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李隽辉   文字 | 李隽辉   编辑 | 周娜
出品|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

编者按:今天,北京冬残奥开幕。回看刚刚结束不久的冬奥会,各国运动员在一起竞技、欢笑、相互拥抱。俄乌战争还在进行中,这些和平时期的画面更显珍贵,让人怀念。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2022北京冬奥会是我参与的第一届冬奥会。
每天往返赛场路上,我会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一天的经历。
从近20万张照片中筛选,我去掉了大部分可以在电视直播中看到的“瞬间”,留下了一些能够打动自己的画面,希望可以让你的目光能够多停留片刻。
2月3日 开幕式前
我被分配在北京和延庆赛区,住在距离主新闻中心(MMC)不远的西藏大厦。8点过,我拖着两个大箱子抵达西藏大厦。疫情原因,进入冬奥会的相关人员都要进行闭环管理,接下来的两个月,我和闭环内所有的人都将和这座城市保持安全距离。
入住后,我在进门的地方做了一个缓冲区,外面穿的衣物都在放在这个区域,一旁还准备了酒精喷雾和手消等物品。
做完这些,就该去主新闻中心(MMC)激活证件了。从酒店去MMC,需要乘坐约20分钟的摆渡大巴,摆渡大巴是闭环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像公交车一样按照时刻表发车。从MMC可转乘摆渡大巴前往市内6个不同场馆,算好发车和转车的时间,可以节约一些通勤时间。
■ 激活了证件后,我到相机服务站拿到了之前预约的器材:两台机身、14mm、24mm、35mm、50mm、135mm、400mm、600mm,70-200mm和100-400mm,还有一支2倍增距镜。
2月4日 开幕式
写这天日记的时候,其实已经是5号下午。
4号真是手忙脚乱的一天。
冬奥会开幕半小时前,镜头突然不好用了——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大部分都是虚的。我有点着急了。赶紧换机身,换镜头,调整参数,更换模式……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问题依然。
开幕式马上开始,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开幕式开始前,工作人员对地面的LED屏进行排查检测。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LED屏幕组,有10,552平方米,使用了40,000个LED模组。
中国首位冬奥冠军、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在开幕式火炬传递环节中。几分钟后,她手中的火炬将被插在身后巨大的雪花上。
演出结束后,总导演张艺谋和全场的演职人员集中在一起,向所有人表示感谢。在图中前排的各行业代表中,有几位熟悉的面孔。航天员杨利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买买提江·吾买尔,全国劳模郭万刚、许振超……
回酒店已是凌晨,拷贝完照片快3点了。
2月5日
为了“解决”开幕式的问题,我把镜头送去检测。在MMC遇到了一位摄影同行,他说自己的两款不同品牌的镜头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据他分析,因为我们的位置在A区主席台上方,而主席台附近有暖气,热气在晚上的冷空气中形成了一堵“墙”,导致照片对焦出现问题。其他记者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随后镜头的检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结果。没想到摄影记者的工作还需要用到初中物理知识。
今晚的短道速滑比赛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尤其是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当任子威和武大靖以较大优势领先的时候,全场的观众都沸腾了。最后撞线的一刻,场馆中的助威声震耳欲聋。
