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店家 | 戏漫生工作室(厦门)
演职人员 | 螃蟹(DM
写在前面
终于抽空把《不可思议的万分之一杀人事件》的续作给打了,算是了结了一桩心事。
几个月来,我一直把《万分之一》挂在嘴边安利,相比起其他推理还原作,它确实是一部玩起来轻松,不需要带脑子就能扎扎实实被其中精妙诡计戳中的剧本。
小体量,故事好,在这种“演绎过剩”的后剧本时代确实是宝藏。
我对《万分之一》的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大概就是我把它打完之后,我甚至还把作者的原著小说读了一遍,倒不是因为它给我的体验多么“天花板”,只是单纯因为它带出的故事太有吸引力,让我产生了“主动补课”的念头。

就像有时候看完某部电影就着急忙慌地去豆瓣搜影评看一宿那种感觉,这也是我想要打第二部最初的契机
但相比起来,这次的续作,我的体验就不那么好了。
《异想天开的三刀两毒杀人事件》
剧本类型:推理 | 还原 | 现代
剧本发行:铭思文化
剧本人数:7人(4男3女)
测评时长:5小时
严格来说,《三刀两毒》的故事其实非常好,我甚至想过如果它是一本小说的话,我真的会非常喜欢,所以这么想来,它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它作为剧本杀时流程的设计上。
但在结束之后,我又出于私心,不希望因为这次《三刀两毒》不好的体验影响了大家对于《万分之一》的看法,所以我在走之前还特地给其他玩家安利了好几嘴,让他们一定要去体验一次前作。

话说回来,这一次的续作在体量上的输出已经完全超出了前作,类似于前作那种“被诡计折服”的惊愕,在这一作中,我光是在前部分的小案件里就能体会好几次了。
丰富了案件的数量,角色的记忆源,诡计的复杂性之后,乍一看,像是给前作做了一次“加量不加价”的升级。
但从实际体验上看却恰恰相反,前期过多、过频的“阶段性复盘”导致我们一定程度上的扮演感缺失,中段冗长的故事分享环节又拉大了不可控的“宕机”概率,最终导致复杂的反转无法被掉线玩家理解。

以上,是我这次体验不够的最表面问题所在,但以下,我认为这部剧本还有很多值得展开聊的地方。
和我们给前作的测评一样,还是从它的名字聊起,这次用对比的方式。
先看字面上的第一层。
当时我说过,《不可思议的万分之一杀人事件》这个名字能够吸引我,关键在于它有足够的魅力,来引起我的联想——
极致的小概率,不着痕迹的致死手法或完美犯罪,死神从天而降优雅地挥挥小手取人性命,这都是我对这个名字抱有的联想。
是啊,“不可思议”、“万分之一”、“杀人事件”,无论把哪一个部分摘掉,真正的完美犯罪都无法被得逞,多么优雅
到了《异想天开的三刀两毒杀人事件》,倒是直接把“题”给点明了,第一眼,少了一些模糊的同时,也让我少了一些对内容的好奇。
第二层,我们结合内容之后再去看它的名字。
前作的几起案件各有职能,有的负责推理,有的负责还原,有的负责输出诡计,但每一起案件都围绕着它的“不可思议”和“万分之一”为前提,贴合主题的同时,关键的是它从头到尾,都一直在满足我对于这个名字的幻想。

这是我从它之中得到的“爽”感,也是我私以为,这个系列作既然要有这样特别的名字,就也应该要有的,最核心的东西。
这种我认为的核心,反而在《三刀两毒》里不是那么明显了,虽然“设定推理”同样贯穿全程,但整个诡计埋藏得更深一些,复杂程度更高,当然也更精妙了。
是的,叙述诡计铺垫得好,反转也到位,但我不喜欢的,是“三刀两毒”这个题像被藏起来了似的,反倒成了内容里最不容易挖掘的东西。
在推理环节,几起案件的可玩性比起前作就要强不少了。
我们需要观察,需要交流,需要主动去捕捉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正是这些,让整个推理环节塞满了张力。隐去了凶手手法之后,整个罪事实到了圆桌之上充满了“确定性”
这样一来,针对的就不再是具体的人,而是更迫切地想要分享自己的视角尽可能还原出手法,然后在破解这样的“不确定”中获取体验。
这样的场面老玩家一定特别熟悉,通俗来说,就是我们遇到“三刀两毒”时最常用的解决方式——认刀。
我猜,这就是作者题中所诠释的“三刀两毒”了。
至于案件的设计,作者做得一如既往得好,诡计的精妙足够产生惊愕,难度恰到好处,案件的体量不会特别大,每一幕的递进也算比较流畅了。
少了扮演感倒是这部剧本中最直接存在的事了,阶段性复盘的流程和“手法推理”的最高优先级直接把扮演感拦腰砍半。附带着,“需要你认刀”这件事,意味着“不需要你投入角色”,这就很好理解了,和前作一样,两部剧本都更侧重于”杀“字。
对我来说,这样的设定有好有坏吧,好的地方当然是它更纯粹了,单纯地为推理的快感和故事服务,不足的话,就是少了些做凶手时和其他玩家心理博弈的乐趣。
更侧重于“杀”字意味着什么?答案也很明显,就是“剧本”少了。这不是从内容的字数上来定义,也不是从故事的体量上来定义,只是单纯从角色上来定义的。
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扮演感“。
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整个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了,我分不清楚,因为它没有太强的戏剧性。我手刃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孩之后,也只需要一两句话去解释我的人性。
情感本玩家也不必惊讶,这部剧本就是为还原和推理而生,从头到尾,它也没有要求过你非得代入这个角色。
到了剧本的后半部分,埋藏在前面的叙述性伏笔带着作者一贯的“设定推理”抢先露出水面,于是整个结构渐渐清晰了起来,清晰之后,更复杂迷离的诡局才探出头。
重新审视,再推翻,再审视,再推翻,整部剧本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就在这里,设定出来后,整个逻辑可以完成闭环。

但首先,你得有耐心玩到这里。
数起案件之后紧接的“故事分享会”确实是在我的整个体验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所在。
第一,每个角色超过8分钟的视角分享确实让人有止不住想要掉线的冲动,这是真的硬伤。最可怕的是,这一幕藏满了细节,我甚至不能为了简化我的语言而忽略掉其中某个段落或是把它一笔带过。

这就成了一个必须要走的流程,你不讲完,不把视角拼在一起,这个设定它就出不来,后边的高潮,你也爽不到。
我必须把我每个细节尽可能一字不漏地透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在和其他玩家的视角重合时,为了还原出更完整的画面而被打断好几次,让这个时间再被拉长。
第二,大体量故事带出来大量复杂的人物关系打乱了分享的节奏,即使是全程在线竖起耳朵去听,也需要一段时间去理清它,然后把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去搞明白它到底在讲什么。
这让本来很强很紧凑的情节,变得要命的拖沓。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的细节,做得牛逼,这整个设定,也很牛逼,但这样的流程设计,我不接受。
最后,聊点题外的吧。
在推送完《万分之一》的测评之后,我和作者有过一小段简单的交流,也是因为他的推荐,我才去看了作品的原著《孽债》。

但无论是交流还是玩他的作品,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不一般的细节控(真想知道是不是处女座),这么大的体量,没有一段文字是废话,确实难能可贵。我的建议,如果大家真的能组齐一车对故事有耐心的推理玩家这部作品值得一试。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第三部我也会去玩。

* 如果你有什么想要对我们说的,可以在评论区下留言哦~
《三谢世涂》可以冲,是真不错
好久没玩过这么牛逼的本了
《群星》我玩了,但和《极夜》比的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