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
世界大学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于2021年9月2日北京时间早上7点发布了2022年度世界大学排名。
排名亮点
中国大陆高校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列第 16 名
来自中国大陆的 10 所高校跻身 200 强,创历史纪录
97 所中国大陆高校上榜,创历史纪录,其中 8 所高校首次上榜
由于从事新冠肺炎相关研究,中国大陆多所高校的引用分数有所提高
英国牛津大学(第 1 名)连续第六年蝉联榜首
在 2022 年的排名中,中国大陆(97 所)成为上榜高校数量第四多的国家和地区,仅次于美国(183 所)、日本(118 所)和英国(101 所)
共有 175 所大学首次上榜,其中 8 所来自中国大陆
今年共有来自 9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62 所高校上榜,创历史新高,相较去年增加 136 所
泰晤士高等教育今天公布了 2022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结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列排名第 16 位,这是中国大陆高校有史以来的最高排名
今年共有来自 9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62 所大学上榜(相较去年增加了 136 所大学和 6 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大学排名榜单。阿塞拜疆、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斐济和巴勒斯坦首次有高校上榜。
本年度排名对 1440 万份研究出版刊物的 1.08 亿次的引文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一项共有 22000 名学者参与的调查。英国牛津大学(排名第 1 位)连续第六年蝉联榜首
中国大陆前 200 强上榜高校数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大陆还刷新了一项纪录,共有 10 所高校跻身前 200名,包括武汉大学(第 157 名)、南方科技大学(第 162 名)和华中科技大学(第 181 名)在前 200 名的 10 所高校中,有 9 所排名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两所高校在榜单上表现抢眼,其中南方科技大学跻身中国内地高校前十,位居第九,世界排名并列162;深圳大学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7,世界排名在351-400区间。
其中,南方科技大学作为2018年首次上榜的新兴高校,一开始就跻身中国内地高校前十,3年时间由世界全球前350名,进入前162
深圳另一所高校——深圳大学也进展迅猛,从41名,已跃到17名。去年,深圳大学首次跻身该榜单世界500强,世界排名401-500位,较前一年进步100名。今年,深大的世界排名继续大幅度提升,首次跻身世界400强,位居在351-400区间,充分显示了“进步最快高校”的强劲势头。
205位深圳顶级科学家来了!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超过一半!
深圳两所高校世界排名上升背后,对深圳意味着什么?
据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简称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每年更新一次,以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产业收入等5个范畴共计13个指标,为全世界最好的1000余所大学(涉及93个国家和地区)排列名次。本年度排名对1440万份研究出版刊物的1.08亿次的引文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一项共有22000名学者参与的调查。 这背后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关注
深圳梦注意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不久前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显示,深圳的科学家数量达到205位!而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的顶尖科学家超过一半!
美国斯坦福大学世界排名前2%深圳科学家所在的大学数量排名
排名大学/研究院名称数量
1南方科技大学93
2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先进院31
3深圳大学29
4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7
5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9
6哈工大深圳3
7深圳技术大学3
8--
合计205+
备注:以上数据为深圳梦根据各所大学官方报道搜集,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排名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领域,囊括共约16万名来自各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 “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南方科技大学多人入选2020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据南方科技大学官网透露,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中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任职单位的科研人员有38人,另有22位任职单位未更新的我校科研人员入榜,总人数达到60人;“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任职单位的科研人员有67人,另有26位任职单位未更新的我校科研人员入榜,总人数达到93人。
该榜单由斯坦福大学的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发布在Mendeley Data平台上。基于Elsevier Scopus的数据,使用了如下六种关键指标综合评估进行打分:总引用量;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单独作者;单独或者第一作者;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
这份榜单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共约16万名,涵盖文、理、工学科,分为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需要说明的是,该榜单本意并非用于学者排名,而是从科学家视角多维展示科研状态的一种探索,提供一个面向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南方科技大学科研部)
其中,南科大海洋系张传伦讲席教授(海洋微生物学)、Jason Phipps Morgan讲席教授(海洋地球物理学)、陈建飞讲席教授(海洋工程学)同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双榜单:《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充分体现了南科大海洋系教授在全球海洋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张传伦
讲席教授
教学副主任
海洋微生物学
张传伦,讲席教授、国家级人才。1994年获得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AMU)博士学位,1994-1998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起历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副教授,美国佐治亚大学海洋系副教授,终身教授;2008年至2016年,兼任同济大学海洋学院讲座教授,2017年起任职南方科技大学并兼任教学副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和地质微生物学。强调微生物在环境及能源、地质历史演化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创建了海洋地球古菌组学重点实验室;提出了构造微生物学新概念。率先在墨西哥湾冷泉和甲烷水合物古菌脂类、热泉古菌脂类和南海古菌脂类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80篇被SCI收录,引用次数超过8380次,H-index为55。目前担任“微生物前沿-古菌生物学(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Biology of Archaea)”期刊主编 和“古菌(Archaea)”、“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编委。
Jason P. Morgan
讲席教授
海洋地球物理学
Jason P. Morgan, 讲席教授,国际著名地球动力学家,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国家级人才(外)。1985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6-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助理教授,1990年-1998年,先后在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院地球物理与行星物理所任副教授及教授。1999年-2004,他在德国基尔的GEOMAR研究中心担任地球动力学系主任。2004年-2012年,在康奈尔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系任教授。2015年,他担任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石油地球物理研究生院的代理主任。2012年-2018年,他担任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球科学系主任。2019年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陈建飞
讲席教授
海洋工程
陈建飞,讲席教授、国家级人才,国际知名学者。1996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在国际著名的英国高校学习任教近30年,曾任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2013-2019)及爱丁堡大学准教授(2006-2013),2019年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陈教授出版了一部已被翻译成中文、韩文、波斯文的英文专著《FRP-strengthened RC structures》,发表了期刊与会议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奠基人之一,入选2016年上海软科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发布的“全球土木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150人,其大量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相关标准或指南采用,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历史最悠久的霍华德奖章(Howard Medal)等,于2014-2018年间担任国际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学会(IIFC)第四任主席。
(南方科技大学)

深圳大学29位学者入选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排名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领域,囊括共约16万名来自各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 “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李清泉教授、张学记教授等29名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涉及7个学科领域、15个子学科领域及校内12个学院(部),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入选学者最多(5人)。我校入选学者数量居中国入选机构第40位,与42所双一流高校相比,排在第31位。
深圳大学共有17个学院(部)111名学者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涉及11个学科领域,30个子学科领域,其中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入选学者最多(17人)。我校入选学者数量居中国入选机构第30位,与42所双一流高校相比,排在第26位。
