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是看不起自己的,因为,最了解我们的人一定是我们自己。
作者:良叔;主播:七月
来源:良大(ID:liang_da_shi)
最近不少读者和我聊天,都谈到了自卑这个问题,这里所谓的自卑,不仅仅指你不敢公开演讲等外在的表象。
一位读者说,她明明面临一个非常好的晋升机会,但还是放弃了,她自己也说不清原因,就是心理很害怕获得这次机会。
不要觉得这是个案,这种情况挺普遍,因此心理学中还有个术语,名字叫做:“约拿情节”。
约拿是圣经里的人物,明明很有能力,可以拯救一个城市,但他却一直在逃避。
后来心理学家就用“约拿情节”来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
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
说白了,就是我们看不起自己。
为啥我们会看不起自己呢?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做《12条人生规则》的书,作者是一位加拿大网红心理学教授,叫彼得森。他在加拿大的地位和我们的罗翔差不多。
书里写了医生们常遇到的一个奇葩问题:很多病人不按时吃药,动不动就忘,但是同样是这些人,如果是他们的狗病了,他们却能按时给狗吃药。
作者说:“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是看不起自己的,因为,最了解我们的人一定是我们自己。”
我们知道自己有哪些毛病和缺陷,也会经常回忆曾经的不堪,这就让我们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
所以,潜意识中,我们觉得费心思给自己按时吃药不值得,但是狗不一样,狗那么可爱,那么无辜......
你看,这大概就是“约拿情节”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我们总是会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弱点上,因此也就会系统性的低估自己,时间一长,就觉得配不上那些高的目标。
事实上,当我们回望过去,尤其是求学成长时代,就会发现,那就是一次次把自己放在手术台上的过程,我们被一次次的解剖,缺点被切片出来,不断的提醒我们有多差劲。
我上小学时,是学校乒乓球校队选手,打的还可以,家人想让我去考体校,于是参加了各项测试,短跑、长跑、球技都过了关。
但是,最后一项是测试性格的,一张卷子上布满了各种奇怪的符号,你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要求,圈出相应的符号。
最终,我得到的评估是“易扰型性格”。意思是指,我对外界的干扰异常敏感,无法长久注意力集中,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注意力缺失症。
这样的性格,不适合打乒乓球,我被刷了下来。
当然,这样的性格也不适合学习,所以,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勉勉强强考上初中、高中,以及二本大学.......
“易扰型性格”就这么一直困扰着我,让我也总是习惯性的否认自己,一旦有什么事儿做不好,就觉得是性格使然。
直到后来,我工作后,和几个同事一起去新加坡旅游,差不多一年后,我们几个在深圳一家饭店吃饭,墙上有一张新加坡的照片,大家都说这个地方看起来眼熟,但想不起来是否去过。
我看了一眼,说:
我们去过,那是一个黄昏。而且我还记得,当时有几个新加坡年轻人,围坐在地上打牌......
年轻人一共七人,因为三男三女,多出一个男青年,我当时还为他的落单遗憾;那个男青年,边打牌边在口里哼唱“love yourself”;
对了,他们玩的牌是“UNO”.......
当时同事们都很惊讶,他们觉得记住这些细节太不可思议了。
也是在那时起,我对脑神经产生了兴趣,后来学习了很多材料,发现原来所谓的“易扰型”或者“注意力缺失”,并不是指没有注意力。
而是我们这种人对注意力的使用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他人的注意力是聚焦于一点,而我们这类人是发散到多点,就像狙击枪和散弹枪的区别。
知道这个以后,我也开始接受自己的特质,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由此而来的优点。
比如,我对别人不在意的细节特别敏感,也总是不自觉的把一些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
也许适合做侦探吧,不过没这机会,但是当我开始写作后,发现这种特质真的挺有帮助。
因为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发散思维,像撒网一样,通过一条主线,把素材、论点网罗进来。所以,写作让很多人感觉困难,但是我却不一样。
说这么多,就是想以我自己的案例告诉你,有时我们看不起自己,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无法改变的特质,你觉得是这种特质拖累了你。
但其实,特质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能不能匹配环境。
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公式:
“知识=体验×敏感度”。
如果你想想就知道,“体验”是一个可以同质化的东西,但是每个人的“敏感度”却是不同的。
有人对艺术敏感,有人对哲学敏感,有人对数字敏感,有人对语言敏感......
“敏感度”这东西就是由我们的特质决定的,一部分来自基因,一部分来自儿时生长的环境,无论怎么构成,人一步入成年后,敏感度是很难改变的。
前段时间,我给一位高管做了个人咨询,他也是我认识很久的朋友。
他在某大型通讯企业做管理,年纪大了,公司允许提前退休,于是他去做了自由企业培训师。
结果很不尽人意,课往往讲到了一半,下面学员睡倒了一大片,评分很低,他很受打击,一度想放弃了。
他说自己在公司时,好歹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接触的也都是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且沉浸多年,讲的都是干货,为啥不受待见呢?
我实话实说:“由于你的敏感度不支持。”
因为,以我对他挺了解,知道他在技术、功底、知识层面都没问题。
问题在于,他不是一个擅于控制场面的人,而一个企业内训师,必须懂得渲染气氛,紧抓学员的注意力,把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比传授内容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最终给他的建议是:“先从小型咨询项目入手,还可以写写东西,等到自己有些名气后,再出来讲课。”
一旦有了名气,就会被打上了权威标签,即使讲的东西枯燥乏味,大家也愿意买单,对于企业来讲,这就是一种仪式感。
对外宣传时可以说,我们请到了某某专家。
我不是在揭知识从业者的内幕,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敏感度,你必须要在自己“度内”入手。
正如我那朋友,他强在逻辑分析,弱在抒情渲染,这就是他敏感度决定的,如果偏要背道而驰,肯定会受到打击,也会陷入到自我怀疑和否定的境地。
自卑也好,自信也好,这两种东西都是自我繁衍的,你如果做的事情,都是你敏感度之内的事儿,你就容易把事儿做成。
要知道,人就是一个系统,每做成一件事儿,对于系统就是一个正向反馈,系统就能不断优化,而你每失败一次,就等于向系统输入了一个负向反馈,系统会变得混乱。
所以,为啥我们说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呢,因为也许失败可以让你获得少许的经验,但是,却会吞噬你的信心,让你觉得自己不值得。
好了,这个话题就聊到这儿吧,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告诉大家。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良叔,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公众号:良大(ID:liang_da_shi),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生活馆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