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喜欢读书,在北大因病休学的那一年,他读了将近600本书,并将自己的英文词汇量扩充到2万。
这两件事,第一件奠定了他人生的厚度,第二件成为新东方的起点。
后来,他总将「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嘴边,甚至在新东方遇到危机后,他开直播讲述自己个人故事时,又推荐了7本书。
在新东方的教师队伍中,俞敏洪也曾招到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罗永浩。
罗永浩高中辍学后,在家自由地读了几年「闲书」。来到北京闯荡,他在新东方的培训学校里背下2万多个单词,并成为新东方GRE词汇课教师。
前者让他讲出一个个精彩幽默的课堂段子,后者成就了他「十大网红」的地位。
20多年后,两个读书人的骄傲被现实击碎。
罗永浩创业失败,背上6亿的债务,不得不厚着脸皮带货;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遭遇危机,个人身价蒸发185亿的他,不得不关掉1000多个教学点,裁员6万人,并在直播间卖起农产品……
这是两个理想主义者,为了钱抛弃理想,又为了理想抛弃钱的故事。
20年前,一封将近万字的求职信,摆在俞敏洪面前。
来信的人,叫罗永浩。在信中他评价自己“生性狂狷、像个怪物”,教过传销课,英语水平高。他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完整书写下来,劝俞敏洪“不拘一格降人才”。
俞敏洪被这封求职信震惊,即便当时29岁的罗永浩仅有初中学历,他仍然给了对方一个试讲机会。这是新东方教师入职的重要考核。
2001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新东方已经成为教育行业民营企业的龙头,奔忙在各地演讲的俞敏洪,也被封为“创业教父”,是一代人的偶像。
当年,有才华的年轻人选择进新东方,远胜于今天进所谓的“互联网大厂”。吸引他们的关键,是钱。
而俞敏洪创业的关键,也是钱。
1962年,俞敏洪出生在江苏一个贫穷的农村,父亲是个木匠,母亲生性要强,担任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从5岁起,母亲对俞敏洪全部的期待,是成为一位教书先生。
原因是,教书先生能“体面”地活着。
贫穷的生活、时代的底色,都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俞敏洪的母亲想不到,儿子将来的命运跟教书有关,却又不止于教书。
就连俞敏洪自己,也想不到。
年少的俞敏洪参加了两次高考,都未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常熟师专。弯着腰插秧,汗水滴进水田里,俞敏洪觉得要再考一次。
母亲心软,她听说江阴一中办了个高考复读班,她跑到城里,三天后给俞敏洪弄了个名额。
俞敏洪不知道母亲用了什么关系,只记得她回来时天空电闪雷鸣下着暴雨。出现在门口的母亲,是一个浑身滴着水的“泥人”。
一年后,18岁的俞敏洪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大。母亲一高兴,把家里的猪、羊、鸡鸭全部宰杀,办了三天的宴席。
俞敏洪在北大
背着两麻袋行李进入北大,生活没有如这个村里人想象得美好。
开学的自我介绍,因为口音,他被班长王强调侃说的是“日语”。游泳课,他的狗刨被全班人嘲笑。回到宿舍,夜谈会上大家讨论《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三帝国衰亡史》,他满脸疑惑地说:
“这个考试考吗?”
