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纪霖
来源:致极未来企业家(ID:zjwlqyj2019
在中国,“Z世代”(出生于1995年-2009年)数量为2.6亿多。世代间的差异带来了彼此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我们习惯把这群年轻人叫做“后浪”。
带着对后浪们的真诚关照,在第一期博雅讲坛中,许纪霖教授作了《不尽后浪滚滚来:当代中国的代际差异和新人类文化》的分享,告诉我们,是什么形塑了“后浪”们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帆与锚。
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我很荣幸成为博雅讲坛的第一期嘉宾。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Z世代,就是95后和00后这群年轻人。事实上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对00后的一些理解。
为什么我对00后特别有兴趣呢?因为我是在大学里教书,我现在教的学生都是00后。一个老师,如果课要教得好,一定要了解学生,所以我现在对这群孩子很想了解。虽然年龄上有一道鸿沟,这道鸿沟很难跨越,但是依然需要去努力沟通。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正在签售新书《脉动中国》

01
信息时代,
00后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诱惑
▲B站在2020年五四推出的视频《后浪》
从社会思想的层面上来分析,2010年以后,人们注意到所谓社会流动、社会财富分化的问题,是一个“上”“下”的问题。但从去年开始,“前”和“后”进入了视野,为观察中国社会、中国思想——不仅是精英的思想,还包括社会大众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角度。
这恐怕和近几十年来的互联网发展有关。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化代际更替变得更迅速。文化代际的更替不是自然生理形成的,它受制于社会技术条件的变化。我常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就成为一代人了。我在去年主持一场讨论,其中邀请了“90后”的嘉宾,他们就已经觉得自己是“前浪”了,对“95后”的文化有很多隔代之感。这说明迭代在加速。革命中所诞生的新的一代,我们称之为“后浪”或“新人类”,他们显然和前浪是完全不一样的。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年轻人的困境不是知道的太早了,而是知道的太多了。这是00后和父母辈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02
KPI神话破灭,内卷时代来临?
事实上去年B站《后浪》视频在年轻人中间反响很热,因为“后浪”充满着一种时代主人的自信,试图批驳、颠覆所谓“前浪”对他们的各种偏见。但是那种充满着自信、奋斗精神的“后浪”,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只是部分已经成功了的“80后”。这批“80后”在事业上已成为职场精英,也买了房,整个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后浪》视频在“90后”那里收获一片嘲笑,因为“90后”处境完全不一样,正处于“内卷”的煎熬之中。事实上00后也是如此。
这就涉及到“后浪”如何理解自我,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话说:我思故我在。相对而言,今天的年轻一代好像有一种,我称之为“我愿故我在”的心态:我有愿望,我要。
▲法国哲学家René Descartes(1596-1650)
用哲学的话语说,这不是理性的自我,而是意志的自我,“要”是一个意志。特别是很多95后、00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万千宠爱于一身,“我要”,家里都会想办法满足。
但是这个“要”背后,应该有一种价值观的支持。这个价值是,我知道我是谁,我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三观。这个价值观过去是存在的,儒家文化,或者革命价值。但是今天00后内心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虚无主义。很多00后都觉得苦闷、焦虑,好虚无,就是因为背后的三观被抽空,只剩下“我要”的意志以后的结果。
后浪中的一部分是价值虚无主义者。他们在价值观上没有明确的认同,也不需要靠这个来支撑他的生命和生活。老的一代是需要“诗与远方”的,但新的一代人对于“诗与远方”有一句很典范性的回答:“这有什么用?”“有用”和“没用”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诗与远方”是价值理性。“前浪”即便有工具理性,但也总是要有一点价值理性,没有意义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德国社会学家Max Weber(1864-1920),第一次进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
但年轻一代几乎彻底抛离了这个理想,“有什么用”背后遵循的逻辑是一种称为“小目标”的升华——为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完成了再设定下一个“小目标”,这是典型的工具理性,不问这件事情有没有价值,只是说在设定目标以后去思考怎样以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去实现它。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唯一的价值尺度就是“成功”。
钱理群教授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今天很多高校培养的顶尖精英,内心价值上是被掏空的,他们只是采用工具理性的方式:不问现实合不合理,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要做的只是在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面前,去设定我的利益在哪里,然后用(工具)理性的方式去得到它,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正是“经济理性人”的思路。
要知道,今天无论在任何学校,在任何公司都是一个普遍的KPI制度。KPI是一套严格的考核,奖励、惩罚。KPI是一个神话。什么神话?这个神话叫优绩制,神话告诉年轻人说,只要智商够高,够努力,你一定会成功。这个神话现在开始破灭了,因为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内卷”。智商再高、再努力还是白用功,你“卷”不过别人,你只能躺平。
