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令
3月中旬,走在柏林的小路上,常常能看到用粉笔画的跳格子,是我童年曾经玩过的游戏。3月17日,街区的儿童游戏场全部关闭了,沙池、滑梯和秋千都被红色警戒带围起来了。停课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家门口,用各种方式释放着精力,寻找运动的乐趣。
/ 粉笔画 /

/ 柏林的社区儿童乐园,平时孩子们玩耍的地方,目前已关闭 /
停课令是3月13日出来的。当天早上,我8岁女儿在柏林的小学给家长们发邮件,通知从16日开始停课,至复活节假期结束,共计五个星期。从通知到停课,隔了三天,方便家庭做出安排。
这是德国全境有效的限制措施,实施时间有细微的区别。这个措施并非“一刀切”,校长在通知停课令的时候,就给家长同时发了紧急护理需求申请单。如果单亲家长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危机支持系统工作的,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就可以享用学校提供的紧急护理服务。这些特殊的工作包括警察、医生、护士、公交车司机和政府负责处理危机的工作人员等,服务时间是早晨七点半到下午六点。这是对停课令的兜底支持。在停课令发出之后,符合条件的家长填一份电子表格,发回给学校就可以。
这样的防疫措施是我没预料到的。中国疫情最严重时,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支援,本地的医护人员也日以继夜地在一线工作。其中很多人都是年轻的父母,虽然“逆行者最美”,最美的人也只能独立解决育儿的后顾之忧。如果也有这样的支持就好了。
在疫情开始严重时,德国著名的病毒学专家Christian Drosten 在接受北德广播公司(Norddeutscher Rundfunk)的采访时反复呼吁,保护老人,停止祖孙见面。这种呼吁,需要决策者体恤民生,提供周全的支持系统,才有可能落地。我认为,这体现了理性和人道的政治文明。
/ Photo: DPA /
校长的期望
3月14日, 我和邻居斯特芬尼在门口花园见面。她是公司职员,先生是建筑师,育有四个儿女。夫妇俩为了方便照顾孩子,都是兼职工作的,常常在家。停课令下来后,她说很苦恼,因为柏林的小学没有网课,老师只是布置作业,父母要担辅导功课的重任。她在家里制定了严格的日常计划,孩子们自觉完成作业,她和先生轮流工作,闲下来的人就带孩子在户外活动。
我女儿所在小学的校长在给家长的公开信里称,从来没见过来势如此迅猛的疫情危机,学校没来得及应对,无论技术上,还是教学计划上。他很坦率地承认,学校需要更多的时间。 
和中国全面开展网课不一样,柏林小学没统一的疫情期教育计划,学校自由决定。而且,德国的互联网信号是出名的糟糕。有人告诉我,如果天上飘来一朵云,那一刻,通话信号就会不好了。
/ Photo: DPA /
我女儿所在的小学区分了低年级和高年级从一到三年级,由班主任、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德语老师分别给家长写邮件,安排每周的学习任务,工作日的早上9点半到下午3点,老师在线上和家长邮件沟通;高年级的学生,在父母签署了互联网使用同意书之后,就有账号登陆微软系统,在手机、电脑上接收老师的教学资料,提交作业等。柏林其他区的家长会抱怨,学校连作业都不布置,有的学校则会要求老师每天和学生视频电话。
在这种模式里,我成了女儿的学习秘书,每天早晨处理各种邮件,然后让她按照固定时间表来学习。可是,她和3岁的弟弟在家,常常亲密无间,也在瞬间爆发战争。
被困在家的育儿模式,对于家长来说,是共同的难题。幸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区分普通作业和额外作业,学有余力的人,才需要挑战额外的学习任务。严肃的作业只有英语、数学和德语,运动课和音乐课都是以玩为主,学习内容主要源于Youtube和各种有声读书软件。既然电子产品是主要的学习工具,无奈的班主任就提出,对屏幕最好的利用,就是用来阅读图书
停课以来,无论老师还是校长,都没有对家长流露过对疫情耽误孩子学习的担心。放松了要求,家长就不会太焦虑。班上也没有家长的聊天群,彼此对孩子的成绩都不知情,也就没有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
以前,我的女儿在国内上小学一年级,我很怕家长微信群,像鸡肋,不进群怕错过什么,进去后,又觉得被搅进焦虑的怪圈。我个人的体验是,所谓的教育焦虑,常常都来自于家长群在群体性的相互攀比中,家长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了虚荣,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停课第一个星期,德国的班主任就写信要求,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要往后退一步,让孩子尽量独立完成。她明确地说,家长只能指出3个以下的错误,多了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变得沮丧
校长在公开信里解释,疫情期的教育,优先于让孩子们保持正常的作息和学习的习惯,另外,也和学校保持一种社区情感的联系。他说,作为校方,会持续地增加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渐渐地深化学习,但是他深深地理解,每个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个学生得到的支持系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学校不会实施统一的标准,会始终保持对个体差异的敏感
截至3月26日早晨6点,德国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是37323,死亡人数是206。疫情带来恐惧,而蜗居的生活也会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校长的来信,对我而言,是一种宽慰,让人心生从容。
/ Photo: DPA /
作者:罗洁琪
资深媒体人, 两个孩子的妈妈。
排版:鱼香
最新课程
中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已悄然转向——正在逐步推进的新高考,实现了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化。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各科试卷最为重视的考查对象
不过,学校教育的改变往往滞后于考试。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的中小学,还只有大城市的少量顶尖名校。
专注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C计划,近几年为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学、深圳实验学校等中小学名校提供批判性思维课程,受到校方和家长的好评。
近日,我们推出了给孩子的批判性思维音频课,扫一扫,在家就享受名校学生的教育资源👇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