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段锦
转载自公众号:心理八八(ID:bdjxlbb)
青春期就是一部长篇《风云》系列剧,时而狂喜,时而暴怒,时而悲伤,时而狂躁,当观众都累得够呛,更别提还要上场演个角色,连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都觉得这太难搞了。
他在书中曾表达过一个愿望:人最好能从16岁直接跳到23岁,因为这中间不会发生什么好事,除了让姑娘们怀孕,就是对长辈任意侮辱、偷东西、打架。
作为被侮辱过的长辈,我想和莎士比亚隔空握个手,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的话,我还想把这个年龄再往前拉回那么一点,就从11岁开始吧。
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和小男人的武力冲突。11岁的小男人眼神已经颇不好惹,而且展示了日益增长的腕力,我确信今后若还敢施暴,就不会像那天这么幸运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想施暴的心还会时不时冒出来啊,只能咬碎钢牙,小心做妈。
不过总会有些父母不信邪,非要使出雷霆万钧的手段镇压反抗的“刁民”。

01
过大压力会导致脑损伤
前天晚上我看了一段描写心理治疗的剧《爱上你治愈我》。
精神科医生颜书仁接收了一个对同学施暴的患者杨兵,被送到医院时他的情绪已经很狂躁,疯狂地扭动挣扎,为了防止他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护士只能给他穿上束缚衣。
当问到起因的时候,杨飞的父亲却轻描淡写地说,这孩子脾气太倔了,不肯参加钢琴考级就闹成这样。
这么小的事,何至于?
平静下来的杨飞告诉颜医生,钢琴课是父亲喜欢的,别的也是父亲选的,从小到大,杨飞连一次尝试其它东西的机会都没有,反正父亲会一次又一次把他的希望浇灭。
中考的时候,杨兵因为玩游戏起晚了差点错过考试,作为惩罚,整个暑假父亲都把他关在地下室。
待在封闭昏黑的地下室里,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杨飞只好沉迷于游戏。父亲看到他玩游戏,马上找来戒网瘾中心的人把儿子抓走。
杨飞对父亲大叫,你知道戒网瘾中心是什么地方吗?你送我去,我就跳楼!
可父亲却冷漠地说,“你跳,都别拦着,让他跳。你跳下去才叫英雄!”
杨飞虽然没有真的去跳楼,但他的心已经死了。他感觉和那些有父母爱的同学相比,自己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
无法发泄对父亲的怒火,杨飞开始对其他人施暴,也对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颜医生提议父亲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治疗。
但是杨飞的父亲却不以为然道,有这个必要吗?真正的男人都是憋屈大的,谁不是这样长大的呢?
这个父亲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却很典型,在他身上浓缩了太多现实中父母的影子。
如果你经常看社会新闻就会知道,真的有孩子在父亲抢走手机后跳楼;
真的有因为不好好练琴被关在地下室的孩子,后来因为开车肇事对被撞的人连捅数刀灭口,自己也被判死刑;
也真的有孩子被送去戒网瘾中心后回来就勒死了母亲;
……
而这样的孩子们,多数背后都有一个过度严厉、不尊重孩子意志的父母。
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系主任、青少年大脑研究权威弗朗西斯.詹森提出,遭受过肉体或精神虐待的孩子,或者缺乏关爱的青少年,即便没被诊断出心理疾病,科学家也找到了他们脑损伤的证据。
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大脑内负责调解情绪的区域也不那么活跃;
受到体罚的男孩,他们大脑内与冲动控制和物质滥用相关区域的活动大幅减少,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冲动和上瘾,比如酗酒、吸毒等;而受到体罚的女孩,其大脑内与抑郁相关的区域活动减少,意味着她们更有可能被抑郁困扰。
青少年的压力反应系统本来就很敏感,大量来自社会、学校、同伴和泛滥的媒体信息已经够他们受的,如果父母再对他们施加过大压力的话,他们的大脑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
詹森认为,家庭生活是最让青少年担心的压力源之一。

02
让孩子担心的压力源
不懂也不关心教育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孩子,这当然不好,但更可怕的是像杨兵父亲这样不懂装懂、热心于教育的父母,他们是在“主动”作恶。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名言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是谁,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我想要培养成的人,政治家、军人、律师,乞丐或者小偷。
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大概是所有热衷于教育的父母最大的梦想。
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一度在教育界非常流行,可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建立在对小白鼠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的,他们对小白鼠和人类一样的地方了解得很透彻,但对人类和小白鼠到底哪里不一样却一无所知。
换句话说,他们把人当做了白鼠。
不承认生理差异和自然的成长规律,而笃信一切行为和人格都可以通过后天塑造;也不认为感情和关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帮助,更相信量化的奖惩对人的催化作用。
甚至,他们根本不在乎把孩子养残了会怎么样。

