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中搜索小坡生活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
在经历了日增逾5万病例的第五波疫情后,香港新增病例逐步回落,连续三日新增病例低于2万宗。为了让民众看到希望,港府近日公布让社会回归正轨路线图,希望从4月21日起分三个阶段、在三个月内逐步解除大部分社交距离措施。分阶段的防疫措施与新加坡此前公布的政策十分相似,令公众产生疑惑,甚至质疑香港“躺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最近在不同场合都指出,香港的最新路线调整并非“躺平”。
根据港府的规划,在第一阶段,晚市堂食将重开至晚上10点,每桌人数从当前的两人放宽至四人,体育馆、图书馆、健身房、电影院等绝大多数场所将会重开。到了第二阶段,餐厅堂食可至午夜12时,每桌人数可放宽至8人,泳池及沙滩可重新开放,酒吧重新开放。到了第三阶段,将只需要进行基本防疫要求,例如佩戴口罩、遵守限聚人数、使用安心出行及出示疫苗通行证等。
(图源:unsplash/Dynamic Wang)
这与新加坡的规划路线颇为相似,自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表态“与病毒共存、迈向新常态”以来,围绕社交人数、安全距离、活动人数等指标的社会防疫措施,因为疫情反复曾几度按下“暂停键”。但是,从今年3月15日起,新加坡的防疫措施全面简化,仅仅保留室内或户外都须戴口罩以及凭疫苗接种证明进出餐厅等场所,入境人士方面,低风险地区入境并接种疫苗的旅客,也不再需要隔离,只需要进行抗原快速检测。
可以说,因期间遭遇奥密克戎新疫情,新加坡总共用了大约9个月的时间,让社会回到了“新常态”,此次港府公开表态,如疫情并未反弹且持续呈下降趋势,预计将在三个月内进入第三阶段,即“新常态”。
符合香港需要的抗疫模式
根据港府的描述,在第三阶段后,香港的防疫措施似乎与新加坡相一致。有部分人质疑,香港是否将走上与新加坡类似的“与病毒共存”路线呢?在3月21日的记者会上,林郑月娥否认政府选择“共存”,她指出,香港需要“制订一套更能符合香港需要的抗疫模式,即既考虑生命至上、科学为本,亦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港府最新宣布暂缓“全民强制检测”,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组长梁万年3月22日在记者会上解释称,这并不意味香港“躺平”和放松疫情管控,他认为这是依据疫情的态势变化,通过优先、科学的原则完善、修订和优化相应措施。
但是,当香港第五波疫情过去,约六成的港人已感染并康复后,香港的抗疫之路该何去何从?港府专家、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3月22日指出,如果选择“清零”,就需要紧守入境防控措施,要让检疫酒店“滴水不漏”等。并且,当单日新增确诊数字达三位数的低位时,必须进行多轮全民核酸检测相配合,将社区内的隐性传播者找出,实现清零。
他认为,第二个选项则是将新冠视作地方性流行病,以减少重症、死亡,以及医疗负担为目标,入院人数不能超过医院的承载量,将死亡人数减到最低,社交距离措施可逐步放寛。梁卓伟指出,目前全球的科学家都认同新冠病毒会长期存在于人类世界,在科学上,“清零”或是“走向地方性流行病”只是“早和晚”的区分。
新加坡并非“躺平”
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宣布“与病毒共存,迈向新常态”,一路走得跌跌撞撞,饱受争议。但需要明确的是,新加坡的“共存”不是“躺平”、不是完全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也不是解除所有社会防疫措施,而是在不断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前提下,降低新冠重症率及死亡率,推行轻症居家康复计划,确保医疗系统正常运转。同时,通过疫苗接种者差异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活动及出入境管道。
在过去一年中,新加坡屡次因应疫情变化,调整社会防疫措施,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清零’似乎不是一个可行的长期战略。”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称,新加坡没有“腹地”,无法执行“清零”。新加坡的防疫经验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这可使重症率降至流感的程度。
提高疫苗接种率是新加坡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国疫苗接种率领跑全球。截至2022年3月20日,该国在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口(即5岁及以上)中,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人口达95%;已接种第三剂加强针的人口比例达71%。
