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分享的经典单本都以小学生为多:
放心,我不会忘了咱们的幼儿阶段的宝宝们。今天攒了4本好绘本,适合3岁+。其中乔恩·克莱森的书,你们应该不陌生。还有两本比较新的书,都是惊喜,一并分享给你们。
先看乔恩·克莱森的两本经典代表作:
01
《这不是我的帽子 》
暗黑绘本,少之又少。
充满戏剧性,且大人小孩看都合适的,有这么一本。 
《这不是我的帽子》中,小鱼偷走了大鱼的帽子,溜之大吉,一直以为自己处于安全区,却浑然不知危险在靠近。
而大鱼早已发现帽子被偷,一步一步追踪小鱼,直到帽子物归原主...“又害怕又紧张又想看”的欢乐,真是很神奇的看书感受。
全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图画和文字一直在唱反调。
这么微妙的书,不愧为史上第一部同时获得【凯迪克金奖】【格林纳威奖】的作品。
我实在佩服作者乔恩·克莱森。讲故事的高手,总在小故事里凝结了巧思和幽默。
小鱼一路潜逃,通过文字发声;大鱼一路追随,在图画中行动。他们形成的反差好玩得很,鱼的表情也很是耐人寻味:
“他可能睡很久都不会醒”,不,大鱼眼睛瞪得像铜铃。 
“就算他醒了,可能也不会发现帽子不见了”,不,大鱼正往上看着。
“就算他发现帽子不见了,可能也不知道是我拿走的”,不,大鱼凝视着前方,知道小鱼在前面。
…… 
“没有人能找到我”,不,大鱼一头扎进了小鱼所在的水草丛。
最后,小小的帽子在大鱼的头上。你应该知道小鱼被追上了吧。 
这留白,可以和孩子一起开放讨论。
我们想象一下,小鱼是被大鱼吃了,还是说,它还完帽子后逃了……结尾不止一种可能,你可以作出很多的善恶选择。 
我不说这个故事是在教育小孩不能偷东西,是因为,绘本不必被冠以太多道理
小朋友单纯去好奇,去体验暗黑的童趣,去开放阅读的思路,足矣。 
我很佩服作者,这本书采用了暗色调的插画,如果是色彩浓艳,反而要大打折扣。
暗黑调恰恰奠定了这个故事的基调。在黑暗的海底,大鱼和小鱼的故事,就这样悄然发生。 
低调的插画,搭配极简的文字,看似互不相关,却轻松做到了言简意赅,余味悠长。
松居直大师提出的“文 × 图 = 图画书”公式,在这本书里我算是领会到了。图文的巧妙交融,确实能创造出另外的思考价值、想象空间,简单的故事可以具有丰富的意味。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跟着这本书打破常规。这样难得的思维释放,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也能感受到。
02
《山姆和大卫去挖洞》
关于挖洞的绘本,一般,主人公总要挖出点什么。
《山姆和大卫去挖洞》不走寻常路。
绘者乔恩·克拉森,凭借《这不是我的帽子》获得【凯迪克金奖】+【格林纳威大奖】之后,又在《山姆和大卫去挖洞》中亮出他的杀手锏,打造了视觉幽默。
故事发生在山姆和大卫身上,他们决心要挖出了不起的东西。
第一颗钻石,他们失之交臂。注意哦,狗狗一直紧盯着钻石的方位呢。
第二颗钻石,他们还是没有发现。但是,狗狗正站在钻石上方呢。
第三颗钻石,他们依旧错过。而狗狗却舍不得远离钻石。
第四颗钻石,近在咫尺。没想到,他们离钻石越来越远了。狗狗只能眼巴巴看着。
他们继续挖呀挖呀,最后掉到了软软的地面上。
作者在此设置了留白。
看完绘本,我有种恍惚,挖洞是不是山姆和大卫的一场梦,他们最后在梦境里收获了满足呢?
