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专业人士所使用的专业工具,往往都会催化一些超级明星公司,例如医疗器械的隐适美,图形设计的Adobe,芯片制造的ASML、新思科技,对于高附加值行业来说,这些工具就像工作者的武器,是在行业生产的关键。这些行业附加值越高,而卖武器的公司也随之获益更多。

作为一个投资者,金融行业毫无也是一个高附加值行业,并且经常要和大量的经济数据打交道,金融终端就是从业者最常用的武器。
但对于彭博Bloomberg,或者国内的万得,人们对于其商业模式都了解甚少。
因此,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
一.稳定、长期、低边际成本
从世界第一的Bloomberg开始说起,Bloomberg LP 是一家私营企业,于1981年由迈克尔·布隆伯格创办。
当时的Bloomberg察觉到了数据集成工具的紧缺性,而华尔街的从业者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套工具,尤其是在债券分析上,因为债券分析需要更多的数学分析,公司财务分析工具,且其数据和信息更难获取,而股票,很多网站都能展示一个报价,而有些投资者凭借一些消息或者看股价图形就能下交易决策,还不一定会亏钱。这在债券领域是走不通的,债券专业化应用是Bloomberg成功的一大契机。
资料来源:网络
在后续的几十年里,彭博在这个系统上不断地增加新功能,并且日积月累了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的上百万种数据。
理论来说,没有这些工具也可以工作,因为原始数据很多来源于各大交易所,世界各大统计部门,只要愿意花时间,也可以跳过Bloomberg等进行这种操作,但是,这样的工程实在是费时费力,使得这样的集成工具成为必要性的工具。
当然,与其他的大多数软件工具服务商相同,这些专业工具的收入遵从 apru(单客户收入)*客户量的模式,从Bloomberg,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出发,一般来说,渗透率已经在几十年里开发得差不多了。
高端从业者(能用上Bloomberg)的数目不会每年快速增多,其增量有限,而arpu跟这些行业的人均薪酬,金融公司的可负担成本相关,同样的,也不会每年有一个剧烈的波动。
这注定了是一个稳定,但低增长的模型。
但这是一个边际成本很低的行业,从市场头部公司的角度看,往往头部公司arpu最高,客户量最大,而成本相对波动服务不大。稍微的提价带来的增量收入将基本转化为利润,这是很好的模式。
这个商业模式与Autodesk的模式非常类似,Autodesk的客户群体是专业的建筑,建模设计师等,也不会有很大的客户年化增长。
但跟Adobe相比稍逊,因为Adobe在过去实现了非常高的客户量增长——其驱动因素来近年来自媒体和大量影视图像制作的需求暴增,使用客户群体变得极大,因此,Adobe实现了很好的收入增长,但无论是Bloomberg还是Autodesk看,由于客户群体没有这么高的增速,因此不具备同样的高增长。
Adobe的收入增长:
Autodesk的收入增长:
从目前的已经披露的数据看,Bloomberg的2020年年收入超过100亿美金,而2010年的收入大概在70亿美元左右,年化增速与Adobe的10年4倍有较大的差距。
而上市公司,汤森路透的报表也展示了这一点。在多年前,汤森路透也是彭博的竞争对手之一,旗下的路孚特(Refinitiv)是行业老二,后面由于债务过多,公司把路孚特卖了,专心做法律和税收终端。现在公司的收入超过40%由法律终端WESTLAW贡献,20%的收入由税务和会计终端Onesource和Checkpoint贡献。
可以理解为,公司是服务于法律工作和税务工作领域的Bloomberg。但它们的商业模式是极其相同的。
资料来源:westlaw
汤森路透在卖出了路孚特后,大概在17到20年保持了低增长状态,随着收入的增长,成本相对的稳定,公司利润在这段期间也迎来了快速提升。
这也印证了这个商业模式的特点,稳定的市场,长期的经营模式,并且对收入不敏感的边际成本。
二.难进入的后来者
当然,就大多数用户的反馈而言,在很多方面Bloomberg都令人不满:例如落后于世代的丑陋UI(图像界面),较差的数据视觉显示,还有昂贵的收费,超过20000美元/年的收费,令人望而却步。
但在多年里,Bloomberg似乎都没有过旗鼓相当的对手,曾经也有过无数的创业者,怀揣着一笔风投,去做一个类似Bloomberg,复制其90%功能的,却只有10%收费的替代产品,但却没见过有几个成功的。
那些把Bloomberg一部分使用频率高的功能模块搬出来独立成一套软件的创业公司来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其ARPU和客户量都无法与Bloomberg相提并论,短期内通过成本控制,可能能赚钱,但是,一旦当目前的用户获得了投资性领域的成功后,他会怎么做?