尽管疫苗接种无法阻断病毒传播,但在预防新冠重症和死亡方面仍表现显著。新加坡卫生部(MOH)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1日,在过去28天内,新加坡登记在册的新增本土病例逾42万,99.7%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0.2%为普通输氧重症,0.04%需在加护病房接受治疗,死亡率约0.05%。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指出,解决医疗资源供需问题一直是新加坡缓解新冠疫情对医疗系统造成压力的方式。一方面,新加坡尽可能地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加强针的接种。这将大大减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加坡医疗系统一直在增加病床和病房的供应,包括使用社区设施来照顾需要轻度医疗监测但无需急性医疗临床护理的新冠患者。
新加坡已将防疫的重点从每日新增病例数,转移至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及加护病房的使用情况。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激增并未给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加护病房重症病例虽然有所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MOH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1日,新加坡加护病房中,新冠重症病例(成人)为25人,常规病例166人,加护病床占有率约54%。
居家康复计划缓解了新加坡医疗系统的压力。古阿烈称,这是新加坡与香港的主要区别之一。新加坡2021年就转变了“将所有确诊病例收入医院(或机构)隔离”的模式。尽管这增加了家庭传播和社区传播的风险,但腾出了更多床位,医疗资源可优先用于真正需要的人群。古阿烈强调,“新加坡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远高于香港,这使得香港如果想从严格的隔离政策过渡至居家隔离,会相当困难。”
民众不再恐慌
新加坡民众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也随着政府教育和感染规模的扩大而逐渐改变。
2月18日,万晓菲2岁的女儿突发高烧至惊厥,怀疑感染新冠病毒,她急急忙忙带女儿前往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急诊。医生为她开了退烧药和电解质水缓解症状,在观察4小时后即可回家,甚至无需等待核酸检测报告。医生告诉,如家长焦虑可以留院观察,但并无必要。
两天后,万晓菲的家人陆续出现新冠症状,快速抗原检测显示为阳性,他们均选择了居家康复。之后,新加坡卫生部收到万晓菲的女儿在诊所确诊的记录后,寄送了抗原快速检测仪及血氧仪供其自我监测,并指定一名远程医生负责跟进康复状况。这是新加坡“居家康复计划” (Home Recovery Programme)的标准流程。该国从2021年9月15日逐步实施该计划。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的规定,除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接种的50岁及以上人士、已完成疫苗接种的80岁及以上人士、1岁以下的儿童,及医生评估为不适合居家康复的1至4岁儿童等脆弱人群以外,居家康复为新加坡新冠确诊患者的既定模式。若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则在确诊后72小时内,留在家中自我隔离,至ART测试阴性即可自由活动。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者(包括同屋住户),会收到来自MOH的的健康风险警告(Health Risk Warning),需自我隔离7天。在自我隔离期间,若ART测试阴性仍可出门活动。
张毅颖对财新称,公众需要改变“新冠很危险”的思维定视,需要意识到大多数人已受到疫苗和加强针的保护,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已不再具有与2020年和2021年相同的风险。尽管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很多,医院系统更为繁忙,但仍处于控制之中。这凸显新冠病毒对于已完全接种疫苗和加强免疫的大多数人而言,确实不再危险。
张毅颖称,随着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高度传染性病毒变体的出现,已越来越不可能在不依赖封锁的情况下维持“清零”策略。通过实施严格的社会防疫措施和全面封锁可实现“清零”,但这肯定会消耗巨大的经济成本。
“新加坡的案例说明,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共存’策略依赖于高疫苗接种率和自然的群体免疫。”张毅颖解释说,只依赖前者而不依赖后者,可能需要重复接种疫苗;只依赖后者而不依赖前者,则可能导致许多人死亡。因此,谨慎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是国家和社会寻求“与病毒共存”之道。
就在记者截稿时,香港位于铜锣湾加路连山道的一幅私企拥有的商业地王,正在加建临时疫苗中心,工地上工人热火朝天地赶工,预计3月下旬便可投入使用。港府正在全力推进疫苗接种进度,最新的接种目标是在4月底前,12岁以上人士第二剂疫苗接种率从82%提升至90%,70岁以上长者的第一剂疫苗接种率从70%提升至90%。
*本文为财新网“星港钱潮”栏目特供新加坡眼。“星港钱潮”是中国领先的专业媒体财新为新加坡和香港经济和商业报道推出的重磅栏目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YXT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