现实把一个农村孩子的骄傲击碎,无可奈何的俞敏洪一头扎进图书馆。每天凌晨四点,他到图书馆排队,借来一堆书,一坐坐一天,深夜再回去。
当王强在学校里和外国人谈恋爱,徐小平怀着音乐梦想写出歌曲《星期天》伤春悲秋的时候,俞敏洪只能在图书馆里苦读,并承包了宿舍打开水的任务。
多年以后,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俞敏洪回忆青葱岁月,追女神、谈恋爱都成为段子,唯一严肃的话题,是读书。
他说,在北大,自己读了将近2000本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
徐小平 俞敏洪 王强
1985年,一直在北大成绩倒数的他,成为了北大的英语老师。原因一是因为系里教师扩招,二是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出国。
在上个世纪,出国热席卷知识分子圈层。在北大当了三年的老师,俞敏洪眼看着他的同学、同事甚至学生,都在美利坚边刷盘子边做美国梦。
班长王强给他写信,一个细节击中了俞敏洪。在美国刷盘子,一天能赚50美元。
而他拿着死工资,焦虑得不行。“每个月120块钱,就12张钱瞬间点完,老婆还得抽走11张。”
他拿出当年考北大的勇气和决心,备战出国考试。1988年年底,他的托福成绩考到673分,GRE考到超800分。在当时中国学生平均400-500分的年代,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虽然过了考试,但俞敏洪还是出不了国。当时出国读书的路径,要么靠申请国外学校奖学金,要么自己出钱。住在北大宿舍里的俞敏洪一样都不占,他意识到一个严肃的问题:自己不得不靠自己挣钱去美国读书。
搞钱,成了当时北大教师俞敏洪最重要的事。他利用北大的招牌和过硬的英语实力,开始在校外辅导机构担任教师。
出国学生多,他的课就多。一个月下来,他能拿到一两千元的工资。是北大工资的近10倍。
后来,他盘算着一个月一千多块钱,攒够去美国的钱太慢了,索性自己开了个培训班。
白天,他是北大的俞老师,晚上,他就是附近出租屋里的俞校长。为了扩大规模,他在北四环的电线杆上贴广告。
零下十几度的北京冬天,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浆糊桶和广告纸,四处寻找电线杆。偶尔被学校里的学生发现,他不好意思,就说自己在做公益,清理小广告。
广告贴得到处都是,没有办学资质的他自然没少被抓,也在学校背上了处分。在自传里,俞敏洪这样写:
我的行政记过处分被贴在了北大当时著名的三角地,贴了整整一个月,也用高音喇叭播了大概一个星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名。
背上处分,分房子、提干、涨工资自然就没了俞敏洪什么事,思来想去,1990年,他辞了职。“离开北大出去教书,挣的钱会比现在多很多。”
1991年,俞敏洪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攒够30万块钱出国留学。
干上培训机构后,贫穷又一次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这个目标确实定小了。靠着北大的招牌和生动的课堂效果,外加出国热潮的涌现,新东方的学生规模迅速扩大。
到了1994年,俞敏洪带领的新东方,营收突破千万。彼时,他一直申请的美国学校,终于给他发来了全额奖学金,但俞敏洪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当你有两万个学生的时候,往家里一拎就是十万块钱啊,点钱的感觉把所有理想都消灭掉了。到什么国外读书啊,当什么大学教授,就点钱嘛。”
俞敏洪演讲说点钱
多年以后,俞敏洪被徐小平比作《出埃及记》里的摩西,农村出生的他带着一帮年轻人从一穷二白走向财务自由。
新东方迅速扩大给了很多人财富,原因在于俞敏洪分钱。在他的经营观念里,优秀老师是新东方的基础,为了扩张,他希望用最多的钱,招到最优秀的老师。让一帮人因为点钱丧失掉一切理想。
这也是罗永浩在2001年选择新东方的原因——一个高中辍学、讨厌英语、讨厌老师的人,向金钱低了头。
比俞敏洪小10岁的罗永浩,出生在民风剽悍的东北。他的父亲是当地公务员,年轻时他常因这种便利,在图书馆里借书。
书读多了,他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智识。他常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被气急败坏的老师叫来儿子殴打。
同龄人规规矩矩写作文,他却写出:“说来也怪,尽管校园里没有风,五星红旗依旧飘扬在校园上空。”气得老师暴跳如雷。
