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大家好,我是张是之。
今天又有一位朋友的公号被永封,因为转载的一篇文章。
举报的人其实可能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么无趣且危险。
不多说了,写文章现在全凭热情支撑,能写一天是一天吧。文末有我微信,加微信防失联。
咱们接着昨天的文章聊一聊,为什么网络暴力不应该被定罪。
为了避免误会,首先声明一下立场,我明确反对网络暴力,反对任何未经允许的隐私泄露。
只是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如何界定网络暴力,以及如何来定性。
很显然,网络暴力不是暴力的延伸,不是简单的「网络+暴力」的组合。
虽然在诸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看到很多的「暴力」语言,但语言终究是语言,不是行动,也不能近似的认为是行动。
人是复杂多面的,一个人在网络上飞扬跋扈,现实中可能胆小懦弱。
有的人文字如刀,笔锋犀利,现实中却可能是温文尔雅,不紧不慢。
所以纵然某些网络暴力事件令人愤怒和不齿,但对于是否定罪,用刑法和刑罚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当非常谨慎。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从网络暴力的行为到最后的结果,特别是悲剧性的结果之间,这个因果关系非常难以确认,而且极不稳定。
以目前的科学认知和工具,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确立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总体上并非难事。
比如典型的命案,借助法医等刑侦手段找到的证据链,只要不是蓄意伪造和诬告,基本上都能够在嫌疑犯行为和被害人死亡之间完成因果关系的确认。
是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如何确立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和最后受害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点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在新冠疫情最开始的时候,有人有不同看法,被网暴了。
这个网暴,不仅仅是公开了其详细个人信息,还包括向其工作的单位拨打大量的举报电话,骚扰其工作中的领导同事。
最终有的人因此丢掉了工作。
这件事如果单从形式上来看,那就是网暴。
但如果从内容和对付的人来看,估计很多人又觉得网暴他人的人是在行使正义的手段。
甚至说的难听一点,他们觉得这是在为民除害。
在被网暴和丢工作之间,肯定是存在着某种关联,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因果关系。
但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最终致使当事人失去工作的,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当事人所在的单位,而不是那些网暴他人的人。
极端一点的刘学州自杀事件,涉世未深,高估了人性的善,也低估了人性的恶。
高估人性的善,所以会把自己的私事放在网上,以为收到的都会是祝福。
而低估了人性之恶,使他没有意识到网上不仅有祝福,还有恶语相向的谩骂之声。
当然,其实他还忽略了一点,更多的人是沉默。
高估人性,他会失望;低估人性,他会受伤;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会觉得世界就是如此灰暗,没有人关心他。
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忙于生计,看看网上消息,表示同情的方法也许不过是默默点赞和转发。
就像公号一样,看的人多,留言的人少。
毫无疑问,刘学州遭受到了很多的恶意攻击和谩骂。
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就随意指责谩骂别人。
我对这种行为也很鄙视,不能帮别人,至少不要让别人更难过。
虽然我很鄙视这种行为,但是要从逻辑上来证明刘学州的死是这些谩骂和攻讦导致的,我认为证据是不够充分的。
正如前面说的,他把别人对他的攻讦看的太重了,给了自己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实际上他要么骂回去,要么应该关闭评论。
或者说,如果我能穿越回去给他一点建议的话,那就是不要公开自己的私事。
那些因为不认可刘学州行为,就对其恶语相向的人,应该受到诅咒。
但是就事论事,很难从刑法的角度和刘学州自杀之间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如现实中两个认知相对平等的人之间互骂「你去死吧」,其中一个真的自杀,这都未必能构成犯罪。
更何况在网络上这种骂战十分常见。
所以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这种中间有非常大的模糊地带。在这种模糊地带中间,动用处罚极为严重的刑罚,至少在我看来,是一件不太慎重的事情。
话说回来,我们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无法把这种虚拟空间的网络暴力和真实世界中的结果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不等于说就支持或者纵容这种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应该被谴责,甚至被诅咒,也可以寻求民事赔偿。这些都可以在民法、契约范围内寻找解决办法。
最常见的杯葛,也是一种办法,就是联合抵制 boycott。
刘学州事件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期间各种热点轮番上阵,但是《新京报》的微博一直不敢开评论,或者开评论也是精选评论,放出来很少。
甚至直播间直播都不敢开互动,为什么?
就是因为《新京报》在报道刘学州问题的时候,没有做好信源质量把关,单方面采信并报道了对刘学州不利的报道。
很多人是看了《新京报》的报道,才去骂刘学州的。
《新京报》的报道算不算网暴呢?恐怕很多人也会认为这是网暴。
所以《新京报》现在受到了杯葛,其公信力、影响力和收入都会受到大幅影响。
这种杯葛,就是一种惩罚方式。如果不是其背景,这种惩罚方式,甚至可以说会让其倒闭。
这就是市场的惩罚方式。
所以,我们不想做什么,或者不想别人做什么,阻止的方式有很多种。
市场的方式也许不是见效最快的,但是长远来看,这是最靠谱的方式。
动不动寻求强权出手干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写作不易,欢迎转发支持鼓励。
另外我短视频制作解读的《经济学入门50讲》,已经全部完成更新。
用100个短视频,讲解了书上前30讲经济学理论部分。
欢迎大家扫码购买支持,一起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起深度思考。
2022年03月07日
题图:Georges Seurat
《经济学入门50讲》精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