对于这个故事,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大胆想象和讨论,还可以数数看,他们一共错过多少颗钻石。
山姆和大卫全程都没有特指“了不起的东西”就是钻石,结尾的“真是了不起”,更像是对这趟挖洞旅程的赞叹。所以,挖不到钻石,并不要紧。 
他们屡次错过的钻石,一颗比一颗大。
我们读来一开始会有点遗憾,怅然若失,但到最后,反而慢慢意会到深层的幽默:错过宝藏又如何,我拥有平凡而宝藏的生活。
坦然面对错失,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探寻。
这样富有哲理的挖洞故事,隐晦而有趣。
作者和绘者把挖洞组合和狗狗之间的错位冲突,安排得太巧妙了。狗狗一次次意有所指,山姆和大卫每次都完美错过钻石,把我给看乐了。
全书除了一处处的“错过”外,前后的画面对比也是有趣的细节。
只要你稍稍留意前后的房子,对照一下前后的树,就会发现,这是两个不同地方。 
再看另一组画面,苹果树和梨树,匹配苹果和梨而做的不同颜色页,作者在前后都作了暗示。 
我不禁为这本书拍手叫绝。初次读完故事后,再回头对比画面,二次阅读更是趣味满满了,观察力妥妥升级。
一旦发现诸多细节,体会到洞察和思考的快乐,你也会是了不起的挖洞人。 
真心希望你不要错过这本特别的书。
03
《我的地图书 》
看书名的时候,我真是思维局限,真以为《我的地图书》是一本集合普通地图的绘本。
没想到,我进入书后,惊喜连连。
作者稚拙的蜡笔画风,十分贴近孩子的涂鸦水平。
在孩子看来,世界缤纷多彩,而描述这个世界的地图,当然也是。 
这本书包含了许多非常规的地图,简直扩大了我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原来,小孩的视野那么开阔,心思那么细腻。 
把房间的物品,一个一个按位置分布画出来,是【房间地图】。 
像画思维导图一般,在家人之间连线,就完成了【家族地图】。 
一天的时间和活动排列下来,自然构成了【一天地图】。 
喜欢的食物在肚子里,占据各自的位置,【肚子地图】就有了。
在画纸上涂抹上各种颜色,再把平日观察到的同色事物对号入座。【颜色地图】一下子囊括了生活的缤纷。
描述自己的脸蛋时,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在说话。【脸蛋地图】包含的信息,原来这么多。
给心划分不同专区,放进心爱的朋友、家人,喜欢的巧克力、晴天…这【心地图】也太暖了吧。 
虚线标记的地方,孩子在此发挥画功,就把这本地图书,真正变成“我的地图书”了。 
另外,书里还有细节满满的【藏宝地图】【社区地图】【狗儿地图】【交通地图】【海边地图】
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本低幼版思维导图地图
我陪叮当读时,一时兴起,和他一起画起来我们家的【家族地图】,帮他捋清了他与亲人们的关系。
通过画地图的过程,顺着“观察→思考→表达”的思维过程,不知不觉就收获怡然的童趣。 
欣赏了这么多地图,我有个小发现:有时孩子眼里看到的,更接近本质。
普通的地图,突出的是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但万物产生的关联有千千万万种,我们把联系描绘出来,自然而然能创造出特别的地图。 
我相信,无论是孩子在书上的虚线区域,自行添砖加瓦,还是大人和小孩一起,创作新的地图,都将对自己、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认识和情感。 
要是手边有画笔,也可以和孩子尝试创作地图啦。 
04
《打开大人的童书之眼》
这是一本有趣的儿童阅读理念绘本。
作者阿兰·塞尔,是法国作家、出版人,曾任幼儿老师,出版了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说,他十分了解孩童的阅读需求了。 
可孩子读的书,都是家长选的。
怎么才能让大人理解,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书呢?阿兰·塞尔在《打开大人的童书之眼》里,就作出了回答。
它可以让我们体验家长+儿童双重视角孩子为家长解惑,家长更懂孩子。
家长认为,书里的故事“胡说八道”,小孩却更看重趣味。
爸妈唠叨:多看有用的书,小孩更有理:喜欢看书对学习就很有帮助!
关于死亡,家长看到了沉重,孩子却看到了坚强。
要是爸爸妈妈没动力讲故事,孩子会告诉他们,书里也有温柔的拥抱和美妙的爱。
家长厌倦读书,孩子却能领着他们发现好玩的书。
爸妈没钱度假,孩子就带他们到书店旅行。书店也是灿烂美好的景点。
一旦爸爸妈妈讲故事时,不小心睡着,孩子就从书里呼朋引伴,挠醒他们。
每一处关于童书的情境假设,都让我们领会到孩子的奇思妙想。
他们拥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把书的趣味带进了亲子相处中。 
孩子面对各异的主题时,那么淡然。大人在选童书时,却一直不安: 
孩子不懂分辨,模仿书里的行为,学坏了怎么办? 
死亡、恋爱、恐惧,孩子真的能接触书里的这些话题吗? 
如果大人因为对孩子的低估、对童书的误解,而给孩子限定了阅读自由,那我们和孩子的眼界,都会越来越窄。 
不如,挑孩子喜欢的书去吧。家长一旦拓宽为孩子选书的边界,孩子就有了更多机会,去阅读他们喜欢的东西。 
阅读应该立足于兴趣。有时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又未尝不可? 
阿兰·塞尔一直鼓励孩子们“对世界提出质疑,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想象”。
在这本书里,他巧借孩子的想象力,打开了大人的视野。
再加上绘者活泼生动的插画,这本书幽默化解了家长对儿童阅读的焦虑,简洁却不简单。
除了双视角对比外,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全书的内页颜色多变,家长视角和儿童视角的背景色有所区分。不同颜色暗示了不同的情绪和看法,对比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读完这本书,我的童书之眼确实开放了不少。把好玩的书、孩子喜欢的书分享出来,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回应了。 
每一个大人,都不该失去童稚的目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