在他的自述里,读到高中,他实在难以忍受学校的制度,便自己做主退了学。
不满18岁的他没处打工,就躲在家里读书。三年时间里他读了数不清楚多少书,甚至包括琼瑶的小说。直到如今,即便学历不高,罗永浩却一直强调,学习不一定要在学校里进行。
彼时罗永浩的理想是成为诗人。诗人不需要学历,但现实社会需要。
没有学历,罗永浩遭到了不少现实的毒打。在东北,他卖过烧烤,开过二手书店,去韩国做过车间工人、卖过壮阳药,甚至走私过汽车。
兜兜转转27岁,一事无成的他来到了天津。年龄渐长生活压力变大,他开始一门心思琢磨起怎么搞钱。因为口才好,他甚至在传销组织教过课。
多年以后,那些年轻时的往事,在他的演讲中都变成一个个段子。幽默中掺杂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吸引了数百万年轻人的喜欢。
他甚至给演讲起了个名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在全国高校演讲,收获一场又一场的掌声。
凄苦生活的尽头,是一位朋友告诉罗永浩,在新东方做英语老师很赚钱。“你很有幽默感,又善于演讲,应该去新东方做英语老师。据说年薪百万。”
英语、老师,这两个他此前最讨厌的词组合到一起,他把朋友骂了一顿。但等到晚上夜深人静,他又严肃地思考起这件事的可行性。
毕竟在传销组织讲课,和在新东方讲课,都是讲课。何况一周只上两天的课,有钱悠闲,大把时光可挥霍。
和前几年为了学习编程涌进各种培训机构的学生一样,为了成为新东方英语老师,罗永浩进入了新东方在北京开设的培训班。
他说:“做一个自由而又敬业的人是我的梦想,新东方是实现它的好地方。”
他花58天甩掉身上48斤赘肉,又用接近一年半的时间,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玩命背单词,学语法。
他形容那是一段昏天黑地的时光。在一个发臭的席梦思床垫上,度过无数个不眠的夜晚。
一个人在北京,靠着100多本成功学书籍打鸡血,他生生把自己从英语小白,提高到了GRE英语词汇讲师的水平。
两万多个单词烂熟于心后,他便直接给当时的校长俞敏洪写了一封求职信,得到一个试讲的机会。
那次试讲下面坐着包括俞敏洪在内的一众新东方教师,因为紧张,罗永浩的表现并不好,老师们给的评语是:此人没有幽默感。
俞敏洪的评价更加犀利:凭我多年的经验,我觉得你永远也讲不好课,我劝你改行做别的事情。
罗永浩十分沮丧:快30岁了,第一次被人说没有幽默感。厚着脸皮,他又向俞洪敏求来两次试讲机会。终于在最后一次试讲时,拿到4.8分的高分。
他拿着评分跑去俞敏洪的办公室报喜,俞敏洪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很佩服你的精神。”
这本是一句鼓励的话,却让罗永浩很不舒服。他理解到俞敏洪的另一层意思:其实你不咋地。
在新东方,与教师的工资强关联的,是学生的评价。一个老师在学生中的口碑,是新东方考核老师的关键。为了拿到高评分,教师们花样百出。
有人喜欢在最后一堂课上讲述自己凄苦的爱情故事;有人会在最后一节课绞尽脑汁讨好学生;甚至有人会抱起吉他,演唱一首歌换取高分。
学生的评价体系大多来自喜爱,也因此,在这套系统的打磨下,新东方很快塑造出受网友喜欢的网红老师。
罗永浩无疑是其中最出彩的一个。他的必备法宝是讲段子。他在课堂上调侃社会现象,痛斥包括新东方在内的诸多体制问题,并以幽默的方式反讽,他宣扬一些自由、情怀理念。
这些对于互联网刚刚普及阶段的初代网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有学生将罗永浩上课时讲得段子录下来,发到了网上,罗永浩意外的火了。一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成为网络流行语。
在2004年百度评选的十大网红里,罗永浩与凤姐齐名,也收获了绰号“龙哥”。
随着对新东方了解的深入,罗永浩的诸多理念却和俞敏洪产生了冲突。
曾经,罗永浩认为新东方是一个有着各种身怀怪才的同事,有着宽松自由工作环境的公司。但事实是,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一定是面临过诸多复杂的关系,不讲人情的淘汰原则,金钱和各种机会的诱惑。
俞敏洪和新东方都是如此。只是罗永浩不理解,俞敏洪是经历怎样的厮杀才走出竞争。
1995年,赚够了钱的俞敏洪,准备去一趟美国。他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学,而是找一帮老同学入伙。
想要将新东方打造成一个教育帝国,一定需要更多人才参与管理。曾经的大学同学,成为他的首选目标。
在加拿大,他见到了已经结婚的徐小平。为了请俞敏洪吃饭,徐小平足足在商场转了三圈,只为找一个免费的停车位。
酒足饭饱,俞敏洪突然出击,问徐小平:“你的理想是什么?”
