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货运动品牌商安踏、李宁、特步相继披露财报,2021年业绩十分亮眼包括公司给出的2022年业绩增速指引也比较高。
李宁: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3%,归母净利润40.11亿元,同比增长136.14%。
公司预计2022年收入为高双位数至20%低段增长,利润率将维持在高双位数。
安踏:2021年实现收入493.3亿元,同比增长38.9%;归母净利润(包括合营公司亏损的)为77.2亿元,同比增长49.6%。
公司预计2022年主品牌安踏销售额将同比增长超过20%,FILA将同比增长15-20%。
特步:2021年实现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长22.5%,归母净利润为9.1亿元,同比增长77.1%。
公司预计2022年主品牌上半年增速不低于35%,全年增速为25-30%。
不过,即使如此,最近国货运动品牌股价走势也只是不过不失。
因为随着Nike在越南的供应链问题逐渐解决以及2022年业务增长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不少投资者担心在去年高基数以及不低的估值下,前有强敌(Nike,Adidas等等),后有追兵(Under armour,lululemon等等)的安踏、李宁、特步,未来是否能完成业绩增长指引或超预期,甚至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也有一定的忧虑。
对此,我先抛出看法,认为还是值得对国货品牌的业绩指引及中长期发展前景维持乐观。
一、政策加码,国货机与危
2008年-2010年,国货品牌李宁、安踏、特步、匹克、361度纷纷实现门店大跃进,各个国货品牌的产品力与产品单价不匹配,随后在2011年遭遇盲目扩张带来的库存危机。
为走出泥沼,安踏、李宁、特步均选择不同发展路线实现对产品的改革。
安踏选择“多品牌、全渠道”发展战略,产品定位“大众+零售”路线;
李宁选择“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发展战略,产品聚焦“90、00后”走潮流路线;
特步选择“多品牌、单聚焦”发展战略,核心产品聚焦跑鞋细分领域。
率先走出危机的安踏超逾李宁成为国货运动品牌一哥,李宁与特步在2018-2019年也相继走出困境,国货运动品牌从过去的厂商品牌乱战到如今安踏、李宁、特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渠道、产品以及经营稳健性已非同日而语。
在政策方面,运动鞋服市场也迎来中长期的政策东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
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
中国市场增长快、潜力大,基本是海内外龙头企业的必争之地,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在2021-2025年发展规划方面,国际巨头Nike、Adidas对大中华区营收目标为4年复合增速分别为低-中双位数、低双位数增长,
Nike与Adidas在国内市场的增速均高于北美市场,反映两家公司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高。
二、机大于危,前景乐观
政策风口的到来意味国内运动行业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量空间,但国际龙头对国内鞋服市场的经营重心加码相当于来抢增量蛋糕,对国内厂商而言机与危并存,不过我认为对现阶段的国货品牌,更多的是机遇大于危险。
观点有三个:
国内渗透率未到饱和阶段;
安踏、李宁押注女性市场,特步聚焦“跑圈”;
国货厂商海外业务规模小,出海具备想象空间。
(1)国内渗透率未到饱和阶段
国际品牌在国内运动行业的市占率从2014年的34.9%升至2020年底的46.6%,期间国内品牌的市占率基本在25%-30%停滞不前,本身就存在明显的剪刀差,即蚕食国际品牌市场渗透率,2021年新疆棉事件就很好的阐释出“剪刀差”这个结果。
运动鞋服的国潮风席卷中国市场,Nike、Adidas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状况节节败退,国内运动品牌商很好的承接住Nike、Adidas的流量,产品力经过数年的升级成功转化成了销量,其中安踏、李宁为首的企业最为受益。
随着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加速提升,国际品牌发展重心倾斜国内市场,接下来市场份额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不过我认为国内渗透率仍未到饱和阶段。
在市场规模方面,彭博预计目前国内运动鞋服市场规模约3500亿元。
而2021年的耐克中国、阿迪达斯、安踏、李宁、特步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0.2亿元、493.3亿元、343.4亿元、225.7亿元、100.1亿元,合计1672.7亿元。
意味将近1800亿市场空间被其它竞争对手(非龙头)占据,对这五家公司而言是妥妥可蚕食的市场空间,也说明五家公司的渗透率还有继续提升空间。
此外,国内运动服装市场是否已经是存量空间,没增长呢?
