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作者:[美]穆雷·N·罗斯巴德
节选自《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通货膨胀真相》
转自:公众号 观念的后浪
为了估算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让我们看看一旦一群专门伪造货币的人开始行动时,会发生什么事。假设经济体的黄金供给量为1万盎司,狡诈的伪造者在没人发觉的情况下,又多“灌”了2000盎司黄金,后果会怎样呢?
首先,伪造者拿着新创造的钱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获利。《纽约客》杂志的漫画里有一段知名对话,漫画中一群伪造者对这伎俩做出严肃的思考:“零售消费将获得一剂强心针。”一点也不错,地方性消费的确获得了一剂强心针。新钱按部就班地在整个经济体系发挥作用,随着新钱散播出去而拉抬物价,稀释每一块钱的购买力。但稀释作用需要时间而且并不公平,与此同时,有些人获益,有些人倒霉。简单来说,伪造者和当地的零售业者会先发现收入增加,之后才感觉物价上涨。
但是另一方面,处在经济体中偏远地带的人会在收入还没增加前,就尝到物价上涨的苦果。举例来说,身在小山村中的零售业者将蒙受损失,因为最先获得新钱的将获得最大利益,被牺牲的则是那些最后才获得新钱的人。
因此,通货膨胀通常无法造福社会,反而以“对先来者有利”的方式对财富重新分配,而牺牲了这场赛跑中的落后者。事实上,通货膨胀好比赛跑,看谁最先获得新钱。惨遭损失的后知后觉者通常是“领死薪水的一群”,他们显然比其他人晚获得新钱。受害最大的将是依赖固定金额合约的人,例如在价格因通货膨胀而上涨前就签订合约的人寿保险受益人、领年金者、靠养老金过活的退休人士、签下长期租约的地主、债券持有人和其他债权人,以及持有现金的人,都将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成为被“课税”的一群。
“保守派”关切受到通货膨胀伤害的“孤儿寡母”,而大众对此报以嘲弄,但这正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剥削孤儿寡母来补贴农民与军人,真的是“进步”吗?
通货膨胀还有其他灾难性的后果,它扭曲了经济体制的基础:商业计算。由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和速度不一,企业难以区分涨价究竟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从而很难估算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或自己的营运成本。比如说,会计实务上会把企业购置资产的金额当做“成本”,但在通货膨胀的搅局下,资产耗用完毕时的替换成本将远高于账面的成本,结果通货膨胀时期的商业会计将严重高估利润——甚至可能因此而增资,其实只是在消耗资本。同样,股东和不动产持有者在通货膨胀时取得的资本利得,其实根本不是“利得”,但是他们可能会把部分钱花掉,还浑然不知自己蚀了老本。
通货膨胀借由虚幻的利润以及扭曲商业计算,使得自由市场原有的对无效率的惩罚和对有效率公司的奖励都将延迟,使几乎每家公司都看似一片繁荣。“卖方市场”的氛围将导致商品和劳务的品质下降,因为当涨价是以品质打折为代价时,来自消费者的抗拒会比较小。通货膨胀时工作品质下降基于一个很微妙的理由:人们沉迷于“一夕致富”,这在物价高涨的年代似乎唾手可得,因此往往不屑于脚踏实地。通货膨胀也惩罚节俭并鼓励举债,因为无论借多少钱,还款时的货币一定比当初借来时的购买力更低,因此诱导大家先借钱后还款,而不是省下钱来借给别人。通货膨胀在创造“繁荣”的闪亮氛围中,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幸运的是,通货膨胀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到头来人们会对这种“变相课税”幡然醒悟,因货币购买力的持续缩水而觉醒。
首先,当物价上涨时,人们会说:“这不是正常现象,一定是某种紧急状况下的产物,那我就晚点买,等价格回落再说。”在通货膨胀的第一阶段,这是一般人的态度,这种想法使物价上涨趋缓,但其中隐藏着会进一步通货膨胀的事实,因为货币需求因此而增加了。但随着通货膨胀的进行,人们开始领悟到价格因不断通货膨胀而不断攀升,这时人们会说:“虽然价格很贵,但我现在就要买了,再等下去的话,价格恐怕要进一步升高。”结果物价上涨的比例要高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在这个时点上,政府往往被要求缓解因物价加速上涨而导致的货币短缺,结果使通货膨胀雪上加霜。
不久,国家到了“濒临崩溃的繁荣”阶段,这时人们会说:“我现在一定要买点东西——只要能甩掉手中不断贬值的货币,管它买什么都行。”货币供给冲上天,需求跌落谷底,物价连创新高,生产量急剧下降,人们花更多时间设法把钱脱手。货币制度几近崩溃,只要有办法,经济体将转向他种货币——其他金属、外国通货,如果这只是一国之内的通货膨胀的话——甚至回到以物易物的状况。通货膨胀冲击下的货币制度已然垮台。
这种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历史上并不陌生,法国大革命的“交付券”,美国革命时期的“大陆币”,尤其是1923年的日耳曼危机,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货币都是如此。
针对通货膨胀的最后一项指控是,每当新发行的货币首先被用做企业贷款时,通货膨胀就会引起可怕的“景气循环”。这个几代以来无人察觉的寂静却致命的程序,以如下方式运作:银行体系在政府的庇护下发行新货币,然后借钱给企业。对生意人来说,这笔新的资金似乎是如假包换的投资,但这些钱却不像自由市场的投资,并非来自于自发性的储蓄。商人将这些新货币投资在各种计划上,并给予工人较高的工资,或是以更高的代价取得其他生产要素。
随着新货币渗透到整个经济体中,人们倾向于重新调整原来自发性的消费-储蓄的比率。简单地说,如果人们希望将两成左右的所得拿来储蓄与投资,把剩下的用来消费,则银行借给企业的新货币,首先将使储蓄率看似比以前高。当新货币流入大众的口袋时,这些新钱仍将被按照以往的比例拿出两成左右用来储蓄与投资,然而现在许多投资显然都是不经济的。将通货膨胀繁荣景象下的不经济投资加以清算,就导致了景气循环的萧条阶段。
新少数派诚挚推荐“奥地利学派精选书单”,用奥派的方法论重新认识世界。
◎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本书是一部非专业读者通过付出相当的努力就能够掌握的奥派经济学经典,它文字优雅、自足完备,用极度清晰的逻辑一步步推演,最终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只阅读一本关于奥派经济学的书,那就是它了。
◎《米塞斯作品集》:米塞斯被誉为“奥地利学派的院长”,自由是他一生所捍卫的信仰。他坚定地认为:自由市场是所有人的长期利益所在,是文明和繁荣的支柱。为此,他曾被当作全世界的敌人,然而历史却证明了,他是“那个时代唯一正确的人”。
◎《哈耶克作品集》:哈耶克总能一直见血的指出当代社会的潜在危险,他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警觉,他对大政府主义的警觉,他对通往奴役之路的警觉,无不在告诉我们:自由无比珍贵,需要我们悉心呵护。多一人读哈耶克,自由就多一分保障。
这个书单并不是并不是随便读一读就能懂的大众读物,想要透彻了解奥地利学派需要读者付出相当的努力和专注。但只要认真去读,就一定会收获智慧,实现思想的精进。正如米塞斯所说:“对于智慧来说没有其他捷径可循”。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