徐小平说:“我的理想是回国搞音乐,创立一家音乐唱片公司,这就是我想要的事业。”
俞敏洪反问:“你觉得这家音乐公司需要多少钱?”
徐小平给了 一个准确的答案——30万人民币。俞敏洪直接拍板:“那今天就定了,我给你30万人民币,但是我觉得搞音乐不赚钱,我们一起做新东方,能赚更多钱。”
在加拿大刷够盘子的徐小平,一口答应。
二人又前往美国,找到了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王强。王强当时在贝尔实验室的工资并不低,但听闻俞敏洪的新东方一年营收超过千万还是吓了一跳。
“上学时没出息的俞敏洪,居然赚钱了!”
更神奇的是,无论王强带俞敏洪去吃饭还是在高校里闲逛,总有中国留学生认出俞敏洪,并向他问好。
王强动了心思,“老俞,你这么有名,看来我得考虑回国了。”
俞敏洪 徐小平 王强 在北大
1996年10月,俞敏洪开了辆豪华汽车,带着徐小平和鲜花,在机场接到了回国的王强。新东方三驾马车就此成型。
1996年到2002年,新东方经历了历史上最快发展的6年。王强、徐小平、俞敏洪各司其职,王强负责教学、徐小平负责出国留学、移民咨询业务,俞敏洪把关所有。
一帮秉承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那时他们在中关村租了个房子,每到晚上俞敏洪就让司机准备好酒菜,大家一起把酒言欢,无话不谈。
俞敏洪常说,新东方是一群有梦想的人靠着情怀做起来的。这话不假,但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要打一个问号。
快乐的时光短暂,裂痕很快出现。俞敏洪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分钱。
当初招募回徐小平和王强,俞敏洪想的是合伙人制度。大家都是兄弟,一起创业一起赚钱。
但自古以来,共苦的多,同甘的少。到了2002年,新东方已经成为一家年收入过亿的教育集团,分校开遍了全国各地。
俞敏洪将2001年到2003年称为新东方的改革期。这三年里,因为利益分配,打架、各种情感纠缠,甚至号啕大哭都出现过。
多年后他反思,“这些只会在朋友间才会发生,在上下级之间,正常的企业关系中通常不会发生。”
2013年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
更难摆脱的还有自己的家人。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将不少亲戚全部招进了新东方。大学同学和俞敏洪家人形成了对立关系。两边都憋着气。
甚至有一次,三人正在吃饭,李八妹的骂声便在外传来。王强和徐小平让俞敏洪硬气一回。抹不开面子,俞敏洪鼓起勇气走向门口,门一开,俞敏洪应声跪在地上。
后来王强回忆说:“那一刻,人性崩溃了,尊严崩溃了。”
最后俞敏洪倒向了大学同学。母亲有大半年的时间不给俞敏洪做饭,“觉得我不是她儿子”。
混乱的制度持续了三年。这三年时间里,俞敏洪甚至被赶下了公司CEO的位置。最终的局面是两败俱伤。
王强、徐小平含泪离开新东方,家族成员也被俞敏洪清出了公司。分手饭的当晚,他们在酒店哭到凌晨5点。
王强徐小平哭着诉说过往的感情,要走。俞敏洪也哭着说,你们走我也走。但他走不了……
走出酒店时,喧闹结束,一个时代终结。曾经的兄弟、感情、事业都没有了,但一个有着更明确管理规则的新的新东方,诞生了。
相比于俞敏洪的复杂和坎坷,罗永浩似乎单纯了很多。
他不擅长所谓的“江湖规矩”,骨子里如当年在求职信里所说:“生性狂狷。”开年会,俞敏洪号召老师们“做人如山,做事如水”。
