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刚刚出院,也算有感而发,就跟大家聊聊英国的医疗制度吧。
这个话题我其实早就想讲讲,但也有很多顾虑。
因为大家也知道,现在的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往往一涉及制度,尤其是医疗、教育、养老这类跟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就总免不了引起一些比较、造成一些误解,个别人还会跑到后台来骂我几句。
说句大实话,我既然做自媒体就有这个觉悟,有反对意见很正常,我一向都欢迎各抒己见,但抱着分享的目的说点真话还要挨骂,也确实有点委屈。
所以我先声明几句啊:
今天的文章,是我从个人经历出发,带大家看看一个普通人眼中英国的医疗制度究竟是什么样。我也没做过社会调查,难免有所疏漏,目的只是介绍,绝不是为了比较哦!
01
英国现行的国家公立医疗体系,简称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成立于1948年,至今已有73年历史,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直是英国人的一大骄傲。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人自豪地把NHS的轮床搬上了舞台,作为一张国家名片,展示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他们有这个情结,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这个底气。
73年来,英国的NHS系统尽管经历过多次改革和危机,还曾一度陷入是否应该私有化的争议,却一直顶住了压力,始终保持国有、民享、全民免费。
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多党轮流执政制。每次换届选举,针对NHS的政策都是民众关心的重中之重,是多党必争之地。
按以往的经验,凡是想动免费医疗这块蛋糕的政党,几乎都没可能当选。承诺加大投入、改善NHS的政党,往往更容易得到支持。
英国人说,NHS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系统,的确不算夸张。确切地说,是从娘胎到坟墓,每个长期居住在英国的人都会受惠于NHS的服务。
所有英国公民、持有英国永居的外国公民,不分年龄、种族、性别、身份、收入,均享有一样的医疗待遇。
也正是因为它的全民普惠性,NHS曾数次被世卫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医疗系统。
02
关于全民免费,我得多啰嗦几句。
要说在英国看病住院完全不要钱肯定不准确!
对于有工作、且收入达到一定数额的人来说,每个月会自动从工资里扣一笔缴纳National Insurance,也就是英国的社保,其中就包括了医疗保险。
目前最新的社保比例如下图:
图片来源:英国政府官网
其中A-Z是不同的人群分类,大部分21岁以上、退休之前的工薪阶层都集中在A类。
按照现行规定,A类人群:
  • 月收入低于797.01英镑的(约人民币7200),无需缴纳社保;
  • 高于此数的部分,每月需缴纳12%;
  • 高于4189英镑(约人民币37700)的部分,每月需缴纳2%。
这个比例,在医疗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里来说,着实不算高。
而且除了低收入、无收入人群免缴社保以外,还会有各种减免的情况。
比如:
  • B类已婚或寡居女性,缴纳比例最高5.85%;
  • C类达到退休年龄,不再缴纳;
  • Z类21岁以下年轻人,缴纳比例为2%。
咱们再严谨一点,这部分要缴社保的人,如果在社区医院看病,医生开了处方,取药时还需要缴纳9.35英镑的处方费。
同样的,这个处方费也有各种各样的减免。
比如:
18岁以下60岁以上、低收入、孕妇、残疾人、军人、长期慢性病患者、急诊(包括外国人)、住院病人等等,都不用交这个钱。
这是个处方单实拍,从A-S那一大堆,都是不需要交钱的情况。
所以,除了药房会收处方钱,英国医院里根本没有交费处这个地方。
其他所有常规医疗费用,像:
面诊、检查、打针、住院...
理疗、康复训练、临终关怀...