我校“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9位学者名单如下:
说明:榜单里的学者单位是采用Elsevier Scopus的学者档案,隶属单位也基于学者档案而来。Scopus根据最近出版物推断机构隶属关系,因此即便科学家已经在多个机构工作,也仅提供一个隶属关系。
(深圳大学)

SIAT有31位学者入选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人数居中科院前列

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的教育综合实力和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强大的学科实力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日前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显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中科院深理工)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共有31位学者跻身该榜单,学术与人才实力凸显。其中中科院深理工首批学院院长及系主任全部上榜,充分体现了中科院深理工引才力度之大、引才质量之高。
据了解,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是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排名前2%的科学家
,排名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领域。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由斯坦福大学的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发布在Mendeley Data平台上。该榜单基于Elsevier Scopus的数据,使用了六种关键指标综合评估进行打分。

中科院深理工与深圳先进院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的学者有17人,涉及6个学科领域、12个子学科领域。该榜单入选学者人数在中科院体系中排名并列第6位,对比42所双一流高校排名第34位。
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的学者中,深圳先进院及中科院深理工有30位学者,涉及7个学科领域、16个子学科领域。该榜单入选学者人数在中科院体系排名前列,中科院院属高校中排名第2,对比42所双一流高校排名第38位。
从学科方向来看,深圳先进院与中科院深理工在神经科学、纳米科学、生物化学、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等方向实力不俗,有10位学者跻身该榜单的世界前1%排名中。此外,生物信息、电子信息、应用物理等领域,也有多位学者排名位居世界前1%至2%。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先进院人才培养与中科院深理工人才引进效果显著。此次榜单入选人员包括深圳先进院集成所李光林、唐永炳,医工所梁栋,数字所乔宇、董超,医药所蔡林涛、潘浩波,合成所赵乔,材料所孙蓉、喻学锋等多位科研骨干,他们在新型科研机构的学科发展与品牌影响力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彰显了新型科研机构筹建高水平研究大学所拥有的实力优势。
不仅如此,中科院深理工首批成立的5个学院院长王玉田教授、陈有海教授、潘毅教授等,与已经到位的2位系主任Helmut Kettenmann教授、唐金陵教授,以及讲席教授李建中教授、Horst Vogel教授、John Roger Speakman教授等专家学者均榜上有名,其中Speakman教授在全中科院体系排名第二,在所属学科领域全球排名第三。院校集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和科研实力,将为中科院深理工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创新支持。
据了解,截至目前,深圳先进院已形成4326人的研究队伍,其中员工2587人,海归人员839人,累计国家级各类人才超过150人次,中科院、广东省及深圳市各类人才超800人次,引进32支省市地方各级人才团队并建成2个诺奖实验室。累计发论文表12022篇,自然指数达31.11,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核心期刊的主刊及子刊上累计发表论文96篇,ESI前1%学科达5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
目前,中科院与深圳市正依托深圳先进院建设中科院深理工,以理工为基础、以科学为引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性、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目前,常务副校长、学院院长、系主任等已基本到位;专任教师共443人,其中全职院士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2人,省市级高层次人才近300人。
(来源: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策划:文宣办 学术办 文秘办 文字:冯春 陈新元 卜静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工学院

14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SSE 
NEWS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布了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共有13位全职教授、1位客座教授入选该榜单,其中包括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教授、执行院长崔曙光教授、副院长(教育)黄建伟教授、邹志刚教授、裴有康教授、倪维明教授、王学锋教授、助理院长(科研)周艳副教授、赵俊华副教授、张纵辉副教授;校长徐扬生教授、副校长罗智泉教授、副校长朱世平教授;及陈长汶客座教授。这体现出理工学院的教授在国际学术中的科学影响力。
唐本忠
理工学院教授,院长
冠名校长讲座教授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08年晋升为讲席教授。2021年,唐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唐教授已发表科学论文1600余篇,他引十一万余次,h指数154。自2014年至今,唐教授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科学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唐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等。唐教授现任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杂志的主编。
崔曙光
理工学院教授
执行院长
冠名校长讲座教授
崔曙光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高被引学者,IEEE Fellow,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人。崔教授于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国大学任教至讲座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理工学院执行院长、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港中深-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教授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数据驱动、AI赋能的大规模系统控制和资源管理。他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280多篇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18000余次,H-Index为55,是IEEE 信号处理协会2012年最佳论文奖获得者,并曾担任多个IEEE国际会议的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两个IEEE国际期刊的指导委员会成员、主席,多个IEEE国际期刊的编委和领域主编,IEEE无线技术委员会的主席。他在2013年当选IEEE Fellow(博士毕业8年内入选,IEEE历史上最快之一),在2014年入选IEEE通信协会杰出讲师,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和ScienceWatch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名单。在2017年10月,基于其在物联网和数据分析领域的学术声誉,他应阿里巴巴集团的邀请到杭州,作为13名科学家之一为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成立提供了战略性意见。崔教授在2020年获得IEEE ICC最佳论文奖,IEEE ICIP最佳论文列表,IEEE GLOBECOM最佳论文奖,中国ICT2020创新应用奖,Chinagraph首个图形开源数据集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黄建伟
理工学院教授
副院长(教育)
校长讲座教授
黄建伟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理工学院副院长。他是IEEE Fellow,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科睿唯安计算机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2005年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2007年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18年间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黄建伟博士在通信网络领域的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谷歌学术总引用13000余次,H-Index为58。他与其合作者九次获得国际会议和期刊的最佳论文奖,包括2011年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他已发表六本学术专著,包括教材“无线网络定价”。他通过香港中文大学iTunesU开设的网上公开课“我们如何博弈?"已被网易云课堂翻译为中文。黄建伟博士于2014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2009年获得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黄建伟博士现任/曾任多个一流国际期刊的编委,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 Cognitive Radio Serie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他历任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专委会主席,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主席,以及IEEE通信学会亚太分会技术委员会主席。黄建伟博士获得2015年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杰出服务奖和2010年IEEE GLBOECOM卓越服务奖。2021 年 1 月出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的新一任主编。
邹志刚
理工学院教授
校长讲座教授
1982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96 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评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邹院士曾任包括 Nature 出版社旗下等多个著名杂志的编委,现任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国空间站科学技术实验科学委员会和太空探索实验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军委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带教导师,国内外多家杂志编委,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及日本多所大学特任教授。邹院士在光催化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媒体称为“光催化领域的前行者”,同时邹院士具有非常丰富的产业化经验,现在已经成立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旗下推出桑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始市场化运作。