轮到优秀教师罗永浩上台,他却说:“俞老师说的这句话,我不太赞同。我罗永浩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爱,都他妈如山。”
那些年,常见他在课堂上,指责新东方的纯商业性,埋没了人才。甚至在一次采访中,罗永浩直言:
新东方制造了一个一群理想主义者创业的美好形象,但实际是个100%的纯商业机构。
理想主义败给商业,罗永浩在很多年后才会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2005年,33岁的罗永浩离开新东方,创业成立牛博网。
这个当时与博客相提并论的平台,充分体现了罗永浩的理想主义。牛博网采用邀请注册制,他定下三条规矩,同时惹怒了三个人:
第一,要会自己写字,不能像李宇春。
第二,要言之有物,不能像徐静蕾。
第三,不能剽窃,万一不小心剽窃了要道歉,不能像郭敬明。
早期的牛博网,罗永浩凭借人脉积累,邀请一众文化名人,包括韩寒、梁文道、慕容雪村、连岳、柴静等纷纷入驻。甚至在2008年,他还带着牛博网的员工和物资,冲入汶川地震第一线。
罗永浩在汶川
遗憾的是,没有几年,牛博网因种种原因被关停。
随后,罗永浩成为了网络斗士,他在西门子总部大楼门前砸西门子冰箱,与方舟子陷入打假骂战,甚至因为自己创办培训学校,公开指责俞敏洪本人。
只是成为老板,罗永浩才知道创业的不易。
第一步找投资时,在他的逻辑里,投资人只关注利率,并不关注教学成绩。他一次又一次被拒之门外,骂骂咧咧离开。直到一个朋友在非洲发财,给他投了300万。
原因只是:小时候,我们互相交换看黄片,只有你从来不骗我。
成为了老板,罗永浩的营销引起很大反响,却一直没有多少学生。他坚持不能帮学生“7天搞定英文”。因为承租学校厕所没有门,他选择临时更换场地。
在公司内部,即便严重亏损,他仍旧在年底选择发双薪,要求所有员工使用正版办公软件,加班费严格支付。
但理想终究被现实打败,整整3年,在暴利的教育行业,他的培训学校却一直半死不活。
2011年,罗永浩进入了手机领域。
拿着前期陌陌老板唐岩的900万投资,他打造了一个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系统,随后2年内,挖来了履历光鲜亮丽的钱晨博士。
2014年,国家会议中心,在一场盛大的发布会上,罗永浩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台手机——Smartisan T1。
出色的外观设计的确给了很多人震撼,发布会后48小时内,订货数突破了5万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但延迟数月发货,供应链资源匮乏又让他焦头烂额。退单率达到了惊人的90%。罗永浩不得不召开最后一次《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演讲,来镇压舆论。
最终,T1手机还是以失败告终。
从2014到2018年,罗永浩自称度过了最复杂,最艰难的4年,也是最一地鸡毛的4年。T1之后,几部手机全部销量欠佳,甚至罗永浩洒泪发布会现场。
他总在微博里声称自己制造的手机,是东半球最好的手机。渲染自己在手机行业如何坚持理想主义,给用户最优质的体验。但并不能得到用户的买账。
一直延续到2018年,他经过一年的积累,决定拼死一搏。他声称那场产品将会“吓尿”观众,并在海报上提醒参加发布会的观众带好纸尿裤。
而那一次,他将发布会的地点,选在了鸟巢。
鸟巢 锤子科技发布会现场
2018年5月15日,3.7万人冒雨来到鸟巢,参与罗永浩的新品发布会。
产品不够成熟,操作系统丝毫不重视用户体验,罗永浩经历了创立锤子以来,最大的失败。喧嚣之处,罗永浩的理想主义散落一地。