华生所有的孩子都患上了抑郁症,大儿子30岁就自杀身亡;而他自己也因为拿幼儿做实验而一直被骂。(详见这位心理学家的孩子全得了抑郁症: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心理学懂得再多,也不能保证你成为好父母。
公号“奴隶社会”分享了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贺岭峰的采访实录(父母最重要的能力:和孩子说废话),他说学习心理学 32 年了,但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所有的坑一个都不曾避免,所有的痛苦也一个都没错过。
在回顾对女儿的教育中,他认为自己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不是他教了女儿什么,而是他没有阻止女儿做什么。
他的女儿从小喜欢画画,甚至通过漫画学会了日语。贺领峰其实是反对孩子学画画的,他不希望女儿那么累,所以没给女儿报过任何绘画班,但是他也没有阻止女儿画画。
“没有撕她的漫画书,没有觉得她画画是不务正业,没有在她把家里到处乱画的时候去骂她打她,没有在老师告状说“你女儿在自习课上画画”的时候,告诫她“你不要那么嚣张,不要当着老师的面儿画画”。
他只是做到了从不阻止她
而没有阻止的原因,是他意识到了画画很有可能就是女儿的安身立命之本,或者说是她快乐的源泉。现在他的女儿在日本学习动漫专业。
他认为,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给孩子画一个圈,但是孩子照你说的努力了半天,最后却发现世界完全不是你说的那样,ta也没有成功,或者说ta“成功了还是不快乐,那ta该怎么办呢?
与其逼孩子放弃一切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还不如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让ta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如果真想让学到的心理学理论起作用,父母就要学会观察和反思,看见你的孩子,随着孩子的发展规律摸索方法来配合,而不是跳独舞自嗨。
不要做那个只会说“不”的父母。

03
父母可以做什么
成年人患有的心理疾病,约有一半来自于青春期,在年龄12-16岁的青少年中,有20%的女生和10%的男生考虑过自杀。
父母和老师没能成功阻止孩子自杀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不爱他们,而是不了解他们。
如果孩子善于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愿意和大人说心里话,那么大人的确很难明白他们在想什么。
贺岭峰认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好好陪孩子玩,多说些“废话”,让孩子感觉和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轻松的。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孩子才会愿意和父母聊天,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父母也就能理解孩子的想法,间接影响到他。
每句话都在想方设法教育,只讨论”、“有用的父母,孩子才懒得搭理你。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有一段时间,小男人经常把一些没必要拖的事拖到后半夜,我好心烦,及早看到他熄灯睡觉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无论他想和我聊什么我都没耐心听,装作很感兴趣但说不到两句就不由自主拐到“你赶紧去干什么什么然后早点睡觉”。
眼见着小男人眼里的亮光一下子就没了,他垂头丧气地说,我不想和你聊天了。我都不想回家了。
问题严重了。
我换位一想也觉得小男人太惨了,一回家就要面对一个整天黑着脸催他的中年老母,谁还爱回家啊。
和外人都能谈笑风生让自己显得很有趣,对亲生的娃却是一副如此让人生厌的嘴脸,当父母的都好虚伪哦。
什么一本正经的教育,都不如给孩子一个温暖有趣的家。
对于青少年来说,诱发精神疾病的主要罪魁就是压力。在这个阶段,父母不但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压力源,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毕竟他们的大脑还没有长齐全,而你,顺便问一下,作为父母的你,觉得自己的大脑长齐了吗?
anyway,共同成长吧,有什么困难一起面对就好了,下面几个小贴士收好:
1、不要孩子一犯错就暴跳如雷,要平心静气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要有理有据把道理说透。
讲不通就大喊“我是你爸爸”、“别人都这样”算什么本事,当家长的都这么不讲理,还能指望孩子讲理吗?
要是真讲不通,也可能说明错的是你~

2、即使是最聪明、最温顺的孩子也会做傻事,而且很无辜地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那可能是真的。
都是大脑额叶惹的祸,你要做的是帮他们长齐整,而不是搞破坏。
3、让孩子们确信,在遇到麻烦时能从你这得到有效的建议。
挑毛病和指责很容易,但是不解决问题,还把孩子推远了。要找到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支持,而不是添堵。
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你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活动和思考方式,认可他们。
4、善于使用孩子们经常用的社交工具和社交网络沟通。
你也需要理解孩子喜欢什么,用什么方式讲话。
太正式的谈话,孩子可能不爱听,但换个方式,比如在微信上说就会随意点,用词也会更简短、友好和理智,不容易导致武力冲突。
找到让他们感到舒服的方式。孩子不是你的小情人吗,想想你都是怎么撩男神(女神)的?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摘下父母的面具,掏出真心真爱和孩子碰撞。
说了这么多,其实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的行为问题过度担心,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春期阶段“品格和人格正在成形,但一切都是可塑的”
套用狄更斯《双城记》开篇的一段话:
这是最好的十年,
这是最坏的十年;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走向天堂,
人们走向地狱。
作为父母,你是挡在地狱之门的守护者,也是走向天堂之门的引路者;魔法世界就在眼前徐徐展开,而我们刚好是哈利.波特的邓布利多校长。
惊不惊喜,赤不赤激?
~

长按二维码关注 鲁稚的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