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里出了问题凭什么我先改变呢?为什么又是女生来学习?”

我相信这是很多女性在亲密关系中常常存在的疑惑。
确实,这个看似有些道理,同时又带着点赌气成分的话,又狠又恨,经常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是啊,为什么每一次都是女孩子去改变自己?家中的那另半边天呢?是在玩手机?还是在准备下一阶段的丧偶/诈尸式育儿?
我们把这句话拆出几个主要成分:
  • 凭什么:带有反问语气。似乎在强调一种不甘心,不甘于又一次站在了改变的“前线”,同时也不甘于自己可能继续面对无法被改变的伴侣。
  • :这显然是改变的主体。然而这里好像更加凸显了一种孤独感,仿佛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 改变:改变意味着付出,意味着面对改变时、改变后的不确定性。而人们面对不确定时总是心怀焦虑和恐惧。
这里,就先从“我”这个元素开始,逐一探讨一下吧:
     镜中的“我”
01
这里并不准备探讨哲学的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是想分享给大家一个简单而又经典的理论:镜中我理论。
查尔斯·库利是早期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指出:一个人的自我,是这个与他人互动的产物[1]。更具体来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是根据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逐渐内化形成的。
具体来说,这个理论有三个要素:
1. 我看到别人这么评价我(或者对我的意见产生反馈),并不一定代表别人看到的一切,而只是我觉得对方看到了这些;
2. 我看到别人这么对我的时候,会认为对方可能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对方的真实想法,而只是我的感知和想象;
3. 我看到了对方的这些想法、反馈和行为后,我自己有些什么想法。
虽然文字有点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点,那就是很多人的对“自我”的构建,其实是非常随机,也非常脆弱的。
也许我在我父母的心里是个天使,可他们说出的话有时却像恶魔一样;也许我老公的性格木讷寡淡,但内心却对我十分依赖和在乎。而正是因为在这一段又一段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复杂的,这才导致我们的自我认知存在着很多本不应有的瑕疵。
婚姻关系是人的一生中最长久的亲密关系。因此一个人的自我,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另一半的影响、修正,甚至重塑。
如果自我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慌张、渺小,那么说明另一半的负面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而这时,自我就是一个逐渐在被撕裂的伤口,需要被看见,需要被疗愈。
     “凭什么”是我?
02
“凭什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法,可能它是极少数既包含了质问,又包含了反问的语气。
从心理学角度看,反问语气不但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而且有一种“锚定效应”—迫使对方去接受某种偏执的立场[2]。在亲密关系的语境中,“凭什么”所蕴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 为什么你不改变?
    认为对方应该有责任、有动力、有意愿一起参与改变。但是现实却是相反的,有种唱独角戏的感觉。
  • 我承受的已经够多了!
    我已经在这段关系中付出太多,也承担了太多,而这次要改变的还是我……这显然不公平。
  • 你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吗?
    很显然问题不是单方面的。那么既然你也有问题,为什么选择改变的仅仅是我一个人呢?
  • 我任性,我有理。
    我不想改变(我没有问题),我这次就是要你去改变,否则咱们没法谈。
  • 我其实已经放弃了……
    类似的话也聊过了,书也读过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我对关系的改变不抱任何希望了。
以上这些思维里,有对抗过后的无奈,有无奈过后的愤懑,但其凸显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误区,那就是「追责」
当一个问题发生,我们是应该着眼于这个问题本身,去追溯问题的主要责任人,还是站在更高的视角,去优化一些策略,让关系、事件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呢?
这就好比两人一起驾车旅行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车刮伤了,你是希望有人告诉你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发生,如何联系保险公司,如何找到靠谱的修理厂呢……还是希望有人指着你(或你的另一半)的鼻子说:就是你的问题!
无论是“反问”还是“追责”,都容易让人产生无意义的情绪消耗——通常消耗的对象都是事情的负面结果,而不是如何让优化事态的策略。
很显然,在亲密关系中,把精力消耗在关系的僵局中是没有意义的,而应该抽身而退,告诉自己:“我不是僵局中的我,他也未必是僵局中的他。”
     我究竟改变了什么?
03
说到改变,很多人总是带着畏惧和慌张,这一点也不奇怪。
回看上文的“镜中的自我”理论,由于在长期的关系中,人的自我不断地在自己与外界的交互中被修整、被重定义。
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人们先感知到外界的评价、思维、行为,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完成自我定义。而不是由自发的自我认知,来判断外界的评价、思维、行为是否客观。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外界显得比较强势,而人的自我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
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塑造、被塑造、被塑造……”的过程。就像一个雕塑,从无形,到一个框架,再到一个完整的模样。雕塑自己极少有能力(也可以说没有意愿)去改变自己。
但是,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本质上有着主观能动力。社会心理学家贝克曼认为:当人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所导致的行为”以及“感知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三者趋于一致时,就达到了心理学上的「心境一致性」[3]。他同时认为,人们能通过以下途径让自己达到心境一致:
  • 学会重塑自己的认知。认识到自己当前自我意识里的缺陷、偏见和不足;
  • 学会重新评估。对于外界的看法和定义,选择对自己和关系有利的,回避无益的部分;
  • 学会建立新的关系。与那些能够提升自我,促进自己心境一致性的人和事物建立关系;
  • 唤起自我的表达。这里包括了生活中自我形象的塑造、自我关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等等;
  • 避免盲目而无效的对比。避免把自己的自我、亲密关系、生活状态等等,和其他本不想干的事物做对比。
可以看出,这些改变并不是从关系(或者自己的另一半)为出发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关系已经给你带来了伤害,那么以关系为轴心去改变,就意味着和痛苦共舞。
所以我想通过这次课程《亲密关系——好的沟通让我们更亲密》告诉大家:我们希望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能动性——先把自己修缮好,让自己的轮廓在关系中凸显出来。而由此,反过来从自己的身上焕发出对关系、对伴侣的正面激励。
↑↑↑
识别上方二维码可购买课程
亲密关系就像是双驾马车,也许身边的驾驭者不是那么给力,这时与其哀叹或质疑,不妨学习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老司机”。这样,就不会再发出“凭什么是我”的感叹,而是一种“我行你肯定也行”的溢美之辞。
点击下方链接可了解详细课程
参考资料
[1] Cooley, C. H. (2017).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Routledge.
[2] Boulle, L., Colatrella, M. T., & Picchioni, A. P. (2008). Mediation: Skills and techniques. LexisNexis.
[3] Hinde, R. A. (1997). Relationships: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Psychology Press.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