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书

最近,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疫情反复。其中,上海市对疫情的应对情况尤其引发关注。相关的问题我们已经在之前分析过。可以说,上海市本次疫情中引发的讨论和质疑,与过去一年多来各种媒体宣传上塑造的形象密不可分。之前的宣传中,处处体现着上海这座城市面对疫情时的优越与特殊。而现在,上海也的确在体现着“特殊”。无论是和其他省分截然不同的无症状比例,还是重新发明的“网格化”核酸,“绝对不封城”,“不建方舱”,但有集中治疗等,让周边省份的网友都非常担忧。
回想今年初,因为西安市在疫情应对中出现的混乱情况,网络上都是批评之声。批评当然是对的,但批评是为了后面赶紧把事情做好。而西安市也确实在不太久的时间里恢复了正常。而目前上海的情况在媒体和网络舆论层面的反应显然截然不同。
实际上,对于上海处理疫情的担忧并不是从最近才出现,很早之前就有不少人在担心上海如果真正出现大规模疫情会处理得怎么样。我们去年的文章《
别被迪士尼的烟花迷了眼》
中,也隐晦的体现了这种担心。首先,对于上海这个全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来说,一但出现大规模疫情,向各地外溢病例是肯定会出现的。这不由得外省市的网友们不担心。而现在,上海疫情反复已经近一个月,按之前两年的经验,其他城市一个月的时期基本都够差不多把疫情平息下去了,而上海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势头,更会引发担心了。

另外,上海某位著名专家从前年疫情初期之后开始的各种言论确实是导致如今的舆论境况的一个重要因子,当然,这位专家从整个防疫工作的实际位置来说是不能代表上海所有防疫工作者的,但舆论的形成毕竟会向着更有焦点性的方向集中。虽然可能并不是本意,但其本人确实从去年开始就被国内鼓吹开放共存向西方看齐的一拨人拿来当“代言人”。(这里又要说一下当下互联网舆论记忆中一个显著的误区了,最近的各种讨论中,不少人有意无意的把支持“共存”说成当下才出现的,实际上脱离这个议题氛围,稍微想下就知道,早在2020年英国搞“群体免疫”的时候国内就已经有不少拥护者了,那时候可还远远轮不到谈论“防疫会不会影响经济”这个议题,事实上这些人从来就没消停过。)
上海特殊吗?确实特殊,毕竟她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最国际化的城市,是无数年轻人为之向往的城市。然而无论如何,她首先是中国的一座城市。所以上海防疫工作的相关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就无症状比例做出的回答就会让人感到很迷惑。
作为这次疫情的主要源头,已经要躺平的香港地区领导到是对躺平的理由说的很直白。