邹志刚院士主要从事新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在光催化材料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中应用的基础研究中,提出了调控光催化材料能带结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拓宽了光催化材料的响应范围,实现了可见光下水的完全分解。通过构建纳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新体系,实现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有效分离,显著提高量子效率和光催化性能。发现了不同污染物间的协同降解新效应,筛选出可实际应用的高效光催化材料体系。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 CO2 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燃料,拓展了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领域。邹志刚院士已在 Nature、Phys. Rev. Lett.、JACS、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 602 多篇,H指数 74,连续 5年入选爱思唯尔材料科学高被引学者,是材料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200 多项,其中 83 项已获授权,此外还获得 2 项日本专利和1 项美国专利;承担两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及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第 46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特别奖各 1 项。
裴有康
理工学院教授
校长讲座教授
裴有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麦克奈特杰出教授和LM Fingerson/TSI主席。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实验室的主任。同时他也是过滤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由20个国际领先的过滤公司组成。他在气溶胶和纳米颗粒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已发表超过300篇论文,获得40多项专利。所开发的PM2.5测试仪器已获得广泛应用。曾获多个奖项,包括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奖(著名德国国家级奖项,1993年)、洪堡高级科学家研究奖(著名德国国家级奖项,2000年)、福克斯纪念奖(美、德、日气溶胶协会授予的最高奖项,2010年)。
裴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气溶胶科学与技术,纳米颗粒工程技术,以及它们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他开发了发尘、采样和测量颗粒物的系列仪器。他的基础研究包括气溶胶带电和中和,气溶胶采样、传输和沉降,以及空气/气相/液体过滤。裴教授主导的过滤研究中心(CFR)由21个国际领先的过滤公司组成,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空气过滤研究中心。目前,他正在领导CFR的成员公司致力为世界最急迫环境问题(大城市PM2.5污染问题)提供过滤解决方案。
倪维明
理工学院教授
校长讲座教授
倪维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讲座教授。他在1972年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台湾)获得学士学位,在服满两年兵役后,于1979年获得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博士学位。1979年以来,他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担任教授,2010年至2017年,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偏微分方程中心主任。
倪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偏微分方程,近十年来专注于生物中的数学问题。他已在相关领域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他的论文绝大多数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并被大量地引用,倪教授还是全世界被引用最高的数学家之一。
王学锋
理工学院教授
研究生院副院长
王学锋教授于2019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此之前,他在杜兰大学工作了26年,2016-2019年在南方科技大学任职。他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从大一微积分到博士生专题课程。王学锋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PDE)。他的一些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典范的例子在简洁的框架下发现新的数学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展示新的方法。其它的课题(例如大范围分支理论和Krein-Rutman理论)是为分析应用中出现的日益复杂的PDE模型提供通用的、易操作的工具。
周艳
理工学院副教授
助理院长(科研)
校长学者
周艳博士在200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本科学位,2009年从瑞典皇家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香港大学、南京大学任教职,于2015年1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职副教授。他主要从事物理电子学领域新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究,包括自旋电子微波振荡器、自旋拓扑存储器和基于磁斯格明子的信息存储和处理等应用。他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190多篇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6800余次,H-Index为43。近6年以港中深为(共同)第一单位或(共同)通讯单位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 Nature Physics,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高端论文近20篇。10多篇文章连续多年入选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 (物理学top 1% 或 top 0.1%)。
周教授现担任IEEE高级会员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磁电领域专业期刊IEEE Magnetics Letters 编委会成员(Editorial Board Member)。他同时也是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等期刊的审稿人。周艳教授获得2017 年度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奖,2018 年度英国皇家物理学会高被引中国作者奖。曾多次获邀在美国材料学会、美国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做邀请报告, 亦受邀为法国国家研究署、欧盟基金、罗马尼亚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圳科创委评审多项科研项目。累计主持包括香港研资局(RGC-GRF)、香港创新科技署(ITF, 2项)、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省市创新创业团队等竞争性科研经费4000余万人民币。
在从事尖端科研和建设高质量人才团队的同时,周艳教授秉持着“教学相长”的理念,致力于高质量教学,于2018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届“校长模范教学奖”。
赵俊华
理工学院副教授
校长青年学者
赵俊华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实验室主任,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他回国前担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有11年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长期从事智能电网、电力市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超过100篇, IEEE Transactions收录论文50篇。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引用8500次,H-index为46(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合著英文著作两部。
2017年获澳大利亚达沃斯论坛(ADC Forum)授予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of the Future)。2017年获国家科技部“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奖。2016年获得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授予最佳审稿人奖。2014年获得IEEE电力与能源大会(IEEE PES General Meeting)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2013年与国内学者合作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20年获深圳特区金融学会重点课题评选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工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参与开发的多个软件产品先后应用于纽约爱迪生公司、港灯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中海油、大唐发电等大型能源企业。
招商银行总部特聘能源行业专家。《澳大利亚国家展望报告(Australian National Outlook)》特邀外部专家。IEE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on Active Distribution Grids and Microgrids联合主席。IEEE PES SBLC(Smart Building, Load and Customer)亚太工作组秘书,国际智能电网联盟(GSGF)“Interfaces of Grid Users/ Focus on EV and Local Storage”专家组成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张纵辉
理工学院副教授
校长学者
张纵辉教授分别于2003年与2008年自台湾清华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士与通讯工程博士学位。在2012年八月到2015年七月期间,他在台湾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自2015年八月,张教授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18年八月担任长聘副教授。在担任教职以前,张教授先后在台湾清华大学(2008-2011)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11-2012)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张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于通信系统与机器学习中的关键信号处理与优化方法。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30多篇, 谷歌学术总引用4600余次,H-index为35。
张教授在2014年获得台湾科技大学年轻学者研究奖,2015年获得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年轻学者奖, 2018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他曾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与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VER NETWORKS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目前,张教授是IEEE OPEN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的编委,他也是IEEE信号处理学会通信与网络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IEEE SPS SPCOM TC)的成员。
