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2月13日,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他在超导、对称性破坏、磁等多方领域做出贡献。
安德森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大学教授,他的外祖父是位数学教授,舅舅是位英语教授。根据安德森自己的表述,他出生在“中西部地区一个生活得以保障但不名一文的学术家庭”。安德森父母有一群固定的朋友,他们的生活以户外活动为中心,特别喜欢“星期六爬山”( “Saturday Hikers”)。青少年时期,安德森最开心的就是爬山、划艇、野餐、在露营的篝火旁一起歌唱。彼时彼地,这一群人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意识,对欧亚的局势感到非常沮丧且有预感糟糕。成年后的安德森,面对麦肯锡时代过度强调的“安全”“忠诚”("secuity" and "loyalty"),政治意识逐渐增强。他从未接受过涉密工作,时不时为争取自由而努力,他反对越战。
安德森父母的朋友中有不少物理学家。安德森表现出对物理学的兴趣,他们都很支持鼓励。安德森在附属高中(University High School)读书时,碰到了一位一流的数学老师。因此,后来他拿着国家全额奖学金入学哈佛,就选择了数学专业。此外,年轻的安德森还贪婪地大量阅读。尽管如此,入大学后的前几个月,安德森意识到自己人文学科的功底太弱了,虽然人文是真的有趣,但学起来挑战好大。他倒是能及时放松心情,开始体验大学生活,最后还意外获得了好成绩。
二战期间,安德森被要求去研究可立即技术转化的课题“电子物理学”。1943年到1945年,安德森到了海军研究实验室(Navel Research Laboratory)去建造天线。安德森说,战争期间他们这些“带眼镜的”如果不从事这类工作,就要去当步兵了。这份工作中,西部电子(Western Electric)的仪器设备、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哈佛物理学教授的能力都让安德森心生敬佩。于是,他战争结束回哈佛,想看看能向物理学教授学到些什么。
安德森的研究生生活过得很愉快。课程设置极好;有一群可爱的朋友一起打桥牌、做填字游戏(puzzles)、唱歌;他决定选择战时工作时相识的约翰·范·弗莱克(John van Vleck)做自己的论文导师而非在朱利安·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门口排长队等待;他还和父母好友的侄女成婚并生下女儿苏珊。
二战时,电子学进展迅猛,人们开始研究实验中射频光谱增宽的问题。安德森在某一瞬间意识到,自己在施温格和文德尔·弗里(Wendell Furry)课上学到的现代量子场论中的那些复杂的数学技巧,对解决这些问题很有用。安德森发现,逐渐成熟的数学技术和新实验问题结合后,产生出了多体物理这个新课题。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于尔格·弗勒利希(Jürg Fröhlich)和鲁道夫·派尔斯(Ruldof Peierls)在英国,戴维·玻姆(David Bohm)及后来的派因斯(Pines)在普林斯顿,还有波戈留玻夫(Bogoliubov)和列夫·朗道(Lev Landau)在俄国,也在研究这个问题。
博士毕业后,安德森到位于普林斯顿的贝尔实验室开展研究。那里还有比尔·肖克利(William Bill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查尔斯·基泰尔(Charles Kittel)、科尼尔斯·希伦(Conyers Herring)、格雷戈里·瓦尼尔(Gregory Wannier)、拉里·沃克(Larry Walker)、约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其中,基泰尔特别鼓励安德森研究谱线增宽问题,把他介绍给瓦尼尔认识,并向他俩介绍了反铁磁,瓦尼尔教给安德森很多基础的技术,希伦让安德森了解了朗道和莫特的理论,拓宽了安德森的文献阅读量。从肖克利等人那里,安德森学习了晶体学和固体物理学。而最重要的是,安德森领会实验理论紧密合作的“贝尔模式”。
安德森对物理学的贡献分布领域广阔,非常重要。他研究对称性破坏、电子局域化、磁、超导的理论。安德森因“对磁与失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1977年与弗莱克和内维尔·莫特(Nevill Mott)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之后,安德森研究仍然成果频出。1978年安德森是重振局域化理论的四个主要人物之一,这一理论由此进入量化实验。在自旋玻璃这个主题上,他和学生一起推进,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新形态统计力学。1987年,新发现的高温超导体又让多体物理学界沸腾。据文小刚回忆,“那时他隔三差五跑到4楼研究生的地盘,讨论分享最新的进展,一点架子也没有,像个孩子一样激动热情。他是普林斯顿物理系唯一一个自己跑到研究生地盘的大教授。”安德森提出的共振价键(Resonating Valence Bond,RVB)理论是解释高温超导机制最具竞争力的候选理论之一
获得诺贝尔奖,让安德森有了更多公众关注。人们关注到,1983年他参加反对美苏星际争霸的游行,并多次撰写、演讲、发表声明。他还撰写了多篇文章,提倡“小科学”(Small Science)。1972年,安德森写下著名的议论文《多则不同》(More is different)*,强调了传统的还原论的局限性。中说,理论学家试图以更加基本的粒子和力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错误的,因为这无法解释由于粒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例如超导
  *往期推送:More Is Different 多则不同:对称破缺与科学层级的本质
2020年3月29日,安德森逝世,时年96岁。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373/full/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77/anderson/biographica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