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再有什么中间地带,更多的研究导向如何让数据变大、而不是更有质量。算法让用户更加相信自己主观相信的东西,而不是鼓励我们向更客观的世界学习。
任何观点都有可能是对的或是错的,任何人都有可能从互联网中销声匿迹……无论他是否自愿。当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不必说节制、体面、充分的讨论,就连“发出声音”都变得异常艰难,沟通陷入僵局。
订阅:艺术家和小众杂志,1970-1995
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最近的展览,却在僵局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个名为“订阅:艺术家和小众杂志,1970-1995”的展览,尝试回答的是:在没有社交媒体的上世纪,艺术家们是怎么面向大众发声、并“改变世界”的呢?
这个很可能无法亲自抵达的展览,却释放出重要的启示:我们如今无法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在过去可以找到?
展览聚焦于 197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的小众杂志,囊括了上世纪末那些大放异彩的小众杂志们。那个动荡的年代中,来自边缘人物的声音开始被人们所听见,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参与到自我发现和社会活动中去。
而与他们一起参与这场斗争的伙伴是一些由巨大色块和人物照片组成、视觉冲击强烈的小众杂志,这里不但成为了边缘人物的避难所和保护伞,也动摇了传统杂志根深蒂固的观念。
它们不像 Vogue Life 这样的“主流杂志”那样拥有等级分明的编辑刊头,或铺天盖地的品牌广告,而是以挑衅的姿态出现,被年轻人互相传阅,化身为一张张“话筒”,传递出年轻艺术家、边缘群体和新新人类的声音。
i-D 杂志封面,1980 年 9 月(第一期)
i-D 的封面,THE OUT ALREADY ISSUE,
第一期,1982 年 10 月
从 1980-1981 年出版的 i-D 杂志的前 10 期,到 Village Voicer 短命的时尚特刊 View/Vue,这些小众杂志不仅是上世纪末地下文化的“化石”,更是艺术家们与世界产生连接的重要平台。
直到今天,这些小众杂志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不仅是关于时尚和文化的见解,还附赠了一层“以另类眼光看世界”的滤镜。
时代先锋
在展览中,最不能忽视的一本小众杂志就是 1980 年创刊的 The Face
它在 1980 年的 5 月 1 日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伦敦大马尔伯勒街最新潮的报摊上,虽然封面模糊不清,但是上面的红蓝色 logo 却格外醒目,不同于当时主流杂志的惯例,The Face 并没有用杂志名来告诉读者它涵盖的领域。但似乎也呼应了 The Face 的内容:无论是音乐、时尚、电影,还是社会政治与全球时事,只要与青年文化有关,The Face 都不会拒绝。
The Face 关于音乐的报道
在 1980 到 1985 年间,The Face 代表了伦敦新兴的浪漫主义,它与不同风格的记者和摄影师合作,不仅报道过英国街头的亚文化群体和性别流动主义,也报道过撒切尔主义造成的社会问题和欧洲新纳粹组织的兴起。
其实,对 80 年代英国文化的记录并不是 The Face 最重要的成就,The Face 对从广播媒体、时尚、电影到图形设计的视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代表性的新建构主义排版和前卫图形被广告公司们沿用,而 Levi’s 使用当时最著名的 The Face 模特 Nick Kamen 制作电视广告销售额竟然增长了 800%!
Nick Kamen 演出的 Levi's 电视广告
The Face 前卫大胆的设计和充满凝聚力的制作方式催生了其他小众杂志,后起之秀 i-D Blitz 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街头宠儿
1980 年诞生的 i-D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 The Face 的影响,不过它仍然稳坐小众杂志一把手的宝座。这本由英国 Vogue 的艺术总监托尼·琼斯创办的杂志保持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心态,把“街头文化”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它诞生之初,i-D 以手工装订形式面世,杂志内容则以打字机字体呈现,虽然装帧简单、售价低廉,但 i-D 的出现一反过去时尚杂志令人讨厌的“精英主义”心态,而是期待让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尽情翻阅。
80 年代的 i-D 杂志内页
i-D 把主流时尚杂志中那些被忽视、被拒绝的文化视作珍宝:朋克、复古流行、锐舞派、嘻哈文化……用沟通与尊重打开了地下文化的大门,用创造的心态面对那个保守与开放并存的时代。
反叛大杂烩
和同一年由业内人士创刊的 The Facei-D 不同, Blitz 的创始人 Carey Labovitch 和 Simon Tesle 在当时还只是牛津大学的在校生。
这本杂志出生于朋克之后、数码之前的 80 年初期,当时的杂志行业被男性掌控且发育不良,不到 20 岁的 Carey Labovitch 总找不到真正想看的杂志。
1984 年的编辑团队合影
于是,在她的卧室里,Blitz 诞生了。它不仅谈论音乐、电影、时尚和艺术,还有政治、真实犯罪、哲学等一切“编辑想看的内容”。Style Magazine 这种如今十分常见的类别,正是由 BlitzThe Face i-D 共同开创的。
