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为不少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便捷,但电动自行车入室充电、“飞线充电”等违规充电行为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却不容小觑。为此,曹杨新村街道不断探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致力于为辖区居民构建起一道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屏障。 
完善设施保障线
近日,曹杨新村街道梅花园小区新安装了一批小巧精致的新型独立充电桩。这种充电桩区别于常见的集中并排式充电桩,占地面积更小,能够灵活地安装在每一栋居民楼前,每个充电桩可以同时满足三辆车的充电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居民们“家门口”的充电空缺,也进一步完善了街道的“便民充电生态圈”。
新型独立充电桩
“自2021年年初,曹杨新村街道就致力于破解居民电动车充电设施短缺的难题,坚持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推进社区充电设施科学布局。”街道平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番行动最先从小区开始,针对小区充电设施老化、数量不足的问题,率先更新一批、新增一批,大幅提升了小区内可用充电设施数量。
随后这项工作从小区内延伸到了小区外,街道关注到不仅是小区居民,沿街商铺也有大量充电需求。通过网格巡查员的反馈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实地踏勘,街道在梅川路、枣阳路这样沿街商铺集中的路段试点安装了美观的沿街花坛式充电桩。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无固定工作场所、以电动自行车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从业人员同样受到了街道的关注,在该类人员相对集中的中山北路,街道布设了两台换电柜,为他们提供了随换随走的便利选择。
针对部分老旧小区没有大面积空地,不满足集中并排式充电桩安装要求的问题,街道也一直没有放弃解决。因地制宜推出了占地面积小,可同时满足8个电瓶充电的智能充电柜。
沿街花坛式充电桩
“便民充电生态圈”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曹杨新村街道细分不同场景、人群,科学部署每一条阵线的不懈求索之路。不同类型充电设施的推出中有对居民意见的悉心听取,有各方工作人员的调研分析,也有“一网统管”系统对每一个进入平台的充电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归集分析后得出的“智慧建议”。因此这些充电设施在功能、位置上得以相互补充,街道还专门在公众号上公布了动态更新的“充电设施地图”,方便居民查看,将一个个分散的点位共同串联成一条结实的设施保障线。
升级技术监管线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需要疏堵结合,在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的同时,曹杨新村街道也不断通过智能化设备加强监管,制止高危充电行为。
充电设施、监控设施已接入“一网统管”
为消除高层住宅电瓶车入户充电、楼道充电的安全隐患,街道在星港景苑等21个高层住宅小区安装200套“梯控系统”,并接入街道“一网统管”平台。一旦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梯控将阻止电梯运行并通过电梯内的电子屏向居民发出警示信息,街道“一网统管”平台会同步收到报警信息,可从监控中实时查看,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响应。目前已做到辖区高层住宅楼电梯梯控全覆盖,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高层住宅楼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楼道充电的现象。
对于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人电同屋的高危行为,街道积极试点安装新型用电智能监管设备。该设备能够通过监测锂电池、铅酸电池的频率信息及功率特征,精准识别电瓶室内充电,并向社区工作者发出警报,对高危充电行为进行制止。智能监控设备铺设、升级,让不规范的充电行为愈发难以遁形,形成了一条精准有力的监管线。
加强人力防控线
一方面寻求技术手段的支持,另一方面人力管控依旧不能松懈。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与小区内部的广泛宣传共同组成了一条人力防控线。公安、消防、市场经管局等部门营地打击查处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以及店铺平台违规销售非标蓄电池,非法拼、加、改装等行为。居民区内,社区工作者则每周例行对飞线充电、电动自行车入室充电进行排查、宣传,对安全充电设施进行普及“安利”。将消防安全意识的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
串“点”成“线”、织“线”成“网”,曹杨新村街道在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升级技术监管、加强人力防控三方面同步发力,形成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网络,为居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为全面、坚实的保障。
记者:熊迎
编辑:尉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