势,真实的有效射程远超无控火箭弹,携带弹药数量大
           图:PF98反坦克火箭。
 图:轻量化的PF98A火箭系统,发射筒在7公斤左右,火箭弹按弹种重7.42-8.6公斤,一个专门的火箭班,8个人也只能携带8枚火箭。
古斯塔夫M4射手携带火炮和3枚炮弹,火炮重6.6公斤,炮弹按弹种重3-4公斤。如果按120火箭班的8人进行配置,弹药携行量接近三倍。相同的操作人数、总武器/弹药重量;无后坐力炮火力小组的打击距离、攻击次数都对120火箭小组有压倒性的优势。
二:火箭筒的唯一优势在于能使用更大直径的破甲战斗部,提升反坦克能力

使得线膛身管无后坐力炮一度在二战后失宠的关键,在于反装甲能力的局限性。打穿坦克,要么靠出膛速度非常高的动能弹进行穿甲;要么靠聚能破甲/自锻成型的化学能战斗部,用炸药爆破形成速度极高的金属射流和杵体进行破甲。
图:陶氏导弹,红圈中是聚能破甲战斗部,锥形金属罩在前,炸药在后。金属罩用于形成射流
图:聚能破甲原理,自锻成型与之类似
聚能破甲/自锻成型战斗部的效能,有两个很关键的点;其一在于破甲深度高度依赖于战斗部直径大小。其二是高速自旋会严重干扰、破坏它的射流/杵体形成过程,线膛炮只能用很高的成本有限度的缓解这个问题。
因此在二战后大量要求步兵也具备反坦克能力的时候,随着坦克防护能力的快速增长;线膛身管、自旋稳定的无后坐力炮,很快就跟不上要求了。它不能在限定的重量和尺寸内,提供足够强大的破甲威力。
在60-70年代,反坦克火箭(比如AT-4火箭)、或者滑膛身管发射超口径火箭弹的无后坐力炮(比如著名的PRG-7),在各国步兵主力反坦克火力的竞争中,对线膛无后坐力炮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图:美国M67式90毫米无后坐力炮,在70-80年代分别被龙式反坦克导弹和AT-4反坦克火箭(84毫米口径)替代。但近年在阿富汗战场上,M67又从吃灰几十年的仓库中被紧急调往战场服役。
三:没有任何一种无控火箭弹能实现高精度,除了在吹牛逼的时候
但是这类武器都具备同样的缺陷——远距离的精度非常糟糕。纯粹的火箭弹也好,RPG-7这样发射超口径火箭弹的滑膛无后坐力炮也好;都无法从原理上避免以下问题:
武器在发射时,弹药在身管/发射筒中不断反复碰撞着前进、固体火箭发动机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重心变化和压力波动;即使是在无风的理想环境下,都必定会使弹药的飞行轨迹出现显著的随机偏移。
图: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采用线膛身管,射击精确度很高,这是它号称对车辆目标能有400-500米最大射程的底气。无控火箭类的弹药,同等精度的射程要达到它一半都很难。
除非加入精确制导和主动飞行控制组件,否则任何无控的火箭类弹药,精度永远只有烂和更烂的区别。无论这类武器标注了多大的射程,采用了怎样更复杂的火控、何种措施(比如抗风偏设计)补救,而且它的动力也足以让它飞那么远;但在战场上,它即使是对于静止车辆目标能保证高命中率的可靠发射距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非常近。

四:步兵使用重型火箭打坦克的实战价值已经丧失殆尽
在80-90年代之后,坦克的防护还在发展;而且爆炸反应装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破甲/自锻成型战斗部的防御能力进步尤其快。即使是120毫米的反坦克火箭,面对披挂反应装甲的最新一代重型主战坦克,也不能确保正面击穿的能力。
图:陶-2B导弹攻顶
此时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是具备从坦克薄弱上方进行攻顶的反坦克导弹;尤其是在90年代,技术的进步使得单兵携带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也能具备这一功能。这种情况下,对于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再让步兵用火箭弹打主战坦克已经变得非常不划算了:
先进反坦克导弹的造价再贵,比不过高伤亡率下,士兵高昂的治疗、丧葬、抚恤、以及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系列费用支出贵。
同时从80-90年代的战争经验也表明,在反坦克导弹的实战运用中,真正拿来打装甲目标的比例只有1/3左右;绝大多数反坦克导弹的实际用途,都被士兵们拿来干一些敲火力点、打掩体工事的粗活了,这就是真的非常浪费昂贵武器了。
图:士兵大量用反坦克导弹打火力点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重量大,早点用掉早点轻松;从马岛到阿富汗,这一条理由一直没有过时

这种情况下,要兼顾作战效能和经济性,最佳的选择就是把反坦克和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作战需求分解开来,前者交给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后者交给轻量化的线膛身管无后坐力炮。必须要强调的是,虽然从正面打坦克不行了,但是82-84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威力,对于轻型装甲车辆依然是足以致命的。
所以一旦从”步兵用廉价武器打坦克“这个执念中解放出来,线膛无后坐力炮在同等技术条件下,仅仅依靠精度上的优势,在步兵支援火力上的优势就是火箭弹所不可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军在一度淘汰无后坐力炮10余年后,又在1988年首先为特种部队和75游骑兵团采购了古斯塔夫M3。
五:为什么要用无后坐力炮淘汰火箭?因为中国人的命比以前更值钱
在2014-2015年时,国内已经处于这么一个状况:120火箭已经没有能力击穿西方先进重型坦克的正面。在反坦克导弹技术的发展上,攻顶技术已经成熟;类似美国标枪系统的先进单兵反坦克导弹也在研发和装备进程中——2016年就在国外防务展上进行了展示。而士兵的抚恤等代价正变得越来越高昂。
换句话说,当年美国所遭遇的问题,中国在技术和经济进步到一定程度以后,同样没有逃过去。这种情况下,开发新的无后坐力炮取代120火箭,在总体上就是性价比最高、对战斗力提升最大的方案——这是30多年以来,美国用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命为代价,在全球多场局部战争中获取的经验。
             图:武器真正的”性价比优势“,必须把”人“的代价也算进去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这些年在中国体制内120火箭与无后坐力炮之争的实质,始终在于步兵分队的随伴火力,是否要有“廉价武器”去硬刚重型坦克的能力。总有一批体制内专家、特别是理念上宣扬要学习俄式路线的专家,动辄批判美式武器昂贵没有性价比,俄式武器廉价实用。
但他们在描述性价比优势的时候,永远不会提到的一点是:一旦把伤亡率算进去,算进去伤残死亡士兵的抚恤费用,算进去维护社会稳定费用的开支,算进去社会劳动力的损失,俄式武器真的还有性价比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