徐扬生
校长
校长讲座教授
徐扬生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他早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多年,201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徐教授所研究的领域包括机器人和智能系统,专注于空间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穿戴式人机界面、智慧汽车、动态稳定系统和机器学习,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六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14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 GJ5命名为——“徐扬生星”。
罗智泉
副校长(学术)
校长讲座教授
罗智泉教授于198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他经美国数学学会以及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选拔(又称陈省身项目),获赴美攻读博士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以及运筹学中心学习,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成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2000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以及加拿大国家科研讲席教授。2003年至2014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以及ADC讲席教授。自2014年5月,罗智泉教授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主管学术和科研。自2016年3月起,罗智泉教授担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自 2018年 6月起,罗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腾讯 AI LAB 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2020年9月,罗智泉教授与华为组建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
罗智泉教授曾荣获2010年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颁发的Farkas奖,以表彰他在最优化领域的杰出贡献。2018年,他获得 Paul Y. Tseng 连续优化纪念奖(Paul Y. Tseng Memorial Lectureship i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他在优化、信号处理及通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曾分别获得2004年、2009年、2011和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2011年国际通信大会以及2011年欧洲信号处理学会的最佳论文奖。罗教授同时是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和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会士。2014年他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他入选广东省领军人才。
罗智泉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理论、算法设计以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他是2003年国际数学规划会议大会以及2011年IEEE决策与控制大会特邀报告人、2006年IEEE SAM Workshop的杰出演讲者、2013年IEEE SPAWC会议以及2014年IEEE通信理论国际研讨会的大会特邀报告人。他曾任IEEE信号处理学会SPCOM技术委员会主席,曾担任IEEE信号处理期刊主编以及《运筹学数学》(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等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除了教学科研,罗教授还长期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朱世平
副校长(外事及学生事务)
校长讲座教授
朱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并获工程学士学位,1985年留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师从世界聚合反应工程之父Hamielec教授,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化工系和材料系助理教授、1998年升副教授并获终身职、2001年获聘“加拿大科研讲座”教授,2009至2014年任化工系主任。
朱教授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工程科学的研究,专长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结构调控、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智能高分子材料开发、及用于水和空气净化的高效絮凝剂、吸附剂、萃取剂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多篇,引用上万次,现已培养高学位人才120多名。
朱教授2001年入选“加拿大科研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加拿大化学联合会会士(FCIC),2010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FCAE),201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FEIC),2011年获加拿大化学联合会“大分子科学与工程奖”(MSEA),2014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SC),2015年获得麦克马斯特“杰出大学教授”最高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最高奖R.S.Jane纪念奖。
朱教授还是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 Research, Reaction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Macromolecular Reaction Engineering, 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等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陈长汶
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陈长汶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2003),著名的德国洪堡研究奖获得者(2010)。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客座教授。陈教授于198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
自1992年起,陈长汶教授先后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Allen Henry 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Empire Innovation 冠名教授。自1995年起,陈教授先后任美国柯达研究院电子成像咨询专家、中国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客座高级研究员、美国 Davis Sarnoff 研究院交互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以及中国华为技术公司中央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陈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云媒体,移动社交媒体,云媒体内容分发,多媒体安全,移动增强现实,移动虚拟现实,移动多媒体搜索,第五代移动通讯,无线传感器网络,视频物联网,三维视频,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智慧城市等等。由于他的杰出成就,近年来获得了多项研究及专业奖项,包括2016年纽约州立大学总校杰出学术成就最高奖,2012年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杰出学术成就奖,2003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分校Sigma Xi 杰出研究生导师奖。他与他的学生一起,共获得8次最佳论文奖。
陈长汶教授自2006年至2009年,担任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视频技术顶级期刊)的主编,自2014年至2016年,担任IEEE Trans. Multimedia (多媒体技术顶级期刊)的主编。他同时还担任多个国际一流期刊的编委,包括著名的Proceedings of IEEE,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等等。由于对图像视频处理与分析、电子成像、视觉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卓越贡献,陈教授于2004年当选为IEEE Fellow(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并于2007年当选为SPIE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SE)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
10位教授上榜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
在斯坦福大学近期公布的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榜单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SDS)共10位教授上榜
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其中查宏远教授、蔡小强教授、丁宏强教授、黄建华教授(即将在2021年9月加入)、黄铠教授、罗智泉教授、张大鹏教授、张寅教授、Costas Courcoubetis教授(即将在2021年8月加入)、李世鹏教授(客座)共10人列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查宏远教授、蔡小强教授、丁宏强教授、黄建华教授、黄铠教授、罗智泉教授、张大鹏教授、张寅教授共8人列入“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数据科学学院以师资见长,本次共10位教授荣登此榜单,不仅体现出各位教授在国际学术届的影响力及高水准的科研实力,也反映了SDS雄厚的教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10位教授上榜“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具体的排名分布情况如下:
8位教授上榜“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具体的排名分布情况如下:
顶级师资汇聚数据科学学院
全球Top2%顶尖科学家榜单由斯坦福大学 John P.A. Ioannidis 教授团队于 Elsevier 旗下 Mendeley Data 平台发布,评判标准主要源于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的质量,从文、理、工学科包括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考虑到不同子研究领域的差异,更新的一版榜单中还显示了每位科学家在其子学科内的综合引用指数排名。
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分别对应1960-2019,2019-2019两个时间区间的综合数据。两个排行榜单内均包括含自我引用和不含自我引用数据的排名信息,以及每位科学家在其子学科内的综合引用指数排名。子学科内的综合引用指数排名提供了一个面向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
