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影探(ID:ttyingtan)作者:阿飞
▼点击
预约”
行动派琦琦直播,

3月17日20:00场直播如何有更多成交?
这或许是最卑微的导演组了。
即便,一集只有35分钟。
哪怕,统共不过6集。
他们还是战战兢兢地担心。
会有多少人耐心看完他们的故事?会不会太长了?
他们深知短视频的强大,长视频大概率难敌其手。
更何况,他们讲的还是当下最不讨巧的一个话题:
已被大多数人默认的时代没落之物——
《但是,还有书籍2》
2022.1.20
《但是,还有书籍》讲的是一群与书为生的“痴人”。

“痴”到什么程度?
似爱情浓烈,堪亲情深厚。
难舍难分,刻骨铭心。
版本目录学,国内一门艰涩的专业学科。
研究者凭借观察纸质、刻工、字体、印章……来断古籍真伪、年份、版本。
98岁的“古籍活字典”沈燮元便是此领域元老级人物。
沈老深耕于此,历时18载编纂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
《善本》之后,沈老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纪,可他还是闲不住。
因为还有个郁结了二十年的心结——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
黄丕烈,“五百年藏书第一人”,其跋语珍贵,版本经典,业界公认凡有黄跋之古籍皆为珍品。
“搞这个苦得很。”
不仅要修正旧籍,还要从世界各地搜集“新跋”,沈老的难少有人能体会了解。
直到2020年,80多万字的《士礼居题跋》才得以完成,此书著成将会是业内最好、最重要的黄跋集。
两部浩瀚艰深之作,挡不住沈老的脚步,他总是感慨“时间不够”。
还有太多古籍可探,可勘。
书之妙,哪能穷尽?
被时间催赶着的,还有漫画家们。
只是,漫画家对时间的惧怕在于……读者催更。