所以,对后浪来说,成功学说宣扬的“智商+奋斗就是成功”,今天似乎在破灭。
不过,人性是复杂的,“后浪”也同样如此。人性除了动物性的世俗一面之外,毕竟还有追求超越的神性一面,也同样会追求“诗与远方”,只是年轻一代所追求的“诗与远方”内涵与“前浪”们不同而已。今年这季的《奇葩说》节目,代表“经济人”理性的薛兆丰碰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那就是刘擎。刘擎提供的是另一种理性,内含人文性的价值,两个人的交锋和对话非常精彩。无论是薛兆丰还是刘擎,都代表了“后浪”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可能他们向往的是“诗与远方”,但在现实生活中更习惯以“经济人”方式思考与行动。这构成了“后浪”文化的内在复杂与张力。
03
读书是对抗碎片化的最佳途径
差不多从20年前,我一直在研究的就是如何构建公共性。汉娜·阿伦特认为,公共性就像一群人中间的那张桌子,当有了这张桌子以后,所有围绕桌子的人可以平等地围绕这张桌子展开公共讨论——既不借助于权力,也不借助于金钱和媒介,而是通过交往理性展开公共讨论,最后产生公共舆论。所谓的真理就是通过公共讨论而获得的,不是通过权力和金钱的操控而获得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理想状态。
▲德国政治哲学家家Hannah Arendt(1906-1975)
这二三十年最大的变化是公共平台的变化,这张“桌子”变化了。“桌子”的技术形式发生了变化,网络出现了。对于网络文化我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BBS(网络论坛),接下来是微博,然后到微信公众号,如今最流行的形式是短视频。至少发生了四个阶段的变化,我们还不知道会不会有第五阶段。
公共平台这张“桌子”的这种变化显然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文字到图像。现代人强调“有图有真相”,到了今天甚至照片都不算,要视频才算,这是一个变化。第二,内容越来越短。
在短视频横空出世的年代,人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直观,完全被没有上下文的一小段视频图像所摆布。你要知道视频图像和文字不一样,文字是间接的,要通过你的大脑加工、想象以后才会形成资讯;而图像是直观的,可以不用思考就直接跃进大脑、直击你的心灵,这是图像的魔力。所以在短视频时代,主体的作用被消解了
另外,资讯和知识是有区别的,资讯都是破碎的,而知识是整体的,是系统化、呈结构状态的,是以学派、理论、学科等形态呈现的。但是在各种短视频当中,知识被碎片化了,它被分解为一段段互不相干的资讯。久而久之,受众就不再习惯阅读长段的知识,只能吸收支离破碎的资讯,最终人自身也只能以碎片化的方式生存了。
假如“后浪”有足够强的知识主体,那么这些破碎的资讯可以被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里面,同样可以去消化和理解它。但是今天不少“后浪”青年都是价值虚无主义者,一旦缺乏理性的主体性,那就很容易被资讯操控。对于拥有自己知识架构的人就不一样,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一套“语法”结构,这在20岁左右的大学时代就基本定型了,以后吸纳的只是一些“词汇”。
“90后”当中有很多是学技术出身的,他们在专业领域里非常强,但是恰恰在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一块几乎一片空白,或者形成了为政治课所定型的一套思维的“语法”结构。还有另一种情形是,虽然读了不少书,但自我无法将那些彼此矛盾冲突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不了稳定的知识结构。不仅是价值虚无主义,知识结构的不稳定也构成了内心的空白。
今天不少人感到焦虑、困惑,到处问别人该怎么办,被太多的信息所摆布,也和这个困境有关。我通常建议他们要系统地读点书,不是说要去寻找一个确定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自己开放性的知识系统。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核心的知识结构,并且在其外围有一些丰富的、多元的背景知识结构,这样你就不会被各种各样知识的浪潮或信息所摆布,既拥有确定的自我,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变性。
从高中一直到大学,差不多就是四五年的时间。因为现在的同学们都早熟了,高中时代实践上已经开始形成一套思维观、价值观的时代了,所以选择一个好的高中,某种意义上比选择好的大学更重要。
所以,不要沉湎于今天爆炸性的资讯,还是要读书,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系统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将塑造你的内在的心理,塑造人的思维,决定人的一生。
读书是很重要的,信息不能代替知识,整体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系统地读书获得的。为什么建议沉湎于各种信息的“后浪”去读点书,意义就在这里:第一,形成自己明确的价值观;第二,拥有稳定而又开放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能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里获得一个相对确定的自我,获得安身立命所在。
我在观察的时候,尽量用不加评判的态度进行些观察。为什么?越是看清楚,就越是可以选择:要还是不要,加入还是不加入。如果没有理性认识就会迷茫,就会盲目,不管你选择还是不选择。
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亚当夏娃本来是上帝创造的,结果到人间后受到蛇的诱惑,这个“蛇”就是欲望的象征。“蛇”无所不在,在你的周边,时时刻刻诱惑你,你是自由的,但是你又是受诱惑的,你只能跟着潮流走。
*部分内容参考《上海文化》对许纪霖教授名为《面对“后浪”文化,如何“降维启蒙”》的专访

▲点击回顾许纪霖教授演讲:如何理解当今00后

【演讲嘉宾】
分享嘉宾: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
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往期回顾
北大院长:用分数衡量所有学生是对科学的亵渎
美国教授的家教原则:有爱,有趣,又有规矩
曾经患上抑郁症的高中生:家长们的不理解,会把很多孩子推向人生的深渊
马友友母亲卢雅文专访丨顶级音乐家背后的推手
华人教授:斯坦福师生吃饭时,谈论的都是什么话题?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鲁稚的阳台】精选好书好物,每日上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阳台优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