上榜的10位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机器学习及应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和优化、运筹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体系结构、信号和图像处理、工业与系统工程、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安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前沿领域
上榜教授介绍
查宏远
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原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原宾州州立大学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兼机器学习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曾获NIPS杰出论文奖、Leslie Fox数值分析奖,SIGIR最佳学生论文奖指导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斯坦福大学)
学士(复旦大学)
研究领域
机器学习及应用

个人简介
查宏远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查宏远教授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并于199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科学计算专业博士学位。查教授于2006年至2020年任职于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1992年至2006年任职于宾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他也曾于1999年至2001年任职于 Inktomi 公司。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及应用。
查教授在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主流科技期刊和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300多篇论文,据谷歌学术统计,截止2021年04月,谷歌H-index 79,总引用率超25,100次。曾荣获多项重要学术奖项,如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IMA)授予的“莱斯利福克斯奖(Leslie Fox Prize)”二等奖(1991年),第34界ACM SIGIR国际信息检索会议(SIGIR 2011)最佳学生论文奖(指导教授)(2011年),第26届NeurIPS“最佳论文奖” (2013年)。
蔡小强
协理副校长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类)获得者、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
博士(清华大学)
硕士(清华大学)
学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研究领域
工业与系统工程,运筹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个人简介
蔡小强教授1988年获清华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及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1993年受聘任教西澳大利亚大学。1993年应聘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学系,2000年起任教授。他曾于1996-2003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的系主任,2009-2012年任研究生学部主任,2010-201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和声书院首任通识教育主任。2014-2017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2016起担任协理副校长,2018年起任校长讲座教授。
蔡小强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与系统工程、运筹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领域。他于国际学术刊物、专著、及会议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包括主流学术刊物(如Management Science、Operations Research、Naval Research Logistics、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IIE Transactions、IEEE Transactions等)论文100多篇。他曾担任多个学术会议主席、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序委员会委员和组织委员会委员,及多个学术刊物主编、副主编、编委,包括IIE Transactions on Scheduling and Logistics、Journal of Scheduling、Fuzzy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等。蔡小强教授是香港工程师学会Fellow,2018年当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
丁宏强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原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终身教授、原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家、全世界计算机领域Top 300高被引学者、IJDMB副主编,曾获NASA团体成就奖、ICDM/ICMLA/ECML/ISUG最佳论文奖、曾发表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封面文章
教育背景
博士(哥伦比亚大学)
硕士(哥伦比亚大学)
学士(安徽大学)
研究领域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信息检索,网络链接分析,高性能计算
个人简介
丁宏强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讲座教授。丁教授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任职。丁教授曾入选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项目并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理论物理和计算机科学双博士学位。
丁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信息检索、网络链接分析和高性能计算。他与多位合作伙伴致力于研究多类蛋白质折叠预测,这是目前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的标准基准。丁教授团队发现主成分分析(PCA)为K-means聚类算法提供了解决方案。他们还证明了非负矩阵分解等价于K-means均值(谱聚类)。丁教授和同事将主成分分析法推广到二维奇异值分解,用于一组二维矩阵的降维。他们为集成分布式内存架构上的多组件可执行程序研发出MPH技术(软件),并被许多用于预测长期气候的先进大型模型所采用。丁教授还开发了可证明最优的原位多维数组索引重组的空位跟踪算法。
丁教授曾任职于多所院校机构,包括加州理工学院超立方体研究中心,为材料科学和计算生物学开发并行算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气候数据同化、稀疏矩阵线性解算和并行图形划分的算法;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发高性能计算、用于气候模型的算法、应用基准测试,同时教授HPF和MPI等课程,并不断探索新领域,探索矩阵在聚类算法、指令、等级、嵌入方面的妙用,以及二分图对系统表达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序列、结构域、复合体、功能模块和路径的作用。
此外,丁教授在气候数据同化并行算法和使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超新星探测领域获得了四项最佳论文奖,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获一项团体成就奖,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获两项杰出成就奖。他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评审小组成员,以及爱尔兰、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会和香港研究资助局的研究计划评审。他还在Bioinformatics期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主要会议的项目委员会任职。他多次联合组织了以使用矩阵和张量进行数据挖掘为主题的年度研讨会。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报告中。
黄建华(即将在2021年9月加入)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原Texas A&M大学终身教授及Arseven/Mitchell 讲席教授,曾任Texas A&M大学统计系代理系主任及数据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全球前2%高引用统计学家、美国统计协会及国际数理统计学会资深会员(Fellow)、国际统计学会当选会员
教育背景
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硕士(北京大学)
学士(北京大学)
研究领域
统计学习,大数据分析及计算,非参数和半参数统计模型及推断,函数型数据和纵向数据分析,时空数据分析,贝叶斯统计,统计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商业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
个人简介
曾为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助理教授,德州A&M大学副教授、教授,并于2017年被命名为德州A&M大学理学院Arseven/Mitchell Astronomical Statistics讲席教授。曾任Texas A&M University统计系研究生项目主任、理学院代理副院长、统计系代理系主任、数据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黄教授已培养博士20余人。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入选全球前2%高引用统计学家榜单。以项目负责人或共同负责人身份主持过多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任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STAT (The ISI's Journal for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Statistics Research),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等国际期刊编委。
黄铠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的首席专家、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曾获建国70年70人科技创新成就奖
教育背景
博士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硕士 (美国夏威夷大学)
学士 (台湾大学)
研究领域
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处理,网络安全,云计算和物联网

个人简介
黄铠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讲座教授。他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黄教授先后任教于普度大学和南加州大学 45 年,获终身教授职位。他还曾任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校杰出讲座教授多年。目前,他也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智能云计算与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他领导的团队研究项目主要是开发智能医疗云平台与数字城市的多体智能应用。