Blitz 继承了朋克的反叛精神,为年轻人撰写“生活圣经”,成为了那些“不合群者、怪异的人和俱乐部玩家”的精神乌托邦。几乎没有经费的 Blitz 也自然与无名的年轻创作者形成互惠关系,让他们施展拳脚,最终成为业内响亮的名字。
众多划时代的创举中,“22 Jacket”举足轻重——时尚编辑 Iain R. Webb 将 Levi's 的基本款牛仔夹克分发给 22 个世界一流设计师进行改造。
参与设计师包括 Vivienne Westwood、John Galliano
和 Katherine Hamnett
Blitz在伦敦 Noël Coward Theatre
举办了 22 Jacket 发表会
不仅得到一个精彩的杂志专题,一个名留时尚史的传奇夜晚,也向世界示范了一种有效的创作思路——想要具备颠覆性的第一步,是成为自己。
另类时尚
1985 年,大名鼎鼎的美国新闻文化报纸 The Village Voice 为吸引广告,创立了专攻时尚的副刊:Vue
不对外发行的 Vue 第 0 期取名为 View
出于种种原因,Vue 只发行过 6 期。但正因短暂,它抛弃了传统时尚杂志规则的做事方式,显得经典并珍贵——连视觉创意总监 Yolanda Cuomo 都承认:“我不太在意时尚,Vue 对我而言是一个有关想象力的剧场。”
首先,Vue 聚焦在摄影。但不请专门的时尚摄影师,而是大胆试水那些习惯了为展览和艺术书拍照的人。
Vue 请过的摄影师包括 Nan Goldin, Larry Fink, 
William Wegman, Gilles Peress, Philip-Lorca diCorcia 等
这是一场冒险,但 Vue 成功了。当艺术摄影的锋利、敏感和先锋,与时尚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即不华丽也不高雅的“时尚片”,改写了时尚摄影的规则。
此外,Vue 故意偏离主流的杂糅式设计,和犀利的文化批判式写作,不仅给了这份短命时尚杂志一种超越生命周期的声誉,更启发了不少“后辈”效仿它“美丽而现代,多情而搞怪”。
挑衅与改变
1988 年出版的 OUT/LOOK 则更“亚”一点。这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后第一份关于 LGBTQ 文化的出版物。OUT/LOOK 不仅带着包容的心态讨论性别议题,同时也十分强调视觉和谐以及创造性写作,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些大胆张扬的封面,和古怪但异常和谐的酷儿视觉。
OUT/LOOK
利用自己在少数群体中的影响力,持续为少数群体发声。从 90 年代开始,这本杂志发起了一系列名为 OUT Write 的会议,汇集了来自美国各地 1200 多名 LGBT 作家,包括朱迪·格拉恩、艾伦·金斯堡等人,这些会议帮助少数群体建立了社会影响力和改变世界的信心。

OUT/LOOK 上刊登的作品
即使 OUT/LOOK 在 1992 年停刊,但自那以后的 30 年里,人们对酷儿文化、少数群体的看法持续被改变着。
黑人与酷儿
有了 OUT/LOOK 作为先驱者,1989 年 9 月,7 个 ACT UP 积极分子闯进纽约证券交易,把自己拴在 VIP 房间;但就算结束艾滋病运动的热情已经如此高涨,媒体中还是看不到黑人酷儿群体的影子。
*ACT UP,艾滋病释放力量联盟,成立于 1987 年,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支持、争取合法权益。
2 个月之后,THING 在芝加哥诞生。它有三个关键词:黑人文化、酷儿群体和浩室音乐(house music)。
1989 年到 1993 年间,THING 共发行 10 期
左下角的封面上是创始人之一的 Lawrence Warren
尽管为黑人酷儿而生,THING 的编剧团队却非常多元
大多数时候,THING 自成一格的宽阔视野,让黑人酷儿群体的世界终于有了展示空间:无论是夜店八卦、Voguing、护发贴士、抗议暴力、诗歌还是独立电影。
它在 1991 年制作的 “House Top 100”清单,依旧是无数乐评人“考古”浩室音乐时的重要资料。
音乐制作人 Daniel Wang 费劲千辛万苦找到了
THING 的 “House Top 100”清单
THING 的“前身”是一本名为 Think Ink 的黑白杂志。虽然内容侧重点略不同,二者同样关注黑人群体在动荡社会中的真实生活,通过创意与文化,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生命线”。
它们也无形中改变了当时少数群体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如果没有被认真对待,那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Thing”;就算世界目前缺乏善意,也不要停止自爱。
当然,改变世界的小众杂志可不止这些,还有 After Dark, Ben is Dead, BOMB,Culture Hero,Deluxe, Details,East Village Other,IT, Newspaper,Rags,Ink 和 Vibe ——它们都曾属于某个时代的年轻人,也是某个艺术家的英雄。
这些杂志的声量,放在如今动辄几亿阅读量的社交媒体面前,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小众”。纵观全局,它们发出的声音同样属于边缘,在“主流故事”面前不堪一击,也不会被写入多年后的教科书。然而,它却成为了那段时间里,年轻人和艺术家们的庇护所——城市的角落里,当默默无名的青年翻阅这些色彩鲜明、排版大胆的纸张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立无援,有人正与他们关心一样的事情,有人拥有和他们一样不着边际的梦想。
为了变成这样的“庇护所”,当年的小众杂志们做到了哪些事?