关于一线城市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一线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割裂等问题,一直是我们以往文章中经常讨论的一个内容。在《北上广是世界公民吗?》《“世界公民”,新自由主义的谎言》两篇文章中,也重点论述了“世界公民”这一概念在当下的虚无之处。这并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自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两党背后代表的两种选民间的对立引发的全社会撕裂是让每一个后发国家都该足够警惕的问题。
对于发达城市时不时出现的一些“与国际接轨”的举动,确实会让很多来自普通城市的网友感到担忧。比如之前深圳立法禁止吃狗肉这件事就引发了网络上普遍的反感情绪。(不过这次疫情的反复中,深圳因为紧邻香港这个火药桶,在应对处理上比上海好得多)
一线城市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们不光是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传媒中心,全国三个传媒中心,北京,上海,和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广东省,基本集中了国内所有有影响力的媒体和互联网舆论平台。这样的舆论优势让其他省市远远无法比拟,这也让同样面对疫情时,西安这类城市与上海在舆论处境中出现了鲜明对比。
当然,大城市在官方层面,再怎么样搞国际化,搞“接轨”,在我国社会主义框架内总也有个限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规模集中,我国一线城市在很多方面也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步入了“后现代社会”阶段,一线城市中不少居民开始以一种“世界公民”的身份来定位自己,诸如“上海和纽约的距离比内地更近”此类,比如喝咖啡这种事情在一些人眼中也成为了区别身份的标识。
晚期工业社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框架下的晚期工业社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会在大城市供养很多实际上与社会底层运行链条脱节的社会成员。通俗的比喻就是我们以往文章中多次批判的一个现象,“城市小资认为大米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因为工业化的冗余和框架分配机制的不公,让很多人不必从事生产型劳动,同时通过完善的服务业设施让他们可以与最少的人打交道就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从而在社会人际关系和逻辑认知中与他人脱节,这也是“原子化”现象的由来之一。
随着80,90后人群步入中年,00后一代登场,这种大城市中“原子化”现象已经出现愈发后现代化,开始进入亚文化碎片状态。目前来说,能支撑这种情况规模化存在的,国内只有一个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少部分地区。
如果脱离网络上的争论氛围,现实中平心静气的讨论中,我们不难认识到,全国每个地方和其他地方都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落后地区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带动,发达地区离不开落后地区的支持和全国一盘棋的政策。发达地区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绝对离不开全国各地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网络争吵中诸如“某某地独立了发展会更好”,“某某地被转移支付拖后腿”之类的言论,除了少数狂热分子,并不会真的被大多数人同。
但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人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给出的态度往往又会自然的屏蔽掉那些客观的,物质的基础。比如很多喜欢标榜自己先进文明开放的大城市小资和中产阶层,会不自觉的把上两代人,以及城市中的底层外来者,视为落后保守粗鄙的,与城市身份不相容的,不自觉的就忘了到底谁才是建设了城市,提供了可以容纳小资和中产生活方式的空间的人,而谁又是靠着种种机制可以不事生产就能体面生活的人。
而在笔者上面提到的如今在大城市中呈现的亚文化碎片状态则更进一步。这个状态我们目前和先不展开讨论,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讨论,简单总结下就是和欧美后现代文化趋同,价值关多元化,身份认同标签化,以及与传统精英式“世界公民”观相似但又有显著区别,混合了潜在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对本土文化身份进一步排斥的世界观认知(并非所有亚文化圈子都是这样,很多圈子只是单存的小众爱好)。
在这种亚文化碎片语境中,物质的基础逻辑往往被完全遮蔽了,因为类似欧美这种后现代状态下的文化认同基本是和本土文化认同强烈冲突的,比如“保守-进步”语境,“单一-多元”语境,还是“前现代-后现代”语境等等。这种冲突在某些亚文化群体中往往会引发很激烈的反抗情绪。
但要认清的是,在物质层面,前者往往才是后者的存在基础。比如,你不可能让一个穷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去玩什么后现代,那样只能是精英们集体润出去,然后剩下的人继续在泥坑里打滚,只能是先通过在泥坑里打滚的方式进行工业化(或者依附化,事实上成为经济殖民地),发展经济,然后再养活出一些能给后现代文化提供土壤的大城市,再被一群后现代人反过来指责你为什么要在泥坑里打滚。
对于印度的精英们来说,这可能确实不是问题,因为人种关系,印度精英们可以完美融入欧美社会文化中,混得好还能带不少老乡也润出去,甚至统治硅谷,但对于多数高华来说这真的不行(很多高华都不愿意承认这是因为人种问题,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社会学角度说,这是工业社会中大城市发展到晚期的一种必然现象。不过,这些年可见的是,发达地区的媒体在各种出于流量,热度或者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正在通过强大的传媒工具加速这种认知和割裂的形成。
老读者们都知道,笔者喜欢写一些文化现象观察和分析类的文章,虽然我关注的重点不是亚文化圈层,但平常多少也会留意下相关的圈子和内容媒体等。这几年各种亚文化方面的自媒体出现得越来越多,不少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影响力。其中有一些,内容制作十分专业,在文案,美工和视频制作上,一看就成本不菲,让笔者这个业余公众号主编为之汗颜。
在汗颜之余,从一个自媒体运营者的角度第一时间我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专业的亚文化自媒体从表面数据和运营情况来看,往往无法看出有什么明显的高收益,那么它们的成本如何支撑呢?要知道用爱发电正常,但用爱发电支撑高成本运营就是很稀少的事情了。
后来我有几次我特意搜索了下这些专业亚文化自媒体背后的运营主体和相关方,发现这确实不是用爱发电可以维持的事情,它们要么归属于某个平台或公司,要么就是在容背后有可以维持的商业模式。不意外的是,这些主体大多集中在几个一线城市。毕竟,像这两年兴起的年轻人去桥洞底下蹦迪这种复古形式的亚文化活动,也是首先出现在大城市。
前段时间冬奥期间,我的公众号推送中出现了一篇转载讨论谷爱凌现象的文章,发现是一个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关注平常也没怎么看过的亚文化公众号推送的。这篇文章中说到大众(尤其是男性)对谷爱凌的讨论是“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金发美女对中国的归化满足了民族主义者对自我的意淫”,“个性女性的成绩掩盖集体女性的苦难”等等。
这些观点在网上很常见,而且不少亚文化圈子确实和激进女权理论是重叠的。比如我关注的另一个有名的亚文化公众号中一篇文章中就说:父权就是前现代,女权就是后现代,我们都是后现代人。(作者可能没意识到用后现代人来形容自己实际上挺讽刺的)
关于其中的女权理论观点我不评论,但对于这种目前动辄就把中国人的事情归结到狂热民族主义情绪上这点,我是比较反感的,狂热民族情绪对于当下中国的主流来说根本就是个扣帽子,一个长期经济不发达,长期被打压的发展中大国,只不过长期的建设在这十几年终于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会因为各种事情高兴自豪,并且因为之前几十年从精英到网络上长期流行的河殇思维而在当下的舆论上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一个全国主流媒体加起来都比不过西方随便一家主流媒体的偏执和种族情绪的情况下,一个西方国家遍地归化的华人选手,我国人民往往能淡然视之,而对方却会大作文章的情况下,这么扣帽子属于选择性失明了。当然了对于一些后现代倾向明显的亚文化圈层来说,这也正常,前面我有提到这种圈层其中一个倾向就是潜在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和对本土文化和身份的进一步排斥。
对于这几种关点,相信沉思录读者们也自有见解,当时看完就随手关掉了。过了些天,俄乌战争开始后,我又一次在列表中看到这个公众号的文章。这次该公众号的这篇文章立场更加明显了,先是把之前网友们“反战不反美,心里必有鬼”这句话和“歌颂普京大帝”,“吹捧强权,为战争唱赞歌”,“抒发民族主义情怀”这些帽子强行绑定。实际上关注这段时间网络舆论的网友都能看到,强调“反战不反美,心里必有鬼”的网友是大多数,有后面那些帽子的人是少数,两者根本不能等同。强行把这两者等同起来进行讽刺,说不好听的这已经属于石砸狗叫了。
另外对于这段时间网络上获得广泛认同的一种中立场“不赞同战争,也不相信美国或北约,同情乌克兰百姓,但也理解战争为什么发起”,该文也表示了不屑,认为“说不出究竟表达了什么”。他们真的看不出来这到底表达了什么吗?还是不愿意承认呢?然后转而又断定这些观点是“把国家人格化”(国家人格化这个定义在这里完全是错误使用),然后开始表达起类似“要关注‘具体的人’”之类的观点。
看完这篇内容之后我就有些不屑了,一个日常在文中自诩亚逼(一些亚文化青年的自称),标榜反抗资本主义和主流秩序的自媒体,这么急吼吼的用硬扣帽子的粗糙手法来灌输政治观点(你哪怕手法高明些呢),并且不自觉的就陷入了当代西方政治秩序营造的观点陷阱中,等于说是只反自己国家的秩序,顺从别国的秩序,实在给亚文化丢脸了属于是。不过从读者评论来看,这类观点显然是有受众的。
更为讽刺的是,在另一篇主题就是亚文化讨论的文章中,文章开头导语中竟然拿陈丹青的一段话给中国8090后下定义:“80后、90后是我见过最乖、最被动、最有悖青春本能、最缺乏表达意识的两代人,和‘垮掉的一代’比,和嬉皮士比,更是笑话”。
一个标榜亚文化和后现代的公众号,拿陈丹青这个前现代油腻民国吹,老公知的话语给中国青年下定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艺术,想必读者们都能get到,看到当时我就蹦不住笑出了声。当然,从日常内容中也能看出些端倪,虽然这是一个标榜亚文化的公众号,不过日常推荐的很多东西,却是虽然也小众,但其实并不符合亚文化圈层定义的高端或者前卫艺术展,文化展,以及各种前卫消费品等。如果认识不到,当代再小众的高端文化艺术背后也躲着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体系的庞大身影这一点,而且还能把陈丹青之流的话拿来说事,那真可以说是连亚文化的门在哪都没找着。
有读者可能要问了,为什么笔者要花这么大段文字来写这个事呢?因为我在这次之后,就顺手看了下这个公众号的运营主体,因为这也是一个一看运营成本就很高的公众号。发现是一个主打青年文化的新媒体厂牌旗下,该厂牌号称已经收获了超过一千万青年的关注。在网上进一步搜索,发现该厂牌属于某知名财经媒体旗下,而这家财经媒体,又隶属于上海的著名传媒集团。只能说比不了比不了。

