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作者

溪云|编辑

Pexels|图源

工作多年,却始终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漂泊”;
跳槽多次,却始终找不准职业发展方向;
前辈高升了,后辈涨薪了,老友自由职业了,而你,却还在苦寻职业发展方向与职场价值感而不得,工作缺少积极性,不知什么工作才真正值得自己坚持......
有人说,如今工作超过5年,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基本认知的人,是新时代“职场废物”。那么,大家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两年5段工作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职业生涯?
“馆长,我又辞职了。”
说这话的是我的合租室友周吉尔,女,28岁。
这是她两年间的第5份工作。互联网公司销售助理,在职时间3周。辞职原因是“不想再做Excel。”
好家伙。毕业五年,我眼睁睁看着周吉尔游走在不同行业,换了十几份工作。职场技能没什么提升,“前东家”倒攒了不少。
作为职场人,周吉尔或许是每个老板的噩梦——开开心心招进来,麻溜利索辞职走。多少有些太不负责任了。
但作为合租伙伴,周吉尔却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一面——通情达理、按时打扫、从不斤斤计较,甚至在加班的日子里,还会帮工作忙碌的馆长做好次日便当,妥妥的“生活好拍档”。
馆长很疑惑——
为什么生活中认真负责的周吉尔,在职场却“进退如风”,不仅耽误了岗位需求,也耽误了自己的发展?
周吉尔更疑惑——
明明自己每次找工作都是认真以待,为什么做起来都不能够称心如意?
明明自己已跳槽如此多次,为什么还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难道自己真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难道自己真就应该告别职场,“找个好人就嫁了?”
看着痛苦而迷茫的朋友,馆长也忍不住陷入了思考。
周吉尔的职场路,到底在被什么阻碍着?
工作难,任务重?
“羞耻感”正在损耗你的价值感
“我是真的真的做不下去了。”
工作量超饱和、团队关系不和谐、工作内容没兴趣......
看起来,周吉尔每次离职的原因都不一样。
然而,扔掉那些五花八门的离职原因,谈谈决定要离职那刻的情绪,周吉尔说,那份感觉不是愤怒、也不是疲惫,而是一种深深的羞愧
以这次销售助理的工作为例。
“我的Excel不是突击的嘛。那天他们让我现场写公式,我不熟悉,做错了,感觉特别特别丢脸。那时候我就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念头冒出来——要不,我不干了吧?”
周吉尔的这种情绪,或许就是羞耻感
休斯顿大学的布林·布朗教授在《I Thought It Was Just Me》一书中[1],提到了她对羞耻感的定义:羞耻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是有缺陷的、并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的、强烈痛疼的感受和体验。
羞耻感的最初,来源于孩童期待从环境中获得赞许、肯定、接纳和理解时,不幸得到的是客体的冷漠、缺乏理解、甚至是羞辱,就容易让孩子体会到严重的挫败和伤害,从而形成非常强烈的羞耻感。
为了避免羞耻感,一部分人养成了退缩的行为模式,撤离所有有可能令自己不安的环境与任务。
就像周吉尔。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推进工作、完成任务,或许反而能够鼓起勇气、全力以赴面对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工作中充满了大量随机的、突发的挑战,一旦出现了预期以外的挫败,就会瞬间唤起她的羞耻感,马上生出放弃的念头
负面的“自证预言
走不出来的失败怪圈
在周吉尔频繁的跳槽中,馆长常听到她说同一句话。
“你说,我是不是注定要在30岁前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我是不是注定有几年会在工作中迷茫?”
30,仿佛是周吉尔给自己跳槽之旅预设的终止符。在她的脑海中,似乎有一个明确的形象——一个不到30岁的女孩,注定在职场中屡战屡败
或许在最开始,这个形象是模糊的。但随着工作的不断失败,这份感觉似乎从周吉尔的想象层面走入了现实。久而久之,周吉尔确实在职业生涯上不停尝试,却也真实地屡战屡败。
心理学将这种感觉叫作自证预言效应
自证预言指由于一开始对情境的一种错误定义,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行为,使最初的错误概念变为现实,并导致这种似是而非的正确性,使错误的行为永久化。
同时,陷入这种困境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在现实中上演当初的错误观念,来证明这种猜想从一开始就是对的。
相信周吉尔在刚开始换工作时,想的都是下一份工作自己要好好做、尽力做;而随着工作的不顺利,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解决职场问题的能力;这份怀疑进而影响了她在职场上的发挥,反过来更加证实了她最初的错误猜想——“我注定要反复跳槽。”
如同走入了思维怪圈,周吉尔久久无法挣脱,反而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中越陷越深。
过强的
“完美期待”
让一切变得“不完美”
对于周吉尔来说,不仅长期坚持一份工作很困难。离职后选定下一份工作方向、求职新工作也是困难重重。
每次离职后的周吉尔,都要在职业规划、个人爱好、入职时间等等问题中反复横跳。
“我想转行。我得先学一阵再投简历。”
“这家公司会要我吗?要不我再准备几天,下个面试再去。”
“给自己最后放一周假!”
“到底什么才是适合我的工作?你说我是不是要再改下简历?”
短则几周,长则两三个月。然而,如此长的时间,却从未让她真正想清那些让她焦虑不已的问题。
她急需突破的,也许并不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始终困扰自己的“完美期待”
在周吉尔心中,似乎总有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毫无瑕疵的、天然应该有能力应对一切困难的自己。而她也将这份“完美期待”投射到了工作内容上。
每次求职,周吉尔都渴望着一个从薪资到通勤距离再到工作节奏,都能全方位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不仅如此,她也期待自己能够百分百满足这份工作对于求职者的要求。
这就导致即使真的万里挑一,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岗位”,周吉尔的自身条件也不一定能够胜任。
而她又无法接受在岗位条件与个人能力之间适度让步,曲线救国。毕竟,由于内心对自己的“完美期待”,在旁人眼中一次微小的改变,都可能严重伤害着她的“自恋”
如此一来,离职后过长的过渡期也在不断给周吉尔的履历减分。长时间下来,周吉尔的求职之路简直是注定辛苦了。
羞耻感、自证预言、完美期待
3条锦囊助你破解