❶ 以艺术家为中心
可能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上世纪末的小众杂志是时代精神和反主流文化的重要样本,它们捕捉了来自浩室音乐和朋克运动发展的蛛丝马迹,但最重要的是小众杂志以艺术家为中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被社会资本所影响的纯粹环境。
浩室音乐俱乐部里的年轻人们
在动荡的几十年中,年轻的艺术家们不再受到主流艺术画廊和资本的控制,而小众杂志给予了艺术家们展示自我、创作艺术的平台和媒介。

艺术家与小众杂志的联结比我们想象的紧密得多。不只是安迪·沃霍尔作为主编的 Interview,在早期的 Details Newpaper 中,Bill Cunningham 和 Peter Hujar 的作品都反抗了主流时尚界,成为了展示艺术家自我的重要平台。
反过来,艺术家的作品也影响了小众杂志的视觉图景,由纽约艺术家 Jamel Shabazz 拍摄的黑人和拉丁裔社区的照片和 Nicola Tyson 拍摄的 LGBTQ 主题的作品影响了 The Source 和 Blitz 中刊登的摄影类型。
Peter Hujar 作品
Bill Cunningham 作品
通过与艺术家紧密的联结与合作,小众杂志成为讨论艺术、文化和政治最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空间之一,为艺术家们赢得了“改变世界”的话语权。
❷ 建立在另类文化之上
上世纪末是社会运动爆发的年代,甚至走在街上都可以听到 5、6 种不同的社会声音,这种来自少数群体的声音虽然也会被主流杂志所发现,但是仍然比不上建立在另类文化之上的小众杂志。而当主流出版物从他们的时尚主题中窃取曲线和色彩时,艺术家和小众杂志却决心讲述他们社区的故事。
历史学家和杂志收藏家文斯·阿莱蒂分享道:“他们的声音不但引起了人们的热情,也引发了来自社会的愤怒。”而这种热情和愤怒彻底改变了杂志出版行业。
因为在薄而大的新闻纸上发行杂志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自由、扩展的精神鼓励了杂志的编辑和艺术家们。他们用大胆的图形、卡通风格的拼贴画和强有力的标题吸引着年轻人们传阅与阅读。当然,不只是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上的大胆也令主流杂志们感到嫉妒:从变装节 Wigstock 到 Joan Black 在 92 年竞选总统的报道,小众杂志展现出来的是不拘一格与复杂多样。

90 年代,Wigstock 变装节
❸ 用摄影和设计定义自我
小众杂志改变了定义自我的一种方式:不只是文学和诗歌,创作一本杂志也可以。
平面设计师往往是杂志背后的“隐藏存在”,但在小众杂志的设计和制作中,他们却被推在了前列。对于 Vue 的平面设计师 Yolanda Cuomo 来说,在小众杂志的设计过程中,摄影家、作家和艺术家不会互相割裂,团队会一起进行讨论、制作、打破和改造。而将这些艺术家们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具有冲击性的视觉设计。
Vue 中 Nan Goldin 所拍摄的怀孕的运动员,
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在 Yolanda Cuomo 短短 6 期的 Vue 生涯中,他发掘了美国摄影师 Nan Goldin,并给予了她全部的创作自由。Nan Goldin 也没有辜负 Yolanda Cuomo 的期望,她捕捉到了 80 年代 LGBTQ 等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给当时的年轻人们带来了不同于主流杂志的时尚内容。
小众杂志带来的热情和愤怒创造了新的“诉诸自我”的方式,无论是引发时尚热潮还是被评价为“不值一提”,他们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定义了自我,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世界,也改变了时尚界对于黑人文化、酷儿运动的看待方式。

80 年代,Nan Goldin,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小众杂志靠着低成本、轻便易携带和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成为了艺术家表达自我,创造“新艺术”的重要平台,也变成了他们为自我发声、为他人呐喊的武器。
20 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这些小众杂志和他们所代表的艺术家们共同创造了难以想象的传奇。虽然小众杂志们总是很“短命”,或者被嘲笑为“只重形式”,但是小众杂志中那些对少数群体的尊重与理解,却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一段记忆。
展出小众杂志的历史并提炼它们的精神内核,并非为了证明它在如今是仍然值得大力推崇的媒介,而是呈现出一种曾经发生过的方法论——创作者特别是艺术家们的自由表达,让他们的受众具备了理解世界的能力和冲动。
不能说是小众杂志孕育了开放、自由、崇尚平等的一代,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益于小众杂志中展现的对地下音乐、粗糙的手工耳环和变装女王们持续的关注,人们得以在艺术创作的激励下共同成长。正因为曾经带来了这样恒久而闪亮的财富,小众杂志真正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撰文:HaN、玛鲨、Vilja
编辑:Lili
很高兴认识你,以下都是我喜欢的
如果你也感兴趣,试试关注乌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