由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组成的中国队以2分37秒348的成绩夺冠,为中国代表团拿下北京冬奥会首枚金牌
颁奖仪式上,摄影记者和运动员保持了相当远的距离,这也是疫情下的独特景观了。
考虑硬盘储存空间,今天的拍摄策略进行了调整:主力相机使用JPG拍摄,不因为空间的原因而减少按快门的次数。辅机使用JPG+RAW格式拍摄。
2月6日
连续两天的高强度工作,导致睡眠变差,即便睡觉前吃了褪黑素,也没休息好。
这才刚刚第二天。
做完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我看距离班车发车还有9分钟,就赶紧跑去二楼早餐厅拿些吃的。
拍完上午的花滑团体赛女子短节目,下午是中国队与日本队的女子冰球小组赛比赛。这是一场艰难的比赛。
日本队世界排名高居第六,在亚洲没有对手。中国队在落后一球的情况下扳平比分,并在加时赛后的射门比赛中战胜了对手。
■ 比赛开始前,中国队守门员周嘉鹰站在队首,准备进场。
■ 中国冰球队美籍教练布赖恩·戴维·伊达尔斯基在赛前训练时观察队员情况。
面对每一次机会,双方都拼尽全力。
没过多久,中国女足3:2反超韩国女足获得亚洲杯冠军。
回去的路上,我翻了下朋友圈,在这个女冰、女足连传捷报的晚上,过年期间输给越南的中国男足,又被大家翻出来痛骂了
2月7日
今天是谷爱凌在首钢大跳台首秀。虽然只是资格赛,但清晨第一班的大巴车上,同行的记者也不少。
谷爱凌是当之无愧的焦点。赛前练习的时候,志愿者们伸长脖子盯着远处百米高的出发点,通过白手套、黑衣服,及不持雪杖等细节,精准地分辨出由远及近的小黑点就是谷爱凌。
■ 谷爱凌第二跳,落地时失误。
18岁的杨硕瑞是中国另一名参赛选手。赛前的训练中,她在落地时重重摔倒,倒地不起,随后被送上救护车。杨硕瑞左眼受伤,需要缝合,但救护车开往冬奥会定点医院,那她将无法返回赛场。她决定仅做简单治疗,留下来继续参赛。
三跳成绩分别是38.25、40.50和55.50,每一跳都比前一次更好。
透过眼镜可以看到,完成比赛后的杨硕瑞,受伤的左眼已经很难睁开了。
拍完比赛,我和南都的摄影记者黎湛均赶忙往外跑,去赶首都体育馆的大巴。
那位人还没到中国,就已经上了两天热搜的花滑运动员,下午要开始首次公开训练了。
没错,是羽生结弦
在车上,我们收到消息,因为要求去采访的记者太多,训练馆居然限流了!
黎湛均第二个下车,我是第三个,但我们的前面已经站了三排摄影记者了。一共40个号,剩下最后两个了。
排第三的我正好是第41号,怎么会这么巧!
我有些不甘心,在我后面的记者们有些已经离开了,我还在队伍后面排着。有记者在我后面说,“没号了就走呗,还排什么?”
我一边聊天,一边心里盘算着如何使用摄影记者的“传统艺能”——翻墙。就在这时候,志愿者告诉我,有一个记者退出了,我作为最后一名可以递补进去了。
运气太好了吧!
下午两点,羽生结弦登场训练。拿起冰刀外壳做完祈祷后,羽生结弦开始了训练。
在他摘下口罩的那一刻,感觉训练场的一切都安静了。
现场所有的人:记者、工作人员、志愿者、医护人员、其他选手的教练都被他吸引了。他滑到哪里,大家的目光就跟着跟随到哪里。
训练中,羽生结弦在右侧反复练习了阿克塞尔四周跳(4A),这是他希望在比赛中完成的动作。
但落地的时候基本都失败了。几次摔倒后,他仔细观察了冰面,手上画着圈,嘴里自言自语,好像在安慰另一个自己。
一个小时后,训练时间到,羽生结弦滑倒冰场中间,折身鞠躬,向四周致谢。
日本记者开始发稿,我们则回到了首都体育馆主馆,准备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男子1000米决赛。
晚上有国人期待的武大靖和任子威。
■ 决赛上场前,武大靖手指比赛服上的中国国旗。
 男子1000米决赛,刘少林和任子威在冲线时发生了激烈碰撞。我的拍摄位在直道终点的侧面,正好可以完整拍到两人的动作。
■ 任子威和教练组庆祝。
■ 任子威身披国旗绕场。
还有和武大靖有关的两个细节。
■ 小组赛中,韩国选手朴章赫与意大利选手碰撞后摔倒后,被武大靖冰刀划伤手部。当晚,三名参赛的韩国选手都没能进入A组的决赛。赛后,武大靖被韩国网民攻击。
■ 决赛中,武大靖帮助任子威挡住刘少林,并示意任子威“先走”。这个动作被视为男子短道速滑队新老队员的“交接仪式”。
回到酒店,备份完照片已经是凌晨2点。
2月8日
早上5点45分,闹钟响了。
吃完早饭,出发前往首钢大跳台,去拍谷爱凌的决赛。
到了摄影工作间,已经有记者在排队换内场拍摄袖标了。通过昨天资格赛的拍摄,我对内场的点位的画面都比较清楚了,今天打算拍一些其他位置的照片。
PRO摄影师的机位可以拍到烟囱上的奥运Logo,在这里拍了几张谷爱凌训练的照片,快开赛时,没有PRO袖标的我们被志愿者撵走了。