黄教授是世界并行处理计算机结构的先驱学者之一。多年来,黄教授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方面出版了十本英文专著,其中六本曾被翻译为四国文字,在全球被广泛采用。他发表了280 篇论文。目前Google 学者引用率超过20500 次,h‐index 为62。他1983 年出版国际上第一本经典著作《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并行计算》并多次回国讲学,推动了高性能计算的研发热潮,促进了国内银河、曙光、天河超算系统的建立。
黄教授获得诸多奖项,其中包括2012 IEEE 世界云计算大会终身成就奖,2019 年获得建国70 周年70 人科技创新成就奖,2020 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他为中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了几千名专业人才,包括6位院士、10 位IEEE/CCF 会士、30 多位计算机高科技领军骨干。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向黄教授颁授首届2005 海外杰出学者贡献奖以表彰他对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巨大贡献。海外杰出学者贡献奖是CCF 为海外学者颁发的最高奖项。
罗智泉
副校长(学术)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腾讯 AI Lab 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
教育背景
博士(麻省理工学院)
学士(北京大学)
研究领域
大数据分析的最优化方法,信号处理中的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数据通信

个人简介
罗智泉教授于198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他经美国数学学会以及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选拔(又称陈省身项目),获赴美攻读博士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以及运筹学中心学习,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成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2000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以及加拿大国家科研讲席教授。2003年至2014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以及ADC讲席教授。自2014年5月,罗智泉教授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主管学术和科研。自2016年3月起,罗智泉教授担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自 2018年 6月起,罗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腾讯 AI LAB 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2020年9月,罗智泉教授与华为组建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
罗智泉教授曾荣获2010年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颁发的Farkas奖,以表彰他在最优化领域的杰出贡献。2018年,他获得 Paul Y. Tseng 连续优化纪念奖(Paul Y. Tseng Memorial Lectureship i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他在优化、信号处理及通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曾分别获得2004年、2009年、2011和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2011年国际通信大会以及2011年欧洲信号处理学会的最佳论文奖。罗教授同时是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和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会士。2014年他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他入选广东省领军人才。
罗智泉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理论、算法设计以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他是2003年国际数学规划会议大会以及2011年IEEE决策与控制大会特邀报告人、2006年IEEE SAM Workshop的杰出演讲者、2013年IEEE SPAWC会议以及2014年IEEE通信理论国际研讨会的大会特邀报告人。他曾任IEEE信号处理学会SPCOM技术委员会主席,曾担任IEEE信号处理期刊主编以及《运筹学数学》(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等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除了教学科研,罗教授还长期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张大鹏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图像和图形学报和Springer国际生物识别丛书创始人和主编,曾获中韩授予的发明金奖及特殊金奖、日内瓦发明展银奖以及“裘槎(Chroucher Foundation)优秀科研者”奖, 连续7年(2014-2020年)被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教育背景
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博士(滑铁卢大学)
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士(北京大学)
研究领域
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生物特征识别
个人简介
张大鹏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讲座教授。同时还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以及哈工大、北大、上海交大、国防科大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兼职教授。张大鹏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他于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HIT)计算机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作为中国首批博士后从师于清华大学著名导师常桐院士。1994年,又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 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自2005年以来, 他一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的讲座教授(智能计算),并创建主持了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生物识别研究中心(UGC/CRC)。
张教授是国际图像和图形学报(IJIG)以及Springer国际生物识别丛书(KISB)的创始人和主编。30多年来一直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是掌纹识别,中医四诊量化及人脸美学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 如中韩授予的发明金奖及特殊金奖、日内瓦发明展银奖,以及授予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科学技术奖项“裘槎(Chroucher Foundation)优秀科研者”奖等。已出版了20多部相关专著,40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和40多项美国/日本/香港/中国专利。自2014至2018年,已连续五年被Clarivate Analytics(前身为汤森路透)列为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5月,又在国际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学的Top 1000名科学家排序中,以H-Index 103进入前85以内。
2020年,张大鹏教授被授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RSC,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院士。张教授是IEEE计算机学会杰出演讲人, 以及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国际模式识别协会(IAPR)会士。
张寅
校长讲座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美国莱斯大学正教授,曾获INFORMS运筹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卓越研究奖、JORSC首届优秀论文奖
教育背景
博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学士(重庆大学)
研究领域
最优化算法的设计分析以及数值实现,最优化算法在各领域的应用, 在数据科学、图像与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
个人简介
张寅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莱斯大学计算与应用数学系终身正教授。张寅教授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张寅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最优化算法设计、分析、实现,以及各类实际应用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以两个例子来体现他的学术成就。第一,在最优化算法领域中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内点法的研究。该方法现已成为解决一般性凸优化问题最可靠和最精确的算法。张寅教授在内点法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工作,包括首创内点法超线性收敛速度理论和非可行点迭代收敛理论等重大理论突破。另一方面,他设计开发的线性规划软件LIPSOL被最权威的科学和工程计算平台MATLAB选为官方软件并购买版权,从而被世界各国成千上万的MATLAB用户长期广泛运用。第二,近十余年来,张寅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图像与信号处理算法和数据压缩感知算法方面均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在2017年已达到平均千次以上。
张寅教授将最优化应用于实践中最成功的事例来自于与美国航天局“航天器无推进剂最优旋转路径”项目的合作。航天器无推进旋转是用于执行航天器旋转控制而不需要使用燃料推进器的最佳姿态与轨迹。张寅教授的学生在他和合作者的指导下,成功解决了这个最优控制轨迹的计算,使无推进旋转在2006年和2007年两次在国际空间站上实现。这些无推进旋转的实现节省了将燃料运送至国际空间站的费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估计达数百万美元。
张寅教授在国际顶尖的同行评审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八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国外多次获得相关学会协会和杂志颁发的最佳论文奖,并且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或学术研究机构中应邀进行过上百次报告。自1990年代起,张寅教授的研究项目受到美国国国家自然基金和其他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共达数百万美元的资助。张寅教授已经指导了近三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在莱斯大学他是获得首个“优秀导师校长奖”的教授。
Costas Courcoubetis
(即将在2021年夏季加入)
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雅典经商大学教授、希腊克里特大学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硕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学士(雅典国家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