许多的客户本身把这些创业公司的新产品视作短期的替代方案,但当它们的财富随投资成功增长后,他们加强自己手上工具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增。
用户赚了钱也许要换更好的Bloomberg,而不是付给公司更高的收入,长此以往,对于小公司来说,留给它们的客户永远是付费能力弱的客户。
而Bloomberg又在产品上加入的聊天功能,又拉高了替换成本,让产品变得社交化,绑定人际关系,甚至使得很多交易可以跳过中介进行,使得其变得更加无可替代。
我们看到路孚特,就是被汤森路透卖掉,现在在伦交所旗下的金融终端,据资料显示,在金融终端市场,Bloomberg的市占率约40%,路孚特是其一半,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而2018年,路孚特的年收入为60亿美元,但我们看到,路孚特的员工数也有近18000名,与Bloomberg相近(19000名),这意味着可能差不多的成本。
资料来源:路孚特
根据成本固定的模型,假设综合成本都是40亿,路孚特收入是60亿,而Bloomberg是100亿,那么利润分别是多少?
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了,如果两者收入差一倍而成本类似,则两者的利润和利润率将有着天渊之别。
当然,Bloomberg也尝试过做法律终端,但效果一般,也无法达到汤森路透的水平。
谁是先发者,谁有更好的数据,谁往往就能主导这个市场。没有多年积累的数据和模型,就无法对其他产品形成竞争优势。
而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公开数据大家只要努力去找,都能找到,这是公平的,但大家都知道,就没什么了不起的了。
挖掘非公开信息差才是赚钱的方法。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Bloomberg也好,路透也好,都是现在顶级的国际新闻媒体,有布局全球的记者团队网络,有强大的影响力。因为记者采访本身就是采集非公开信息的过程,随着采集完成,非公开信息也就成为了公开信息,最快得到这些信息也便产生了价值。
Bloomberg的数据如此丰富,这与全球采集团队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想抢Bloomberg生意的公司来说,可以负担这样一个全球的数据收集网络吗?还有,还能找到20年前的数据吗?如果不能,就始终无法提供更快,更具价值的信息了。
在这个行业,使用者份额往往不会一家独大,但利润可能一家独大,有点像苹果跟三星跟国内一众手机厂的差距,其他出货量加起来吊打苹果,但利润加起来也不如苹果。
想再造一个Bloomberg,恐怕得做出来完全不同的服务才行。
专业人士专业工具这个领域很多时候是有多家优质公司并存的,例如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是细分的,一个产品做复杂了就不可能轻便,美观和实用也难以兼顾,这导致了细分产品是有市场的。
路孚特很大程度上,就是功能还是太类似的问题。用户把其视作一个替代品,而不是一个不一样的产品。
当然,特别优秀的公司,在别的创业者把细分需求产品开发出来之前,就已经自己把这个做了,这就导致了看起来一家独大。例如Adobe,复杂的产品线其实代表着Adobe强大的细分需求前瞻布局能力,让后续的追赶者无路可走。
三、结语
因此,要说金融终端,是不是好的商业模式,我会说,对于Bloomberg来说,是的,对于路孚特来说,勉勉强强,对于那些模仿的小公司来说,不是。
像中国的Wind,可能也是,因为在中国本土化的数据方面,功能、设计方面,Bloomberg不一定有万得做得好,因此中国的投资者,对万得的需求比Bloomberg还高。万得的利润率是一定不低的,而像东方财富的终端等,其处境可能就与路孚特类似了。
但还是要知道,而收入等于arpu*客户量。万得国内做得不错,但国外呢?这限制了用户量,也限制了arpu,这使得成长是具有天花板的,据网络披露的数据,万得2017年收入13亿,可见与国际巨头的差距,bloomberg是100亿美元。
对于这类专业工具性软件的公司,投资的要点还是只要龙头,或者提供别人无法提供的产品。靠低价复制部分功能的策略往往不会成功。人家几十年的数据积累可能很难去突破,但是在现在进行的全新领域,例如人工智能,例如物联网,在这些领域的数据积累、算法积累,是全新的,保证这些领域的数据自主权,孕育优秀的专业工具公司,是一个好的方向。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wushuxi_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