奥运会的摄影师袖标有三个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区域的拍摄机位。PRO摄影师的袖标是灰色,机位留给赛事方和五大通讯社的摄影师。
比赛共进行三轮,取两轮最好成绩。第一轮我在正面,第二轮,换到斜侧的位置,虽然没有PRO的位置好,但也可以拍到运动员在空中动作时经过冬奥会logo的画面。
■ 露出后背龙纹的谷爱凌一手摸板,另一只手像是扶在冬奥会的logo上。
第二轮结束,谷爱凌成绩排在第三位。我心里有种预感,就回到了可以拍到运动员庆祝与颁奖的内场。
第三轮,谷爱凌跳出自己从未完成过的偏轴1620,获得全场最高94.50分夺冠。
真是奇迹的一刻!现场看到这一幕,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 第三跳完成落地后,谷爱凌张大了嘴,似乎也无法相信,自己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动作。
■ 裁判打分还没有出来,谷爱凌已经在挥拳庆祝了。
■ 颁奖仪式后,等待接受媒体采访的谷爱凌。
下午在国家速滑馆等晚上的男子1500m的比赛,实在太困了,就在媒体席睡了一会儿。冬奥会不仅考验摄影记者的技术,也考验着所有人的耐力和心态。
■ 结束比赛后的中国选手宁忠岩,神情失落,让人想上前安慰。
2月9日
今天上午终于能喘口气了。
原本可以休整一下,但又不想浪费时间。考虑晚上比赛场馆与花滑训练馆在一起,就计划先去拍花滑训练。
训练场上,从羽生几次尝试4A的过程来看,这个动作的成功率并不高,受伤的脚踝对他状态影响还是很大的。
美国选手陈巍在他后面训练,可能是因为队友被查出感染了新冠,陈巍在训练中全程戴着口罩。这位羽生最大的竞争对手的状态似乎更好,跳跃的动作完成率更高,当然从难度来说也相对低一些。
■ 晚上的短道速滑男子1500m决赛,韩国选手黄大宪夺冠后跪地庆祝。比赛结束后,他冲着观众席摇手指。这个不太友好的动作,引来观众的一片嘘声。
处理完所有工作,躺下的时候已经2点半了。
2月10日
睡了三个多小时就起来了。
上午是花滑男单自由滑比赛。虽然起得很早,但还是“卷”不过日本记者,场内好的位置基本都被早到的日本记者占了。
8点左右,许多摄影记者围着赛场经理等抽签。想起来前一晚也预约了内场的蓝色袖标,我决定试试运气。
记者的名字被塞在彩色的小球里,赛场经理抽到谁,谁就可以进入内场拍摄。内场的位置距运动员更近,也可以拍到进场和离场时的一些花絮。但比赛时的画面背景比较乱。
预约的人很多,我也没抱什么希望,就在一边看热闹。没想到居然中签了。
还剩最后的几个位置,摄影经理喊“China Youth Daily”。
但这个时候好的内场位置已经没有了,我进内场看了下,最终还是放弃了。
由于短节目成绩并不好,羽生结弦在自由滑中的表现成为焦点。大家对他能否完成4A的期待,甚至已经超过了最终的成绩。
对于脚踝的伤,羽生结弦在几天后的发布会上说:“队医告诉我必须休息。脚很疼,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尝试。之后我打了封闭,热身40分钟的时候,我决定继续参加比赛”。
最终羽生结弦在有伤的状况下,未能完成要挑战的动作,但仍然获得了第四名。
赛后,报社的同事说,“竞技体育远不止现有规则和得分,这次羽生拿了第四,离领奖台一步之遥,却证明了竞技体育本就因挑战规则而激动人心”。
我很认同,这也是我这次近距离接触体育竞技所学到的:为喜欢的事情尽全力,并享受其中的每一次挑战。
晚上的男子冰球小组赛,半数归化球员的中国队以0:8负于美国队。
冰球比赛拼抢激烈,每一次身体对抗几乎都能引起看台上观众的呼喊。
2月11日
在延庆的男子钢架雪车项目中,闫文港帮助中国队在这个项目取得突破,获得铜牌。
■ 第三轮出发前,戴头盔的时候,闫文港深呼了一口气。
■ 抵达终点后,确定可以站上领奖台的闫文港挥拳庆祝。
今晚钢架雪车这块奖牌,不仅是运动员的突破,能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项目中能取得成绩,也证明了从运动装备到训练数据等软实力也都走在了前沿。
2月12日
■ 女子钢架雪车比赛,中国队开幕式旗手赵丹在起点做准备。
■ 该项目冠军、德国选手汉娜·奈泽在比赛中。
之前对钢架雪车的了解,仅限于“男子百米退役运动员张培萌跨项冬奥,受伤后退出”的新闻。连续两天拍摄,看着运动员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从身边呼啸而过,对这个勇敢者的游戏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2月13日