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经济与行为分析,共享经济和移动性,监管政策,智能电网和能源系统,资源共享和拍卖
个人简介
Costas A. Courcoubetis教授于2021年9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担任教授一职。他于1977年获得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电气与机械工程专业的文凭;后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Costas A. Courcoubetis教授是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工程系统与设计学院的教授,并担任共享经济倡导人,且为新ST-SUTD中心智能系统的共同负责人。1999年至2013年,Costas A. Courcoubetis教授在雅典经济与商业大学信息科学系担任教授。在此之前,他曾于1990至1999年在克里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教授,曾是美国贝尔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Costas A. Courcoubetis教授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经济学和性能分析、共享经济和移动性、监管政策、智能电网和能源系统、资源共享和拍卖。
除领导了大量以上领域的研究项目外,他还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过100多篇论文,这些科学期刊包括管理科学、运筹学、运筹学数学、应用概率论、ToN、IEEE通信事务、IEEE JSAC、SIAM计算等杂志,以及FOCS、STOC、LICS、INFOCOM、GLOBCOM、ITC、ACM SIGMETRICS等学术会议。根据Google学术搜索,他的作品被引用了15,000多次。他与Richard Weber 合著了“定价通信网络:经济学、技术和模型”(Wiley,2003年)一书。
李世鹏
教授(客座)
 向上滑动阅览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与科大讯飞副总裁兼研究院联席院长
教育背景
博士(里海大学)
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
图像/视频信号处理、分析、编码、传输和通信;多媒体内容分析和搜索;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个人简介
李世鹏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教授,同时也是IEEE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教授于1988和1991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赴美国攻读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后转入美国宾州Lehigh大学并于1996年获其电机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美国萨诺夫公司任研究员任职至1999年。之后他作为创始成员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曾担任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及多媒体计算组主任研究员。2018年加入科大讯飞,曾任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联席院长至2020。
李教授专注于以下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研发:图像/视频信号处理、分析、编码、传输和通信;多媒体内容分析和搜索;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和系统;多媒体驱动的计算;多媒体和用户交互;基于场景的用户意图和数据挖掘;多媒体技术在物联网和云-边-端计算中的扩展;无线和移动系统;设备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大数据和社交计算;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开放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平台;机器人及应用等。
李教授在技术和学术上都有非凡成就:在技术方面,他有十多项关键技术在微软等公司的主流产品中被广泛使用;贡献了20篇《微软公司战略(比尔•盖茨)思想周》技术白皮书;拥有202项被批准的美国专利。在学术方面,他发表了66篇国际期刊论文;230篇国际会议论文;1本技术专著和8个技术专著的重要章节;编辑了5本国际学术会刊;提交了37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8项核心技术被采纳;获得6项最佳论文奖和两项最佳论文入围;截至到2021年2月,根据Google Scholar,他的著作被引用了23,000多次(H指数:80);2020年被Guide2Research列为世界顶尖1000名计算机科学家之一,中国大陆排名第18。李教授在多媒体、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极具影响力,曾任IEEE核心学刊的总编辑和副总编辑;培养出4位MIT TR35创新奖获得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三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副院长兼协理副校长朱宝亭(校长讲座教授)和副院长(教学)黄宪达(校长讲座教授),荣登美国斯坦福大学近日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三位教授分别为免疫学领域、药理学/药学领域和生物信息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体现出在国际学术中的科学影响力。
叶德全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院长
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于2010年回国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相关药物靶标的发现。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1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00多篇,被引一万五千多次,h-index = 72 (Google Scholar)。学术兼职包括 FASEB Journal副主编,Pharmacological Reviews 副主编,Physi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  Molecular Pharmacology 及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编委。
朱宝亭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副院长
协理副校长
朱宝亭教授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美国德州大学(药理学博士),Rutgers大学(博士后)。1998年受聘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理教授,然后为副教授(2002年),教授(2004年),冠名杰出教授(2005)及系主任(2006)。2007年朱教授加盟堪萨斯大学医学院任肿瘤研究终身冠名杰出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分子药理学及疾病分子机理学,已在国际上发表130余篇高质量科学论文,并获得多个学术荣誉。
在这次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在药理学/药学领域,大中华地区总共有30名科学家上榜,朱宝亭教授位列于前10位科学家当中。
黄宪达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副院长(教学)
黄宪达教授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学),同时担任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的执行院长等职务。黄宪达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信息、基因组学、智能生医科技 (药物设计、基因检测、精准医疗) 及生物数据库等领域。已在国际上发表超过160篇论文,其中 SCI Impact Factor 超过10.0以上者达45篇,包括Scienc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Hepatology, PLoS Biology, J.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irculation, Biomaterial, Oncogene, Nature Immunology与Molecular Cell等高声誉期刊。(被引~16,300次,>10,000次 (近五年), h-index=59 in Google Scholar; ~10,800 次,h-index=51,13 highly-cited papers in Web of Science)。
在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的贡献,黄宪达教授连续两年 (2019年度,2020年度) 入选科研数据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中描述其原创的miRTarBase 及MicroRNA生物机制相关论文是该研究领域内引用最多的系列论文之一;黄宪达教授指导开发的miRTarBase更获得2020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荣誉,除显示科研成果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有重大影响,更显示学界对其学术贡献的高度认可。
部分文字来源:智能生信微信公众号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
文案
黄奕衔、李静、唐筠、黄熙渊 博士
排版
褚嘉易 2019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思廷书院

罗岱霖 2019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学勤书院
审核:学院办公室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

北大深研院多人入选!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该榜单由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发布。榜单以Scopus数据库为依据,基于引用次数、H因子、HM因子等综合指标,根据其“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从近700 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分为22个领域和176个细分子领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加力、林硕、吴云东、杨震、赵鹏军、Cheng, Jiayang、谭文长7人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北京大学共130人)。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赵鹏军、高加力、潘锋、吴健生、朱再春、Cheng, Jiayang、吴云东、李子刚、杨震、张健、闫朝一、龙霞等12人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北京大学共248人)。
★ ★ ★
4月22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2020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数据来源,采用软科(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遴选方法,首度采用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映射,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和84个一级学科;最终得到4023名各学科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者。
我院共有4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临床医学领域詹启敏院士,力学领域潘锋教授、谭文长教授,生物学领域李汉璋教授
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入选该榜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自2015年首发,至2021年已是第七次发布,并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附:
深研院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生涯影响力”榜单名单
深研院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年度影响力”榜单名单
(来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本期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深研院学科办&人事处&科研处)
哈工大(深圳)湍流控制研究所三位教授
入选Web of Science 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年度影响力”榜单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哈工大(深圳)湍流控制研究所周裕、Mahbub MD Alam、BERND RAINER NOACK等三位流体力学教授入选Web of Science 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湍流控制研究所(CTC)成立于2011年,前身为湍流-噪声-振动耦合与控制研究所(ITNVIC),包括风洞实验室、水洞实验室、深圳海洋高端装备数字工程实验室,以及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旨在通过实验、数值、理论等研究,进一步解决与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
周裕,哈工大(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加入哈工大(深圳),创办了湍流控制研究所(CTC)并担任所长,研究领域包括湍流、流固耦合及其人工智能控制。发表400余篇学术论文,包括200余篇国际主流期刊文章。ISI引用次数逾4000次。逾30次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大会特邀主旨报告。2014年入选大洋洲流体力学学会会士, 2015年出任AIAA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ournal 副主编。2017年出任首届国际流固声耦合与控制学会主席。
Alam Md Mahbub,哈工大(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受聘为哈工大教授,研究领域为流致振动、流固耦合和流动控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地方级科研项目,共计发表3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143篇SCI期刊论文,其中7篇入选“Top 25 hottest articles”名单,并有1篇文章获评汤森路透前1%高引文章。2011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015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
Bernd R. Noack,哈工大(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柏林工业大学荣誉教授,研究领域为湍流控制与绿色节能交通。曾率先在湍流流动控制和降阶模型方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实验研究中取得卓越成效。发表论文著作250余篇,包括2篇领域内顶级期刊综述,2本Springer教材,2项美国发明专利等。曾获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首个法国国家研究总署高级流体力学卓越讲座教授等多个知名荣誉。
据悉,该榜单由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发布,以Scopus数据库为依据,基于引用次数、H因子、HM因子等综合指标,根据其“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从近700 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著名科学家,分为22个领域和176个细分子领域,旨在多维展示科研状态,提供一个面向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和最新年度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以更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哈工大(深圳)宣(吴锐婵/文 】

深技大三位教授入选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斯坦福大学前不久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的最新排名,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胡俊青、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教授孔令兵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胡俊青院长、孔令兵教授同时入选了“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由斯坦福大学John P.A.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发布。榜单以Scopus数据库为依据,基于引用次数、H指数、HM指数等6种指标,根据其“年度影响力”和“终身影响力”从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意味着三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01
阮双琛教授个人简介
Prof. Shuangchen Ruan
深圳技术大学校长、教授,长期从事近红外及中红外波段光纤激光器、光纤非线性特性和超快光学器件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合作编有《汉英光学与光通信词汇》一书,于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合作著有《光纤传感技术新进展》一书,于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合作翻译《定制光(生产用高功率激光器)》一书,于2020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合作编著MXenes and MXenes-based Composites一书,于2020年由Springer出版。先后承担“973”、“863”、总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4次,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创新奖及自然科学奖各1次;获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王大珩光学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领军人才;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02
胡俊青教授个人简介
Prof. Junqing Hu
深圳技术大学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特聘教授。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助理、日本国家物质科学研究所(NIMS)JSPS博士后和NIMS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ICYS)Independent Research Fellow、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访问教授及东华大学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纳米光热/光电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近红外激光响应的纳米光热材料合成与生物应用,半导体纳米材料单体性能与器件构筑。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200余篇,论文共获他引17000余次;2014-2019连续六年入选Elsevier公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8年入选美国Clarivate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授权专利60余件,其中日本专利16件;主持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25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深圳市“鹏城学者计划”、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03
孔令兵教授个人简介
Prof. Lingbing Kong
深圳技术大学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特聘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199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学院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等。发表科研论文280余篇,英文著作6本,参与编写英文著作16本(章节)。主持及参与新加坡教育部和国立基金项目多项。研究方向包括功能陶瓷、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
延伸阅读
中国大陆高校完整排名表
新冠肺炎相关研究促使高校排名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一年持续蔓延,本年度排名反映了高校在了解和应对新冠肺炎危机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很多高校在新冠肺炎重点研究方面的引文分数大幅提升
中国大陆 11 所高校的引文分数出现了提升华中科技大学(第 181 位)、南方医科大学(第 401-500 位)、首都医科大学(第 501-600 位)和温州医科大学(第 601-800 位)的排名均至少上升了两个区间。
新冠肺炎相关引文分数上升的中国大陆高校
上榜高校和首次亮相高校数量
在 2022 年的排名中,中国大陆成为上榜高校数量第四多的国家和地区(97 所),仅次于美国(183 所)、日本(118 所)和英国(101 所)。斐济、阿塞拜疆、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和巴勒斯坦都是首次有高校上榜。除厄瓜多尔(6 所)外,这些首次参与的国家和地区均有一所高校上榜。
中国大陆上榜高校总数继续增加,其中有 8 所高校是首次上榜广州大学(第 601-800 位)是今年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新上榜高校。在 2022 年的排名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 175 所高校首次上榜,而法国新成立的巴黎理工学院(第 95 位)在首次上榜的大学中排名最高。
世界其他地区
在中国大陆之外,十强位置连续第二年被同几所大学占据,但排名有所变动。美国(8 所)和英国(2 所)占据了前 10 位。
世界排名前十名的高校
      根据本年度的排名方法,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高校都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名次,日本东京大学(第 35 位)、香港大学(第 30 位)、韩国首尔大学(第 54 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第 21 位)和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第 158 位)排名均有所上升。
亚洲排名前十名的高校
菲尔·巴蒂(Phil Baty)
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识官
      “世界名校凭借历史声望、全球地位和可靠收入在排行榜中长期占据靠前的名次。但我们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在发生明显的转变,也许中国大陆的转变最为迅速。”
      “去年,中国大陆高校首次进入前 20 名。今年,这一梯队的高校数量翻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双双上榜,并列中国大陆高校史上最高排名。尽管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但中国大陆高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继续提升。让我们一起见证后疫情时代世界的变化,见证中国大陆能否挑战美国和英国在全球 10 强中的长期领先地位,这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世界前200名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