正好那几天,也是上海疫情开始有扩散端倪的时候,结合一直以来对上海可能出现疫情扩散的担忧,我一边和作者们讨论出一些关于香港和上海疫情的文,一边觉得对我看到的这个小现象有必要写一些什么,这些事情并不是孤立的没有关联的。一个非常庞大的传媒机构,旗下的某个细小分支里有这样一个精神有些分裂的亚文化公众号很正常,说明不了什么,主打一线城市的青年人群,选择这样的方向也是正常现象,类似的公众号市面上也很多。
但另一方面,就如我们前面说到的,全国主要的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基本就其中在三个地方,这类亚文化新媒体也基本都其中在这些地方。当下的中国,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们无疑正在或多或少的进入一种后现代情境中,一些情绪,现象和观念的出现属于必然的社会学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和观念显然不应该成为所有中国青年的标准,因为我们仍然是一个地区发展差异极大,然而需要继续努力建设的发展中国家,也因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城市,未来终于不该与晚期资本主义下的西方城市看齐。
然而,当下这些一线城市中的不少媒体,平台或自媒体,却无意识的在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媒介传播,议题设置,吸睛共情等方式,把这套要么是“与国际接轨”,“向西方看齐”,要么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情绪和观念推向全国的年轻人。而这种现象的源头,首先是因为一线城市们确实足够发达和“特殊”。
虽然目前这种现象还不显著,但考虑到美国就在当下发生的不同标签的人群极度对立,社会撕裂的前车之鉴,显然我们对于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环境中,该怎样预防大城市和本土其他地方的人们在未来可能出现共识越来越少,对立越来越多的情况,怎样对待这种从大城市源起的“后现代”现象在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
就像前两天文章下面有一位读者说的那样,花里胡哨的后现代“化劲”解决不了问题
这既需要我们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建立更好的文化生产体系和传媒机制。