符合免费条件的生殖辅助、整形等等
都是医保全额负担。
换句话说,虽然大部分有收入的人需要缴纳一定的社保来覆盖医疗费用,但是无论你缴费比例高低、数目多少,医疗费用都是全额覆盖。
注:英国是联邦制,英格兰跟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情况可能有所出入,我并未一一研究哈!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在生两个孩子休产假期间,虽然拿着产假工资,但是不用缴纳社保;在我辞职当全职妈妈的三年多里,没有工资,也不用缴纳社保。
交或不交,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都是一样的。
好多朋友看过我写生孩子的经历。
我们家糖糖是无痛顺产,产后又遇到较为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在医院单人病房住了6天;端端是比较新潮的水生顺产,只在医院住了不到24小时。
两次生孩子的费用,从产检、生产、治疗、住院、护理、到伙食、疫苗,我们真正从兜里掏的钱,一次是39英镑,一次是6.5英镑,都是医院停车场的停车钱。
我去年底动了个不小的手术,花了近5个小时,动用了专家主刀,这次又刚住了6天院进行后续复查和扫尾治疗。
这两次交费均为0,因为疫情期间连停车钱也不收了。
好了,费用的事我解释过了,情况各种复杂,大家体会就好。
咱们也不是学术论文,为了写文方便,下文我就直接用“免费”来指代了!
英国NHS全民免费的医疗系统,对国民健康所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的普惠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所有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得不到相应的治疗,或被迫选择不够理想的方案。
也正因为如此,医护人员的主要精力都可以放在如何更好地救治病人身上,而不用过多考虑成本等琐事。
这大概也是英国医患关系无比和谐的重要原因吧!
英国人对NHS的确有着深厚的感情。
哪怕是在去年疫情最严重期间,NHS一度濒临崩溃,死亡人数飙升,普遍英国人却都对NHS和医护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尊重。
全国各地,上至女王下至平民,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张贴着
象征感谢NHS的彩虹画。
封城期间,医护人员亲自上阵鼓励民众居家隔离的照片,也对一向“不羁爱自由”的英国人起到了极大的约束作用,比政客们说100遍都管用。
03
然而天下又怎会有完美的免费午餐呢?
看过我写住院经历的亲们可能有个印象,觉得英国的医疗条件也太好了吧!
满眼望去,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四处安安静静,患者都是按照预约前来,不用排队挂号,个个不疾不徐。
病房宽敞干净,多人间常常住不满,还动不动就可能住到单人间。
医护人员的护理也无微不至,连手术病人也完全不需要家人陪护。
我做完手术以后,换衣服、擦身、上厕所、吃饭,全部都有护士照料。
然而与这种高质量、极体贴的医疗服务相对应的,必然是低效率、低速度。
NHS最被人广泛诟病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慢!
首先,就医慢。
 NHS实行两级医疗保健制度分级诊疗。
第一级为基础医疗保健(Community-based Primary Healthcare),主要由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和护士构成;
第二级为医院服务(Hospital-based Specialist Service), 由专科医生负责重病和手术治疗,包括接诊由家庭医生(GP)转来的病人、处理重大突发事故及急诊病人。
除了急诊以外,任何病人都不能自行去大医院专科就诊,去了也没用,见不到医生。
这就导致有些人多的社区,尤其在疾病多发季节,常常预约家庭医生要等上好几天。
我就曾经历过突发鼻窦炎,疼得晚上头都不能沾枕头,完全睡不着,但是社区医院最快也只约到了第二天下午,在此期间只能靠吃止疼药缓解。
等我见到医生的时候,已经20几个小时没有睡过觉,憔悴不堪,开了抗生素(自己在外面药房绝对不可能买到)才开始好转。
有些因为发烧预约医生的,很可能见到医生的时候烧都退了。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人小病小痛都不愿就医。
一来真的慢;
二来他们早就习惯了多喝水、止疼片、
等自愈这三件套。
实在不愿等,可以自己上急诊。
但急诊一样是按轻重缓急来分,不够急重的病,等好几个小时都是稀松平常的。
好在他们对孩子还是比较紧张,一般小朋友如果有特殊情况,多半都能临时加塞当天的预约见到医生。
所以我们现在带孩子看病也不得不讲究“技巧”,在给医生打电话的时候得把病情描述得严重一点,表现得紧张一点,尤其是说孩子不吃不喝,多半当天就能看上。
大人就不能用这招了,只能慢慢等。
其次,等手术慢。
按咱们之前讲的,手术病人都要通过初级医院转诊,到了专科医生那里,又得通过分拣、排期、面诊、检查等等环节。
这一通操作下来,除非是危及生命的病,否则手术等几个月也是常事。
就像我之前的手术,虽有必要,但不紧急,从我见到专科医生到躺到手术台上,花了整整2个月的时间。
这次的复查和后续治疗,原本安排在4月底,由于疫情影响,先是推到5月底,后来又因为关键药物在印度生产全国短缺,再一次推到6月底。
虽然这种等待,对我个人的身体情况没有太大影响,可谁能保证没有其他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无力回天呢?