看到这里,周吉尔职场困惑背后的心理动因似乎渐渐清晰起来。
羞耻感让她无法正面应对挑战;完美期待让她难以与自我以外的事物真实沟通、让渡条件;而负面的自证预言又在不断打压她的自信,难以从负面循环中挣扎出来。
也难怪周吉尔明明在生活中认真、负责,在职场中却屡屡敲响“退堂鼓”了。
毕竟,职场不同于生活。褪下所有温情脉脉的要素,它需要我们所有人拿出百分百的实力与冲劲。
想到这里,馆长忍不住抱了抱周吉尔。馆长想告诉她,她并不是自己心中那个注定在职场失败的女孩,她只是同大多数尚未处理好自我期待的人们一样,难免在职场中碰壁罢了。
跌倒过,那就爬起来嘛!
为了让亲爱的室友鼓起勇气,馆长查看了相关的资料。总结了下面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不仅分享给周吉尔,也送给所有需要的人们!
01
接纳自己,从正视自我真实感受开始。
面对失败、挫折,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压抑或自我批评。强烈的自我攻击无法有效缓解焦虑,只会让情绪更糟糕。

我们需要做的是停止自我批评,静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只有与自己身体的真实感受建立起了链接后,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整。
02
寻找问题的出发点,从源头破局。
每个心理问题的背后,往往都藏着复杂的个人经历,无法单纯归因于几件眼前发生的事。

以负面的自证预言为例。我们可以将眼光放回过往,寻找童年家庭生活或群体生活(如学校)等经历中的蛛丝马迹,找寻最初反复让我们确信负面的事件一定会发生的原因。只有找到了最初塑造这份感受的经历,才能真正实现“破解”。
03
专注当下,通过身边小事建立掌控感。
对于有完美期待的人而言,最不应压抑的,反而就是对完美主义的需求
比起病态地追逐“完美”,我们可以将这份期待缩小至可控范围,在熟悉的领域内获取渴望的安全感与掌控感。常见的方式就是专注当下,从小事做起。比如养成每天叠被子的习惯、培养烹饪的爱好等。掌控感的培养是由小及大的,从小事慢慢做起,就逐步获得了掌控更复杂事项的能力。
END
上面几点建议只是馆长给大家总结的几个方法,如果我们在职场生活中察觉到自己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是要求助专业的人士
绝大部分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职场这个舞台;并非每个人在上台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非是一边反思、调整、成长;一边越做越好,收获更多的掌声。今天的“退堂鼓冠军”,也许就是明天的“项目先锋”。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时间和成长永葆耐心
祝所有的朋友们都能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看着小伙伴们越来越好,这样馆长搬砖码字也更有动力了!!!
参考资料:
[1]Brene Brown,(2008).I Thougout it Was Just Me,Telling the Truth About Per——fectionism, Inadequacy and Power,52-53.
只要思想不滑坡
方法总比疑问多
人生答疑馆Live
欢迎来戳
让我们一起 
向更成熟的自己迈进呀
点个“在看”一起为周吉尔加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