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同样一个行业,不同性格的人来创业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有的人比较胆子大,会很快的速度把摊子铺起来:招聘一堆员工、租用昂贵的办公室、广告疯狂烧钱,如果做得早,这样快速扩张的风格,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尤其很多行业有先发优势,一旦占据了好的行业地位,后来者很难超越,比如微信这种具有网络效应的行业,这种快速扩张的策略就非常必要,要敢于烧钱、胆子要大,不要怕亏损,当然,就算是烧钱,也要通过分析数据不断优化烧钱的效果:留存率、人均引流成本等。
很多人烧的是投资人的钱,所以不心疼……不过,互联网行业,很多领域具有赢家通吃的属性,烧钱建立壁垒是理性选择……但很多人好像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就盲目烧钱,最终死路一条……
像我这样胆子小的人来创业,一般就不敢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而是稳打稳扎地做法,产能不敢快速扩张,怕到时候利用率上不去;广告费也会盯着每个渠道带来了多少咨询量、订单量,我会不断算每个渠道的营销回报,不合算的渠道我就不投了;我也不会一下子招聘一堆人、租用市中心的办公室,花自己的钱去创业,我不敢乱烧钱……
这种花钱谨慎的性格,最后可能就是企业发展慢,如果最后行业里是靠规模优势取胜,这种胆小的性格很难成为最后的赢家,最终结局可能是被淘汰……
但是,就算你敢于烧钱,成为行业赢家的概率也是很低的,尤其那些赢者通吃的行业。
如果你谨慎花钱,虽然最后不能成为行业赢家,最终会被淘汰,但是在这个过程的大部分阶段,你都更有可能赚到钱,是的,在行业繁荣阶段,你不用做第一名也可以赚钱,有时候可能还会赚不少钱。虽然你最终会被市场淘汰,但是被淘汰时,你已经累计赚了很多年的钱,积累起一笔可观的本金,你可以再去寻找其他行业、其他项目的赚钱机会。
那么,你愿意疯狂烧钱最后被淘汰时亏掉最后一条裤子、还欠一屁股债?还是谨慎花钱最后被淘汰时赚了一大笔钱?
我肯定是选择第二种,你不需要成为最后的赢家,你也可以在行业繁荣期赚到钱,就算是赢者通吃、淘汰率99.99%的行业,照样有大把输家在被淘汰时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们看看打车行业、电商行业,是不是有很多人公司被收购、自己转行时是扛着一麻袋的钱认输的?
我愿意做扛着一麻袋钱离开的那种输家,我投资时,如果一个行业有两家龙头公司,我也会尽量选择这种经营风格的管理团队,而不是去赌那个胆子大、敢烧钱来建立优势的公司……
简而言之,我对输赢没那么在乎,我在乎的是这个过程中,最终累计赚到了多少钱,生意就是生意。像苏宁张近东这样,宁愿亏钱也要赢的,我是不太理解的,我宁愿及早认输、入股京东,也不会烧钱去跟京东竞争……
所以,按摩椅行业的荣泰健康与奥佳华,我更倾向于选择稳打稳扎、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等指标更好、产能扩张更慢的荣泰……
唯品会这样一直盈利的垂直电商公司,最后也许会被淘汰,但老板累计赚了很多钱,我觉得就算公司最后垮了,老板也没输……
================
网友:那时候学校有个机房,摆着一堆电脑让你用,叫做“上机”。那时候用电脑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学校机房进去要换拖鞋。我研究生的时候办公室是原来一个系的机房,地板都是昂贵的防静电金属材质。
forcode:进机房还要带套……相当有仪式感!以前机房上网,需要1块钱1小时,网速几十k,后来自己组装了一个台式机,下载个700m的电影,需要一两天……
网友:世界很荒诞,当时还专门有“学电脑”,后来又有“学上网”。现在想想,为什么使用电脑跟上网还需要专门学呢?
网友:说不定过些年后,有人会想为什么以前的人还要专门学开车,太荒诞了。
forcode:我高考完的暑假,还花了几百块钱学习五笔输入法和电脑基础知识,其中就包括DOS常用命令……
================
forcode:昨天拿到给同同买的听诊器了,试了一下,效果不如预期,听心跳声音比我以为的要小得多,呼吸声基本听不见,而且戴起来太紧耳朵痛……申请退货了……
================
forcode:在今天,适用于手机竖屏播放的9:16视频,与适用于电脑、电视播放的16:9视频,如果设备本身固定,在很多场景下播放横竖比例与硬件不匹配的视频,体验是糟糕的,比如在大屏电视上播放竖屏录像。
只有在VR时代,全景的播放器,才能彻底解决横屏、竖屏造成的不良体验,因为在VR的世界里,屏幕大小是360度的,可以任意缩放播放界面尺寸大小……
================
网友:看了下评论,发现个悖论:如果大多数人认为选股没问题,只是择时的问题,那还需要基金经理人做什么呢?大家都做就好啦。好的基金经理选股和择时经常是有争议的
forcode:如果投资真的只需要全仓分散买几个伟大公司不动就可以躺赢,那也太简单了,过去十年,美股超长期牛市泡沫、尤其互联网高科技(包括中概互联网)泡沫给了很多人过度的信心,树不能涨上天,3万亿美元的苹果微软亚马逊还能翻几倍?要把养分都吸干,让生态系统里其他行业的利润都抽走?这本身就是癌细胞一样,某个行业过度扩张、垄断、监管滞后的结果……
私募基金如果有亏30%清盘的约定,很容易规避这个风险,把仓位长期控制在50%即可,另外50%买入固定收益产品,50%的资金分散买入相关性低的股票,如果下跌就补仓(越跌越买),上涨就被动卖出(越涨越卖),动态再平衡恢复到50%仓位。就算这50%的股票全部跌了30%,整个基金也只有15%的回撤,另外50%的固定收益仓位一年可能还有3%收益率,最后回撤控制在10%左右。再加上低买高卖的动态再平衡带来的收益,回撤控制在10%以内,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关键是,绝大部分人嫌50%的仓位赚钱太慢了……慢就是快,亏30%,需要涨40%多,至少3年白干才能回本……
================
forcode:有网友发帖说他从今年3月差不多1000万,跌到12月1日只剩300多万,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他这还是不够保守啊,加杠杆就不是一种谨慎的态度,何况仓位过度集中在房地产这一个行业,现在应该吸取教训,任何一个行业再看好,也不应该超过30%的总仓位,就算发生黑天鹅事件,也不会伤筋动骨。你的经历对我也是一个警醒,投资永远如履薄冰,就算你过去再成功,如果不够保守,也有可能毁于一旦……
点击阅读全文:《从1000万亏到300万
================
本文首发订阅号:forcode奇想录
未来新技术与新趋势的种种可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