读者们手指轻轻一滑的几页漫画,殊不知是漫画家们几天熬出来的心酸。
漫画家们常常调侃,“经常赶稿到记忆模糊,靠着意志力撑下来的,不是靠着脑子撑下来的。”
导演组去采访漫画家,发现拍摄场景永远两点一线,工作室,家,工作室,家……
他们很少出门,一动不动地画十多个小时是常态。
国漫界大前辈赵佳,少时成名,被奉为“天才少女”。
十几岁就画出了石破天惊的《黑血》。
无人可知,天才的背后是童年一麻袋一麻袋的画稿,是一天60页的手绘画稿。
轰动日本的国漫《镖人》让许先哲成为国漫一哥。
令人瞠目的画风分镜后,是许先哲孤注一掷的半路出家。
26岁才入行,钻研隋史,精进画技,筹备四年,终得一傲世刀马。
“反正也没什么可失去的,才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勇气吧。”
以一无所有的状态去创作,没有可能创造可能。
那些被人哄笑的中二梦,扛得住所有误解与诋毁。
翻译家杨武能也有过如此拼命的岁月。
时代几次的玩笑,让他兜兜转转四十岁才得以考取研究生。
作为文学界的苦力,翻译家需要翻越世界文学的巴别塔。
而杨老译出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经典,《魔山》之磅礴,直到如今都难以逾越。
这些艰辛到闻者无不动容的过去,他们只是清清浅浅地一笑而过。
他们是“痴人”。
痴迷于古籍,痴迷于画作,痴迷于书海。
任何文字都无法透彻地详述他们这种热爱。
那是一种抽象到只有他们自己能体悟的意义感受。
片中,有一个小插曲。
当精通十几门语言的“国图扫地僧”顾晓军读到《最后一课》的一句话时,突然哭得难以自抑。
导演组被这突然的情感波动吓到,有些慌张,更多的还是震撼。
难以自拔的爱意竟如此充沛,又如此孤独。
“痴人说梦”,居然这么美。
《但是,还有书籍》完全可以借着他们的“痴”,搞一波煽情渲染。
但,导演们放弃了。
拒绝抒情和上价值,也不意图总结意义。
节目只是简单地描述。
看他们有多赤忱,有多可爱。
友:“谁来拍你啊?”
沈老:“噼哩噼哩嘛”
日日研习古籍的沈老没什么爱好,图书馆外,最爱和朋友喝点儿小酒。
还有,就是看《非诚勿扰》。
杨老也是可爱。
走起路来要听摇滚乐,大步迈着,气势拿着,山城人的韧劲儿,杨老有。
还有《哈利·波特》中文版译者马爱农,工作时,总会“偷偷”拿来女儿两个小手办,陪着自己写作。
还有翻译家包慧怡大咧咧地拉出自己的日程记录板,指着一个说,拖稿了七年,编辑都放弃了。
每个人都热腾腾的,鲜活的。
这一点在漫画家匡扶身上体现最明显。
匡扶,节目组最难采的一位。
并不是他倨傲不驯,而是他满不在乎。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漫画家。
“我觉得我只是恰好做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像漫画吧。”
他只认为自己在创作有趣的东西。
文字、画作……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
创作来源于生活,这绝非空话。
匡扶在老家株洲的大街小巷溜达,去菜市场,去小广场……
所以,你看他漫画里的“蚊子云”,“刮鞋泥的花池”……总会觉得亲切。
生活的琐碎自有其浩瀚力量。
无论是沈老,还是匡扶。
即便有着再高建树,依旧不空洞冰冷,他们身上都有着从大地扎根而生的踏实感。
那种“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轻松与放纵。
那些汗沁在背上苦译的日子,那些一遍遍手绘的日子。
彼此相得益彰,浑然相融。
就像沈老说的,
“我不想活到100岁,只有五个字,过好每一天。”
在如今这个环境下说书,尤其是实体书,任谁都会忍不住叹一口气。
盖章“夕阳”的产业背后,有太多可嗟叹的无常。
《但是,还有书籍》已竭力去避开那些酸涩的东西。
可你我都知,有些事,避无可避。
片中,受高原图书馆滋养的小姑娘拉姆,可以写小说,考上了大学。
她见过世界的广阔,却也不得不苦笑着说“读了十二年的书,都没什么用处”。
知识的丰盈有时在现实的贫困如此无力。
这不是她能解答的问题,多少年长她的人也被“没用”击倒,一批一批,循环往复。
拉姆的无奈,总会让我想起纪录片《百草园》。
40分钟的记录,像极了一场实体书店的葬礼。
读者们打着手电无声地找书,全国各地的读者赶来送别。
以及,其它独立书店的人赶来请教指点。
百草园的店长老王问来者,图什么呢?
他们答,理想主义的坚守。
老王笑了,我都已经快守不动了。
一个为理想主义坚守11年的人,到如今对“理想”两字嗤之以鼻。
其中的苦,他人难知。

他人轻飘飘的“坚持啊”“加油啊”安慰不了太多。
失望很容易,放弃又太难。
老王还是放不下书的,他自愿不拿薪酬帮其它独立书店选品,努力为读者选好书……
虽然百草园关了,老王之后的路应该还是伴书而生。
《但是,还有书籍2》里,拉姆也是。
现实逼迫着她,让她几度纠结放弃。
可即便不能飞得更远,拉姆也想继续做藏汉翻译。
同样的,在这个叫衰书已没落的时代。

《但是,也有书籍》《十三邀》《圆桌派》……还有这些文化节目在努力挣扎着。

竭尽所能地靠近,终究是幸福的吧。
这大概就是理想的过程。
不断拾起,舍下,再拾起……
所以,不用太多感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
真正爱书的人,不会放下书的。
就像“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发起者朱利伟说的:
“其实,对于真正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任何一天都是读书日,任何地点都可以是读书角。读书的人一直都在,只是恰巧你没发现。”
真正读书的人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当你拿起书的时候,就是书不会消亡的时候。
(B站可看)
✏️关于作者:影探(ID:ttyingtan),刷剧淘片看综艺,深度解析神吐槽,千万影迷都在这里!转载请联系影探(ID:ttyingtan)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