所以经常有人说,在英国生病,小病靠自愈,大病看天意,并不是没有道理。
04
当然啦,并不是没有转圜办法。
毕竟除了公立医疗,还有私立医疗嘛。
但比起全部免费的NHS,私立的费用就不是一般人能出得起的了。
就说凯特王妃生孩子的伦敦圣玛丽医院,是英国产科最为出名的医院,也是不少富裕人士选择的生产之地。
我一个华人朋友,五年前也在圣玛丽生下了她的老大,顺产,跟我一样打了无痛,住了3天院,全套费用是1.7万英镑,约人民币15万,剖腹产翻倍。
对比一下,我生糖糖花了39磅停车费,后续还有4次护士家访,全部免费。
如何选择?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估计也没什么为难。
当然生孩子不一样,如果真得了重病,相信很多人宁愿花钱,也希望早点看上,那就还可以购买私立医疗保险。
根据每个人情况不同,每人每月要几十至几百磅不等,很多大公司也有这方面的福利,能够以比较优惠的价格买到全家的私立医保。
但这笔钱对普通家庭依然不算小数目。
有了私立医保,去私立医院看病,速度快得多。但是很多项目保险并不包含,要自费又是一大笔钱。
我周围有些华人朋友,还有过不愿等待,干脆飞回国看病的经历。
我也曾认真研究过在国内购买一份商业保险,但因为种种限制,加上现在疫情不能自由流通,只能不了了之。
05
为什么不能损失一些“服务”来增加效率呢?
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就太多了!
光从行政方面,NHS被称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公立医疗系统,为全英国6000多万人口服务,雇员多达150多万。
其中包括9万医院医生、3.5万家庭医生、40万护士和1.6万急救人员。
全国有1600多家医院和特别护理中心。
单就这庞大的系统,改革就非一日之功。
近年来NHS爆发的一些管理危机、浪费、经费不断上涨人员却不断短缺等问题,也让这个体系不堪重负。
正常情况下尚能维持运转,但这次新冠疫情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专家学者纷纷呼吁NHS的改革。
看样子政府也有整改的决心,只是未来的路子在哪里,现在还不得而知。
另外一方面,在讲究民主、人权、非常注重病人感受的文化中,“由奢入俭难”。
牺牲“服务”换“效率”的事情,很有可能连老百姓自己都不愿意。
这是长期以来的文化印记,很难简单地用权衡利弊来分析。
而且这种不以身份、收入为门槛,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的医疗体系,是英国人眼中保障社会公平、保证生命尊严的基础,是他们要坚决捍卫的宝贵财富。
我在英国生活14年,必须感谢NHS对我的帮助,我也得到了切实的实惠。
但没有任何政策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体系能够符合全部人的利益。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想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
感恩已经拥有的,少抱怨无力改变的;
没有余力就尽量管好自己,少给社会增加负担;
有余力就多多贡献,为更美好的社会出一份力。
最后祝大家都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毕竟再好的医疗,都比不上咱们自己身体健康!
对了,咱们之前的星标活动今天开奖,大家别忘了留意一下,获奖读者记得后台私信地址给我哦。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请别吝惜你的点赞、在看、留言、转发。多多互动,我才会经常出现在大家的阅读列表里面。
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不断分享的最大动力!
END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