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乌克兰、美国还是国际社会,可能都没有想到俄乌战争会最终爆发。当地时间
2
24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宣布乌克兰东部两个州的独立后,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这场猝不及防的战争。
战场之上的主角无疑是俄乌双方,但战场之外,除了美、英、法、德发起对俄制裁、连声谴责俄罗斯的入侵行为、口惠而实不至地安慰乌克兰之外,最大的主角无疑是中国。中国究竟会做什么、怎么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以至于战火爆发当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反复追问着发言人华春莹这几个问题:中国会不会谴责俄罗斯?会不会承认俄罗斯的行为是“入侵”?会不会给俄罗斯提供武器装备?……
面对俄乌危机,中国“不会做什么”与“会做什么”,其实在战争爆发前,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所以不管是华春莹在记者会上的回应,还是中国外长王毅当天晚间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通话,都是在中国既定的外交政策的轨道上运作。
首先是中国“不会做什么”。基于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立场,中国不会公开在俄乌之间选边站、不会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不会参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会承认乌克兰东部两个州的独立。
以上这些“不会做”,华春莹在24日的记者会上都有或显或隐的提到。比如面对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中俄联合声明表明中国试图利用对俄罗斯的影响来达成两国创造世界秩序的目的”时,华春莹表示,“对于那种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和拼凑所谓‘同盟’和‘小圈子’的做法,中方不感兴趣,也无意效仿。”
再如面对法新社、路透社、彭博社反复追问会否承认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中国会否谴责俄罗斯时,华春莹表示,“我不知道之前当有关国家做拱火点火的错事的时候,它的伙伴有没有尽全力阻止其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俄方声明称对乌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武装力量不会对乌克兰城市实施任何导弹和火炮袭击。“对于‘侵略’的定义,还是应该回到如何看待当前乌克兰局势这个起点。我们多次讲过,乌克兰问题有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经纬,演变到今天这个局面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
至于会否制裁俄罗斯,华春莹一方面呈明了中方立场——中国政府的立场是,我们认为制裁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中方一贯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另一方面用四个反问给出了理据——2011年以来,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已经超过了100多次,但是我们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的去想一想或者讨论一下,美方的制裁解决问题了吗?世界因为美方的制裁变得更好了吗?乌克兰问题会由于美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而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吗?欧洲的安全会由于美方对俄制裁而变得更有保障吗?
还有对于路透社记者“中方是否认为乌克兰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提问时,华春莹给出了不容置喙的回答——“乌克兰当然是主权国家。中乌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友好合作。”所以,虽然普京在采取军事行动前的电视讲话中提到“乌克兰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中国依然不会承认乌克兰本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也不会承认乌克兰东部两个州的独立。
其次是中国“会做什么”。与中国“不会做什么”一样,中国“会做什么”也很明确:会继续呼吁以谈促和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会继续谴责美国的不负责任、会继续与欧洲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会继续在经济层面与俄罗斯展开深度合作。
2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多次表达了中国一贯的外交原则与立场——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王毅在与拉夫罗夫的通话中也再次重申——中方一贯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我们也看到,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和特殊的历史经纬,理解俄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中方主张应彻底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谈判,最终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与此同时,中国反复谴责了美国的不负责任。用华春莹的话说,“关于如何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美方恐怕没有资格告诉中方怎么做”;“美方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不断推高紧张、煽动战争。你们应该知道过去一段时间里,美方向乌克兰运送进多少武器弹药吗”;“那些跟在美国后面煽风点火,等火烧起来了以后却指责别人的,才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始作俑者,点火者应该考虑如何以实际行动尽快把火扑灭”;“你反复追问中方何时同美欧等国一起谴责,这倒提醒我,正是你提到的美国等几个国家在不断干涉中国内政问题,基于虚假信息对中方发起各种攻击”;“你可以去问问美方,他们不断拱火、点火,现在打算怎么灭火?”
对于欧洲国家,中国则表现出了一定的理解。比如面对记者提问“在俄乌危机中,美国扮演着挑起冲突的角色,希望利用俄乌冲突控制欧洲,并且阻挠欧洲在安全事务上独立自主”,华春莹表示,“一段时间以来,欧盟以及法国、德国为缓和局势紧张,作了大量外交斡旋努力。目前局势与欧洲利益肯定是背道而驰的。目前局势与欧洲利益肯定是背道而驰的。欧方的确应该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才真正有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怎样才真正有利于欧洲的长治久安。”
至于与俄罗斯在经济层面的深度合作,中国会继续扮演积极的角色,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政经分离」。一个被媒体忽略的细节是,就在俄乌战争爆发当天,中国海关总署宣布了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进口的消息。近年来,中俄农产品贸易明显升温。据官方资料,2020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农产品和肉类第一大出口市场。2021年中俄货物贸易额达14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连续四年超过千亿美元。就像克里米亚危机之际中国对于俄罗斯经济层面的帮扶一样,虽然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成为众矢之的,但中俄在经济层面的合作不会受到波及与影响。
基于此,虽然现在各方都在关注中国会怎么做,但其实早就有了答案。事实上,俄乌危机对中国来说,远远超过了“中国目前会怎么做”这个维度,且这场战争对整个国际格局的改变,也才刚刚开始。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