毕竟,北上广到底也是中国人民的北上广。

PS:今天是沉思录新一期的送书活动,结合今天的世界公民,社会割裂,后现代等问题,给大家推荐一些书。

《破碎大地:21世纪中东的六种人生 》斯科特·安德森

《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

《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马克思与<资本论>》大卫·哈维

《重建世界主义》伊夫夏尔扎尔卡  

《财富、救赎与资本主义: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郁喆隽

《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高景柱

《全球正义:国家主义与全球平等主义》俞丽霞

今天是当当网购书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批满400-100满99-15的优惠券,以及教辅+童书160-40的优惠券,仅限当当官方自营图书。
对沉思录今天推荐的这些图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沉思录专属链接购买
,在当当网购买其他图书
也可以通过我们的链接和优惠码,
为我们的运营提供支持。

购买方法:识别下面的小程序码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后购买。记得与二维码下方的优惠券同时使用。
400-100优惠码:3JB2T8
99-15
优惠码
4DE3MA

160-40
教辅+童书优惠码
:FD2XEQ

有效期:3月24日-3月25日 仅限当当自营图书
下面进入今天的送书环节,结果今天文中涉及到的一些话题聊聊自己的想法。截止明天下午五点前留言获赞前十名的读者将会得到《现代性的后果》一本,灌水类留言,一句话类型的留言都不能参与送书活动,留言要达到20字以上且有内容我们才会放出来。
请大家理解。对了,因为现在系统经常会吞评论,所以评论时还请斟酌用词,以免评论获得高赞却被系统吞掉。我们也在想更好的活动办法。

近期文章导读:

如果现在就跟新冠共存,中国会怎么样?

怎样才是合格的行政长官?

从苏联解体到俄乌冲突,天下一家何时到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