一觉醒来,下雪了。很期待“雪中游龙”的景象,可惜雪实在太大了,能见度极差。
晚上短道速滑500米的比赛中,武大靖未能卫冕。匈牙利选手刘少昂获得冠军后,并没有大肆庆祝,始终保持着冷静的状态。中国女队在3000米接力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 中国短道速滑队技术教练员维克托·安在赛场旁。这名伟大的短道速滑选手,为中国队带来了技术和经验。
■ 看台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中国两位奥运会冠军张虹、高亭宇挤消毒液。
2月14日
今天是情人节。
■ 加拿大选手马克·麦克莫里斯在比赛中。
马克·麦克莫里斯是与肖恩·怀特齐名的单板极限运动明星,也是苏翊鸣的偶像和好友。除了冬奥会金牌,其他赛事的奖牌拿到手软。资格赛中,他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只获得第八名。中国选手苏翊鸣在上午的单板滑雪大跳台资格赛中发挥稳定,他是这个项目奖牌的强有力争夺者。
下午赶回主新闻中心参加羽生结弦的新闻发布会。
距离发布会开始还有两个小时,主新闻发布厅的门口就排起两条长队。一边是拿同声传译设备的外国记者,另一边是不需要翻译的日本记者。

■ 发布会开始前几分钟,外面传来阵阵呼喊声。没过多久,大门打开,羽生结弦进门,面向记者鞠躬。
■ 羽生结弦坐在椅子的前端,手长时间背在身后,不停地搓着,看起来像是做错事的孩子。
被一名记者问到,没有成功卫冕,你是什么感觉的时候。羽生回道:“你是想要我哭吗”?
■ 因为话筒遮挡的缘故,新闻发布会后,日本的摄影记者想要再拍几张照片。羽生结弦就起身,帮助记者清掉桌面的瓶装水,以方便拍摄。
训练完对记者鞠躬致谢、帮助工作人员补冰、与群演的小朋友击掌加油,只要在现场,就总能看到羽生结弦关心别人的细节。
成绩没有达到预期,但为了记者需要,仍然主动召开发布会面对所有人的提问,这需要多大的善意与勇气啊!
2月15日
17岁的中国选手苏翊鸣是今天这块场地当之无愧的明星。
■ 苏翊鸣赛前训练中,其他国家队的工作人员在场边拍摄。
■ 这是他的第二跳反向1800,直接锁定胜局。(后期堆栈制作)
 第三跳落地后的苏翊鸣。
■ 在终点等待的其他选手通过鼓掌、吹口哨的方式,庆祝苏翊鸣夺冠。完美的动作赢得了所有对手的尊重。
■ 首钢大跳台在本届冬奥会的最后一块金牌诞生,新王加冕。
■ 颁奖后,苏翊鸣与加拿大选手马克斯·帕罗特击拳,后者在几天前曾战胜过苏翊鸣。
运动员之间不只有竞争关系,也可以是好朋友。马克斯·帕罗特获得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冠军后,被网友质疑裁判打分出现问题。苏翊鸣教练佐藤康弘通过公开信表示,他和苏翊鸣理解实时打分的困难性,感谢所有裁判,恳请公众终止批评。
今晚的女子花滑短节目,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K宝”、“莎莎”和“千金”的俄罗斯代表队选手瓦利耶娃、特鲁索娃、谢尔巴科娃依次亮相。当然记者们最关注的,还是传出禁药风波的瓦利耶娃。
原定于9号举行的花样滑冰团体颁奖仪式被推迟,原因是“K宝”在去年12月的飞行药检中兴奋剂检测呈阳性。
 比赛开始前,瓦利耶娃在冰场中练习。
这是禁药风波后,她第一次公开亮相。画面定格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离她远远的。

■ 短节目结束后,瓦利耶娃擦着眼泪离场。
比赛结束,众多赶着回去的记者把大巴车塞得满满的。我只能腿夹着相机,通过Wifi用手机回传照片。真的很考验平衡能力了。
2月16日
今晚是短道速滑最后的两个项目,女子1500米和男子5000米接力。记者们都在猜测,这是否是武大靖谢幕之战。

 参加男子5000米的中国男队五名队员,在赛前训练中同框。
■ 决赛中,武大靖与任子威交接。最终中国队未能站上领奖台

■ 获得冠军的加拿大队庆祝胜利。

■ 赛后的武大靖。当晚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不会考虑退役。
■ 中国队韩籍教练金善台,口罩上始终别着一个四叶草标志。
■ 荷兰名将舒尔廷在女子1500米比赛中。
■ 参加过四届冬奥会的意大利老将方塔娜在比赛中。
■ 撞线一刻,韩国队崔敏静获得女子1500米冠军,方塔娜和舒尔廷紧随其后。
■ 
赛后的方塔娜。

2月17日
■ 五棵松女子冰球决赛后的加拿大队和美国队。