2018年年底,在北京的锤子科技总部,讨债的横幅占据马路,罗永浩则搬去成都。2019年1月,今日头条出资3亿元,收购锤子科技。
但罗永浩,却不在收购之内。
创业维艰,经历过俞敏洪的挣扎和无奈后,他或许会重新思考:商业机构究竟是该以盈利为目的,还是应该以理想为目的。
或许在他的微博评论里可见端倪:如果你面试时,老板跟你聊的是梦想,我劝你不要入职。
当罗永浩散落一地鸡毛时,俞敏洪这片曾经在风雨中飘零的鸡毛,却飞上了天。
2006年9月,新东方在美股上市,徐小平、王强、俞敏洪皆因此成为亿万富豪。而纽交所的台上,三人的表情却并不统一。
上市之前,徐小平、王强退出董事会,只保留股东席位。上市后,俞敏洪一个人找了个河边,静静坐了1个多小时。
外人认为,那是新东方腾飞的开始,事情也果然朝着预料中的方向发展。新东方在2018年时,已经成为市值数百亿美元的教育龙头公司。
但俞敏洪却认为,那是他个人苦难的开始。他一直想创办一家理想主义为基底的教育公司,但上市就意味着公司必须以每年20%-30%的速度发展。
钱和理想,终究难两全。他说:“我们三个人,走到最后送命的只有我一个。”
2013年,已经没什么新鲜故事可讲的俞敏洪,接受采访时首次吐露了心声:“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新东方放掉,我恨不得从来没有做过新东方。”
主持人反问:“等于说你奋斗这么多年,其实得到了一个你自己并不想要的结果?”
俞敏洪:“对,就是这样的,百分之一百是这样的。”
那几年,俞敏洪似乎已经不将主要工作放在新东方上。他做起公益,不断走访乡村学校。他开始大规模培训老师,并在暑期选派优秀教师前往偏远地区为当地英语教师进行培训。
他花了很多钱,来做一些并不商业的事。
在线教育行业迅速发展,他提出要让拥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新东方教师团队,为远端的贫困区学生讲课,帮助提高高考成绩。
新东方的“双师课堂”也开始进入村小,在甘肃、新疆、青海、四川、广西等地的345所学校里,与当地教师共同授课。
走访乡村学校,他很痛心。那些孤独耸立在山间、在旷野的学校,连完善的课堂教育都不能完成,“他们肯定非常缺英语老师。”
但这个理想,又在2021年春天消失了。
在线教育行业受到严重冲击,新东方的股价从19美元/股跌到1.69美元/股,市值跌去近乎90%。俞敏洪不得不开始轰轰烈烈的自救。
2019年4月1日,抖音罗永浩直播间涌入了数千万人。
在一场盛大的流量狂欢里,罗永浩登场,带起了货。与当晚火热的直播间气氛相对应的,是高达1.1亿的带货成交额。有人给罗永浩算了一笔账。当天一晚的营收,超过了当时他创业锤子科技时的启动资金。
有人刷起弹幕,评论理想主义者变了,那个自称“天生骄傲”的人也变了。但罗永浩却说:“能被放下的那些都不是骄傲,反倒是偶像包袱那种东西。”
果然,在第二年的综艺《脱口秀大会》上,罗永浩成了导师,变身综艺达人。他在舞台上调侃自己的6亿债务,也拿出自己曾经的黑料开涮。
他本可以通过合法途径,避免掉6个亿的债务,但出于读书人的体面,他还是抗下了。在面对恶评的时候,他说:“少啰嗦,先把钱还了。”
罗永浩的体面,的确残存了下来。
在直播间,前几次的网友打赏,他直接捐给了处在疫情中的武汉。直播间出现鲜花产品腐烂,他没有回避,也不推脱。他将用户购买款项全部退还,并现金补贴受到损失的用户。
有用户在他的直播间买到假货,他毫不避讳,假一赔三。“任何一个平台都不可能保证全部正品,但我们的理赔几乎是最周到的。”
很多年前,他有一句话打动了无数人:
通过干干净净地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地赚钱是可能的;
