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国后,不时有国内朋友问我:听说美国种族歧视很严重,是真的吗?说实在的,之前我并没有遇到过。可能因为我一直生活在中产区,邻居们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大家都和平相处。直到我开始在这所学校工作后,我一度认为,这是我所遭遇的“种族歧视”最多的地方。然而,背后却有很多别的原因。
1.我听不懂你的英语
开学不到一周,课上便有学生对我说:“我听不懂你的英语!”“说英语,不要说中文。”当时我一下就怒了。我深吸了口气,平静地回怼:“是的,我有口音,但这和我的肤色、国籍,我的背景一样,是我的一部分。但我并不认为我的英语有问题,我通过了考试,是持证教师,有资格在这里教你们。”说过一两次后,学生便不再这样评价我。
偶尔再有学生这样评价,我也不遗余力地回怼:“我会说三种语言,你会说几种?”
在美国,嘲笑别人的语言、口音、国籍等,都是种族歧视的行为。
最气人的一次是,当我对一个学生说:“回到你自己的座位去。”另一个学生则说:“回你自己的国家去。”我对着全班说:“让我告诉你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你无法选择的,比如出生于什么样的国家,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但是有些东西你是可以选择的,你总可以选择努力向上,追求更好的生活。”
   “种族歧视的言论和行为在学校是不可容忍的。同事注意到学生在背后有这样的言论,开学第一个月,便在各班进行了一个“文化敏感”的教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并讲述自己所遭受过的歧视。完了之后,还把学生的话收集起来,贴在了走廊的墙上。
学校行政也很重视,专门找了对我说这些话的学生进行谈话,让他们意识到严重性,学会尊重他人。
2.好奇心与刻薄同在
慢慢地,我意识到,学生首先是因为对我和我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因为我是学校的第一个亚裔老师。有些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狭窄,可能从来都没有去过别的城市。而他们的身边,又都是同类的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也可能一辈子就生活在这个地方。(想象一个美国人走进中国偏僻的村子,人们会如何看他的口音、长相、走姿?也会恶意或善意地嘲笑。可以参照何伟的《江城》。)
与此同时,他们所接触的社交媒体又是最粗鲁的文化:那里充满了各种脏话、愤怒和歧视。
有时,学生会问:倪老师,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说:中国很漂亮。中国也和美国一样,有好也有坏。
有时他们会说:你可以教我中文吗?我说:当然,如果你早一点做完作业,我可以教你们中文作为奖励(bonus),我还可以教你们日语。
有次,我真的教他们日语,还说,用日语问好的时候,你应该鞠躬。学生看我鞠躬的样子便大笑。
有次,听见学生在用谷歌翻译学中文,发出来的音是“X你妈”。我好容易才憋住了笑——敢情他们想学的是中文的脏话啊。
他们也问我:听说中国人数学都很好,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吗?我说,这不是基因的原因,数学好的人是因为特别努力。
慢慢地,我也体会到,初中生真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刻薄的群体。他们不只是打击我,也打击别的老师和同学,只要他们把握你的弱点,可以毫不留情。我对面的白人老师跟我说,他们说她老、丑,衣服难看……反正只要把老师气哭、气走,他们不用做作业了,就开心得很。
有次我跟同事P吐槽,P说,今天我走进另一个教室,我什么都没做,有个学生用N 词叫我,她自己还是个黑人。
昨天的培训课,老师说,学生出现行为问题,只有两种原因,一是想引起注意,一是想逃避任务。
不炸毛是一个成人基本的修养。私下谈话,送去办公室,打电话给家长……一百种方法,总有一种是适合的。
和他们建立情感联系后,我会把他们叫到一边说:你这样说话是很伤人的,你也不愿意这样被对待吧?或者:这样让我很失望。他们就会感到惭愧。
另一个同事对我说,做老师十年,学会了一样东西:不要把他们说的话当成针对你自己的。(“Don’t take it personal.”)
(我说西班牙语的学生谷歌后写在小白板上送给我的)
3.种族主义不是一个筐
对于初中生来说,寻找身份认同是他们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很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种族身份,同时却又想故意忽略。他们用种族言论去刺激别人,反映的则是自己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
有时学生互相用N词称呼对方,故意搞笑。每次听见我都教育他们:这不是什么好笑的,不要那样说,这个词充满了血泪史。所以,当他们说那些话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意思。
有时真的很烦。他们称每一个人“种族主义者”。有少数学生,当你批评他时,他朝着你喊:“你这样说是因为我是黑人吗?”我只有暂时沉默,找到机会再教育他。
(顺便提醒一句:告诉你在美国的孩子,不管跟黑人兄弟多熟,不管他们怎么互相开玩笑说N词,你们千万不要说,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会被群殴。)
新年前,学校每天给老师们抽礼品卡的奖。那天,我homeroom的学生竖着耳朵听着,然后问我:为什么没有你的名字?我说:因为,因为,他们是种族主义者!
学生大笑。这一次,他们明白了每天把那个词挂在嘴上是多么的荒谬。
美国对老师的培训,很重视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教育。ESOL课是每个老师必修的,老师要学习如何理解帮助自己的ELL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者,特别是新移民的孩子),并把多元文化融入自己的备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最好。
这里顺便推荐一个系列纪录片《Race-the power of illusion》,里面讲解了文化如何建构“种族”这个词语,又如何创造了不公平。
作为一个“外来者”,我一度感到绝望,认为他们永远都不会接纳我。但是,经过了半年的努力,当校园里到处响起“Ms. Ni”Ms. Ni”的喊声时,我的心融化了。
人和人,文化和文化只有接触、交流,才能慢慢消除偏见和歧视,建立理解和联系。
同样,孩子毕竟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这是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