自1998年长野冬奥会女子冰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过去6届冬奥会的冠军都被加拿大和美国瓜分,彼此都把战胜对手视为唯一的目标。最终加拿大3:2战胜美国,获得冠军。
女单自由滑比赛是当晚的焦点。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 瓦利耶娃在女单自由滑决赛中。
15岁的俄罗斯选手瓦利耶娃,在完成比赛后掩面痛哭。在这场比赛中,几个匪夷所思的失误让她只名列第四名。
比赛结束后,瓦利耶娃在等待区哭泣,久久没有离开。第三名坂本花织从休息区向外张望。
在比赛中完成了5个4周跳却没有拿到冠军的特鲁索娃,在赛后也情绪失控,哭着说自己讨厌花滑比赛
■ 决赛中,特鲁索娃的标志动作“蟹步”。
颁奖中,只有第三名坂本花织是笑着合影的。她可能也没想到,自己能够从“三娃”中突围,站上领奖台。
2月18日
时间过得真快啊,还有三天,冬奥会就闭幕了。
随着赛程进入尾期,拍摄的节奏也放缓下来。
在训练馆,发布会后的羽生结弦仿佛也卸下了重担。训练中也有了笑容,看起来心情不错。短短的一个小时训练,他换了多首背景音乐试滑,让现场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大饱眼福。
2月19日
倒数第二天咯。
双人滑自由滑比赛前,参加表演赛的运动员们正在场内排练。
俄罗斯运动员的训练真是太严苛了。表演赛的训练中,特鲁索娃一直在练4周跳。
在决赛中完成了5个4周跳的“莎莎”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中国网民称为“五四”青年了。
■ 柳鑫宇和羽生结弦的公主抱已经更新到7.0版本。没比赛任务的花滑运动员真挺“皮”的。
■ 一名德国记者在文字席等待本届花滑比赛的最后一场决赛。
■ 双人滑决赛,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在比赛后相拥在一起。他们在一起合作已经15年了。
不少花滑运动员都是从小配对,对彼此有很深的感情。

■ 颁奖典礼上,韩聪将隋文静高高举起
■ 隋文静与中方教练组工作人员相拥而泣。
■ 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和妻子申雪。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这对组合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花样滑冰金牌。
■ 这场比赛结束后,承接冬奥会短道速滑与花样滑冰两个项目的首都体育馆也完成了正赛任务。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在赛场上合影留念。
2月20日 闭幕
■ 班车路过首体的时候,大量羽生结弦的粉丝聚集在车辆经过的路口,他们希望能在花滑表演赛结束后看到羽生结弦。
表演赛正式开始。
■ 表演赛结束,羽生结弦用日语和中文高喊“谢谢”。
■ 志愿者与工作人员在一起合影留念。
■ 晚上的闭幕式,雪花中的火炬缓缓熄灭,北京冬奥会闭幕。我的第一次冬奥会也结束了。
回到主新闻中心,发现特许商店门前的排队买冰墩墩的还在继续,只是由椅子代替了人。
目前排在第一的是一盒薯片。
回到酒店已经快十二点了,给老婆打电话,她已经睡了。已经十几天没有见面了。前两天她说家里的燃气又不好用了,突然感觉自己帮不上忙,心里有些难受。
2月26日
我还在闭环里。
下午老婆来看我,带了好多东西。我俩隔着门卫传达室见了面。
■ 分别时,我从窗户上拍下这张照片。
回到屋里,电视新闻中的俄乌战争愈演愈烈。
冬残奥今晚开幕,希望世界早日和平
更多故事,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
凡注明“在人间Living”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或在人间living栏目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任何方式使用;已经由本栏目、本网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在人间Living”或“来源: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违反上述声明的,本栏目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