我们尝试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分析这一点,就是参考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及国产手机的宣传方式。
2018-2021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4亿部,同时5G渗透率基本到了饱和的现状,因此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妥妥属于存量空间。
存量市场的大前提下,国内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十分胶着,在彼此无法打败对方的前提下,同行竞争空前激烈。
过往时常可以见到小米与华为荣耀在彼此发布会或微博言论上隔空互怼,其实这只是中国市场白热化竞争的一个表象,更多是为了吸引市场眼球提升自家公司的关注度。
2019年Redmi发布会
相比之下,安踏、李宁、特步基本是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深耕,彼此互不攻击,包括对Nike、Adidas也没有宣传敌意,因此如果从这一角度去看,现阶段的运动服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远不如手机市场。
那是因为目前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空间大概率还是属于增量市场,而增量的主要空间来自,生活方式改变,成年人运动时间更多,还有就是儿童、中老年人及女性。
(2)安踏、李宁押注女性市场,特步聚焦“跑圈”
女性消费市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Nike、Adidas、Lululemon在女性运动鞋服市场已经尝到不少甜头,其中Nike、Adidas希望未来五年女性运动复合增速达到中双位数以上。
女性市场有多么赚钱,Nike、Lululemon的营收及增速说明了这一点。
2016-2021年Nike女子产品整体增速高于男子产品,针对第四季度如何在中国市场营业收入实现中位个位数(即0%-9%的中间区间)增长,耐克首席财务官Matt Friend在电话会议上提及有意从女性市场寻求突破口。
专注女性运动服装市场的Lululemon在过去十年内的营业收入及利润CAGR分别达到19.8%、16.8%,在保持瑜伽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持续拓展传统女性运动及室内运动产品。
在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方面,安踏及李宁的发展方向均瞄往女性市场,特步则聚焦跑步的细分领域。
安踏表示将发力女子运动品类,开发女子专属商品,目标5年后女性运动流水约200亿。
李宁以主品牌为核心,同时培育了LNG、中国李宁、李宁YOUNG、LI-NING1990等子品牌,希望女性运动在收入比重中占比40%。
追溯到2021年10月,李宁开始加码布局女子运动领域,以瑜伽运动作为切入口推出女子健身系列产品。
特步聚焦跑步领域,提升品牌在跑圈的黏性,其表示全国跑者大约3300万人(300万人为精英跑者、3000万人为有良好跑步习惯的大众跑者),预计在2025年的特跑族会员达到450万人,相当于新增300+万特跑族会员。
(3)国货厂商海外业务规模小,出海具备想象空间
现阶段的安踏、李宁的海外营业收入规模小,海外市场渗透率提升极具想象力,不过,海外市场暂时不是李宁、特步的目前的经营重心,安踏则开始踏入全球化阶段。
若日后李宁或特步的体量如安踏那般大,那么出海谋求成长是必然的选择。
2019年-2021年特步尝试通过收购海外品牌索康尼、迈乐、盖世、威帕拉丁以实现出海目标,在2021也获高瓴注资6500万美元,共同发展“盖世威”及“帕拉丁”品牌的全球业务。
截止2021年底,这四个品牌经营谈不上成功,仍处于亏损状况,基于特步主品牌的体量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指引,公司经营重心还是会放在主品牌上。
2021年11月,安踏发布10年战略规划,其中提及的就是要做“全球化”即开拓国际市场,代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鉴于安踏一直走多品牌策略,不少品牌在海外市场本身就具备渠道以及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品牌力的条件,走全球化或容易实现。
旗下的Descente(日本滑雪品牌)、Sprandi(英国的城市健步品牌)、Kolon Sport(韩国高端户外登山品牌),Arc’teryx(始祖鸟)、Wilson(威尔森)、Salomon(萨罗蒙)都是海外自细分领域的品牌商。
2019年在收购Amer后就针对其发展提出“5个10亿欧元”的计划,即力争2025年Arc’teryx始祖鸟、Wilson威尔森、Salomon萨罗蒙、中国市场、DTC渠道分别实现10亿欧元的销售额,全力帮助Amer角逐中国/北美/欧洲三大市场,成为全球运动品牌的领导者。
为实现全球化的目标,安踏在研发上预计到2030年将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推动自主创新研发以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三、结束语
目前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空间、国内厂商中短期的发展规划及长期出海发展逻辑来判断,安踏、李宁、特步等国内厂商的市场竞争终局大概率不会那么快的到来。
另外,即使最近Nike公布业绩,大中华区收入比想象中要好,以及公司扬言要强势回归,不过根据以上的分析,国货仍然存在自身的竞争优势及不少的发展空间。
因此,现阶段逢低去收集国货运动服品牌股,中短期等待国内消费回暖,长期享受国货时代红利,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投资策略。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wushuxi_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