通过实现理想让人相信实现理想是可能的;
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
即使是在中国。
很多年后,身背6亿负债后,他似乎还在坚持那应有的体面。
2021年年底,一众带货主播被曝光税务问题,但其中没有罗永浩的身影。
当罗永浩在直播间闪转腾挪,另一边俞敏洪的几十辆红色卡车,却默默驶向远方。
因为业务缩减,新东方退租了很多教学点。但遗留下的73366套崭新的桌椅,没有机会再次使用。于是,俞敏洪和个城市的新东方校长们决定:
捐给有需求的乡村学校。
一边捐赠课桌椅,另一边他开始筹备为已经购买课程的家长退费。即便辞退了将近6万名员工,新东方也迅速结清了所有教职工的工资。
早在经历非典时,他就明白,公司账上,一定要保留着学生的学费、教职工的工资、合作伙伴的费用三笔钱。
2022年年初,一条热搜占据微博。
罗永浩已经不再是老赖的身份。在人们都以为他还完负债时,他发了条微博。“全部还完,我们肯定会第一时间自己公布的,毕竟我们自己比任何人都着急完成这件事……”
曾经多次在直播间,罗永浩称自己还将回到智能制造行业,他说自己将在还完负债后,进入元宇宙赛道。一群元宇宙公司瑟瑟发抖。
他仍旧时常在微博上,点评产品经理的设计,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很少有人知道我是在世的最好的产品经理吗?(好吧…广告法…之一)因为我太能说了…就像有的演员太帅了,大家就忽略他的演技。”
只是不知道,他的“演技”能否完成人生低谷的逆袭。
俞敏洪也在2021年年底进入了直播间,率领团队专注三农领域的直播带货。
2021年12月28日,俞敏洪在抖音进行了首场农产品直播带货。他一边念诗,一边卖苹果、大米、玉米、萝卜等全国各地特产。
在直播间他试吃各种水果、蔬菜,甚至喝过一种枸杞汁。旁边的助理问他口感怎么样,他没好意思说。
俞敏洪一直很讨厌被别人叫做企业家,他唯一认同的身份是老师。2020年年底,他参与一档节目录制,作为主持人与王小川、王传福等多位知名企业家对谈。
那时新东方还是一个市值200亿美元的公司,俞敏洪却在对谈中频繁谈到退休,谈到完成人生的遗憾。
转折来临,他不得不忙于救火。据说,在“教育双减”政策下,新东方的一场高管会上,俞敏洪哭了。
2022年1月8日,俞敏洪的年终总结中,出现一组惊人的数字:过去的一年新东方的市值跌去90%,营业收入减少80%,员工辞退6万人,退学费、员工辞退N+1、教学点退租等现金支出近200亿。
但他说:“新东方的发展依然是我的责任和使命,这似乎由不得我喜欢不喜欢,必须全力以赴。立定和大家一起共同奋斗的宗旨,让新东方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
而他本人,已经60岁了。
俞敏洪的梦想
俞敏洪曾经有一个梦想,要成立一所大学,像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那样。找一块地,将毕生所有的钱投进去,创造一个中国顶级的名牌大学,造福更多学子。
如今,再谈起这个梦想,他长谈一声。
“这个念头现在已经没有了,被现实生活和工作弄得焦头烂额的。”
他说新东方早晚有一天会没有的,而那时,如果自己能够开一辆吉普车,一路开到青藏高原,他会很开心很开心。

巩俐尊龙范伟张晋
王德顺躺平大师健美女王钟美美
2008中国往事80年代回忆录
赵雷朴树凤凰传奇李健韩红
范雨素余秀华韩仕梅
黄家驹张国荣梅艳芳
张学友李宗盛古天乐郭富城谢霆锋
胡歌王宝强陈道明张译
汪曾祺弘一法师作家萧红王小波
点击阅读原文
看更多人物故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