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记】NO. 130
一壹
 采访一壹,张小逸
编辑张小逸
视觉 Maxim
滑雪、登山类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常常无法同时兼顾运动和摄影。这是奇蛙团队最初从无人机核心模块转向整机业务时瞄准的行业痛点。
“朋友有户外运动的行程安排,经常会请我用无人机拍摄,我去了也没法好好享受运动,必须傻乎乎地在一旁操作遥控器。”郭力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抱怨,“于是,我们就想设计一款自动跟拍无人机。”

奇蛙无人机 logo
2015年9月,定位于运动人群的“奇蛙”无人机S1机型上线淘宝众筹,目标金额50万。1个月后用户预订量达1千多台,获得众筹金额566万元。
据IDG预计,到2023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中消费级及航拍无人机市场份额将达到200亿元,农业植保硬件销售160亿元,农业植保服务500亿元,巡检、森林防火、警用安防等领域共计200亿元,合计1000亿元。
总体来说,民用级无人机市场正在井喷,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不容小觑的同时,竞争也日益激烈,每一家分得的蛋糕会越来越少。郭力认为,“奇蛙”团队的研发能力更胜一筹,加上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逐渐升温,“奇蛙”的未来必将转攻工业级无人机。
今年第四季度,“奇蛙”将推出面向工业领域的第二代无人机产品,以技术为核心,主打安防、电力、环保领域。
试水无人机模块业务
十四年前,郭力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身为一名学霸,他选择了录取分数要求最高的飞机系。

“奇蛙”无人机创始人之一 郭力
从2002年一直到2011年,他一路就读南航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研究生、博士,同时还与后来的两位合伙人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我们三人在一个实验室由一个老师指导,连学号都紧挨着,当然最重要的是出于对飞机的热爱,才能在一起那么久。”郭力感慨说。
2011年,当时南京并没有无人机相关的公司,但人才储备却很充足,民用无人机应用开始萌芽,郭力、段文博、高月山三人商议之后决定创业

“奇蛙”无人机创始团队 :郭力、段文博、高月山(从左至右)
考虑到整个无人机市场还没有形成,三人团队从飞控、云台的核心模块起步,专注研发。
学生身份使得初期的产品很难被用户信任,创始团队在研发出类似于德国的直升机增稳增控系统,在同等性能下价格优势明显,直到试用之后才逐渐被厂家接纳。
2014年,郭力逐渐意识到核心模块属于OEM业务,利润的大头都被拥有品牌的客户获得,而无人机发展趋势是一体化产品,于是他与团队商议后决定开始尝试整机业务。
民用级无人机市场分为消费级无人机与工业级无人机。在当时,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还未打开,消费级无人机成为最好的切入口。
“只有做了整机才能了解你直接用户的心声和需求。”这是郭力在转型后的最深感悟。
从模块转整机,运动型无人机诞生
决意转型之后,团队开始学习整机要做的事。
在技术方面,团队成员从做模块到整机,始终是7个人。“这在业内应该是史无前例的,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研发实力。”

“奇蛙”获得2011年全国机器人大赛总冠军
与做模块业务时只需要专注部件级的技术不同,无人机整机系统非常复杂,涉及到材料加工、电子、软件、通讯还有各种硬件,不仅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还要建设渠道做好营销,这一切对一个没有经验的团队来说,处处皆挑战。
而在郭力看来,这次转变最难的一点在于供应链。
整机生产涉及到遥控器、电机、电池、无线传输还有结构件的加工、开模、表面处理等等,一整套产品大概有一千多种零件,每个零件都要去谈,不仅交期需要时间一致,质量也要有保证。
他表示:“深圳的供应商资源丰富,但在我们的生产数量没有达到一定量级之前很难谈成合作,这就要求你必须用公司的愿景、未来发展和团队的实力去换取他们的信任。”
奇蛙团队从研发阶段就开始着手寻找供应商,最终花费两年时间确定了一百多家供应商,形成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谈及产品,市场上消费级无人机从一出生就几乎与“航拍”功能划等号,大疆产品在市面上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奇蛙团队为了避免与其的正面交锋,选择了更为细分的运动领域。
2015年“奇蛙”无人机诞生,定位运动人群以及摄影发烧友,并且自主研发自动跟踪拍摄功能。研发期间团队数次奔赴漠河做低温实验,青海做高原实验,再到格里木、腾格里这些沙漠里做高温、沙尘测试。最终,这款无人机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性能让很多消费者惊艳。
2015年9月,“奇蛙”第一款对外机型S1上线淘宝众筹,众筹售价3999元。一个月后市场显示认可“自动跟踪模块”,而国外同款机型上市相比奇蛙晚了一个季度左右。
S1最终售出1千多台,众筹金额达到566万,远远超出团队最初预想。其主打四个功能:自动跟踪、腕表控制、速度(达到80公里每小时,做到了当时消费级无人机最快)、折叠,其中自动跟踪和折叠两项在当时都属行业创新。
后期根据用户的反馈,奇蛙新推具有新手、高手模式以及10米防摔等优化功能的S1+机型,目前在线上和线下商店都有在售。
工业级无人机即将面世

奇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点
选择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切入的郭力发现,消费级产品主要面对C端,决胜点在于做好品牌营销、广告渠道建设,这与团队定位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主张有一定的差距。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级无人机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工业级无人机也开始逐渐被企业重视,比如电力巡检已经形成行业标准,属于最早成熟的工业领域无人机应用。
结合自身优势与行业前景,郭力看到了工业级无人机更加广袤的未来。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奇蛙团队将推出主攻工业领域的第二代产品。
工业级与消费级产品相比,对技术的要求更加严苛,最核心的一点是可靠性。
无人机最根本的痛点就是‘安全’。安全是一切的根本,工业级设备本身比较重,坠落事故带来的人员伤害非常严重,因此坠机率的把控要求非常高。”郭力介绍道。
此外,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工业级无人机要求也各不一样。电力行业,对无人机抗电磁干扰能力要求非常高;农业要求高精度飞行;安防领域,就需要画面清晰,续航能力强,操控简便以及全天候正常工作。
目前,奇蛙工业级无人机续航能力在45分钟以上,载荷重量在1-6公斤不等,轴距从500mm到1500mm不等,抗风性能6级,已实现全天候飞行,抗电磁干扰能力达到A级。
工业级无人机最终目的是给客户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公司深入挖掘客户需求,甚至为企业做深度定制,一旦契合便会形成依赖性,这是机会又是挑战。”
奇蛙要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打造为一体,尤其是服务,针对一些只需要数据而不关心获取数据设备的B端客户,提供外包服务,随着数据越来越多,实现大数据分析功能。
在郭力看来,工业级无人机下一步要突破的技术难点包括自适应飞行技术、集群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源动力技术等,未来的无人机对人的依赖性会越来越低,它们将更加智能化,成为真正的空中智能机器人。
“无人机会成为信息、连接、计算这三个元素的承载平台。”郭力解释道:“技术公司提供足够智能的机器人,同时客户带着自己行业里的专业知识,做出深度拓展,最终协同发力。”
请尊重原创,转载请向微信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规范
寻求报道,请添加微信:"zhangtianyi0510"或点击“阅读原文在线登记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蓝字)

江苏高校创业图谱: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苏州大学 /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