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票选今年的热门词条,“双减”必须上榜。
其实一直陆续有读者留言说想听听我对“双减”的看法,但我始终没去碰它。
  • 一来我身在海外十几年,点评国内教育政策,说深了我也没那个能力,说浅了又无异于隔靴搔痒;
  • 二来我家孩子还小,暂时还不用发愁上不上得了高中大学、以后当白领还是蓝领这些大家最紧张的问题,难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我观望了那么长时间,网上各种各样的解读都有,对政策的分析足够细致全面了,对家长该如何应对的建议也非常丰富了。
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指出,双减之后,风口浪尖上这波孩子面临“分流”之后,社会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孩子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英国的教育模式。
关于英国的学制,和英国教育的特点,我以前都详细介绍过,放在文末推荐阅读第一二篇了,在此不再赘述。
不管以前看没看过都别急着走开哈!先把这篇看完再去回顾,会更有收获!
我为什么会因为“双减”联想到英国呢?
因为我家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就是基本没有书面作业、基本不考试、没有课后培训班、不补课、上的兴趣班全是素质教育类的呀。
等他们初中毕业,在英国的双轨制模式下,也会面临到底继续上高中、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进入社会。
他们所经历的,不正是双减之后所要实现的吗?
作为一个完整经历了国内教育体系,又在英国学习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如果国内的教育改革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今后将跟英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换句话说:“双减”之后社会将走向何方,也许英国可以作为参照的对象。
02
那英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不想去摆那些干巴巴的政策,大家先听我讲三个小故事吧:
1、食堂小哥
我跟大鹿在英国上研究生的时候都曾在学校食堂打工赚生活费。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一个印度小哥,也是第一个在英国刷新我们三观的人。
小哥作为临时工在食堂干了5年,属于没有固定工作,有人休假或有事,中介就会打电话叫他顶上那种。
十多年前,我们打零工的时薪是5.5英镑,也是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这个收入即使干满学生允许的每周20小时,也还远远达不到个税起征点。
虽然我们不知道印度小哥每个月能拿多少钱,但肯定是不用交税的低收入一族。
他人很聪明,干活又卖力,我跟大鹿都问过他,为什么不找找别的工作,何必一直在食堂洗碗刷锅呢?
小哥的反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把嘴咧到了耳朵根,露出一口大白牙,笑眯眯地对我们说:“Because I really do LOVE my job!”(因为我真心爱我的工作啊!)
2、鞋店姑娘
我写毕业论文期间搬到了伦敦,在格林威治天文台附近的一家鞋店打工,负责卖鞋。
那个地方游客很多,一到周末就忙得不可开交,天南地北的客人经常挤满整个鞋店。我那时候最怕遇到国外游客,因为我听不懂他们带着浓厚口音的英语。
有一次,我连比带划跟一位法国客人交流了半天,也没搞清楚她到底要什么鞋,急得额头都快冒汗。幸好店里另外一个姑娘过来帮我解了围。
她大方地跟客人一顿叽里咕噜,两人又击掌又哈哈大笑的,后来客人满意地拎着两双鞋走了。
我拉过她问:“原来你会法语啊?我听到你们刚才都在说法语诶?”
小姑娘笑得前仰后合:“我会的法语还没有你多好吗!”
我问:“那你怎么卖的鞋?”
她说:“就一顿瞎说啊!反正我听不懂她英语,她听不懂我法语,哈哈哈哈。”
3、装修师傅
我们6年前搬到如今的家时,面对的是一栋特别陈旧的老楼。我跟大鹿为了省钱省时间,自己DIY了大部分重新装修的活。
但是厨房我俩装不了,因为涉及水电气,英国法律规定必须要有资质的工人安装,才能拿到政府出具的合格证明。没有这个证明的话,以后卖房是很难卖出去的。
我们找的全国连锁装修公司,给我们派来了一位装修工人。
没错,就一位!
负责从拆旧的到装新的到拿证书等全部工作!
师傅目测40多岁,头顶正中一直到耳后,有一道非常明显的疤痕,左眼歪向一边。
我们不好意思问,他却在聊天中轻轻松松地告诉我们,他得了一种挺麻烦的脑瘤,切了又复发,已经动了三次手术,左眼视神经损伤,只剩不到0.1的视力了。
可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工作。我跟大鹿很喜欢看他干活,因为他特别麻利,还有各种各样直男见了眼睛会发光的工具:锯木头的、切瓷砖的、在墙上打洞的。
他说:“我可以领政府福利的,但是我没要。人不能光吃饱就算了吧?我喜欢工作,我还想多给我女儿挣点钱呢。”

“你们看”,他指着他那辆大工具车:“我前不久才拍卖到的车牌,是我女儿的名字缩写,哈哈!我好幸运对吧?”
好幸运吗?
两年多以后,我们因为一块柜门被油烟熏瓢了,又联系了当时的装修公司。装修公司给我们邮寄来了一块新门,大鹿自己花10分钟就给装上了。
可是第二天,那位师傅却来敲门,说他刚好路过,担心我们不会装,他来看看。
那时候,他已经经历了第4次手术,左眼完全看不见了。而且,他的脑瘤很可能进一步影响身体机能,以后也许真的就不能工作了。
他说:“干到不能干那一天再说,争取干到我女儿18岁!”
03
你们会不会觉得我跑题太远了?说好谈教育的,讲这些故事有什么用?
因为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政策,陷入细节里不可自拔,却忽略了站在全局的高度看看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我在北师大学习《教育学理论》时,接触过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
进一步阐释的话,教育应该使得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被迫接受外来的东西。
比如说:
  • 智育是为了培养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而不是灌输知识;
  • 德育是为了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
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学习幸福而有意义,并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幸福。
如果我们总是需要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别人学了奥数自己没学、考了99分也怕100分就有很多人、上了211也遗憾没上985......
不排除有人很享受这样的竞争快感,觉得取得过人的成就很幸福。
但大部分人被裹挟在这种氛围内幸不幸福?
一定是不幸福的!要不就不会苦“内卷”久矣了!
“内卷”的特点是让人不得已地、被迫地去加入不必要的竞争。
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却并没有得到成正比的收益,越来越不幸福。
这样的教育违背了教育本质。
而“双减”就是要减掉这些不必要的竞争和压力!
咱们这辈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的教育改革,但像“双减”这样大刀阔斧的,在我印象中还是第一次。一旦国家重拳出击,可想而知它是必要的,势在必行的。
当然,这么大动作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肯定还会有很多不成熟,比如:
取消课外班以后肯定还会有人去小班私教,让人担心加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让50%的初中生分流到职业学校,但职业教育尚未得到长足发展;
高考的指挥棒仍在,社会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脑力劳动者制人,体力劳动者受制于人”的普遍观念仍在。
      ......
但是咱们国家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来看,经历这一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人们想要生活得更幸福的客观需求。
说句老实话,你们要是问我:“那以后让你家孩子去当蓝领你愿不愿意?”如果是以前,我当然不愿意啊!
我跟所有的父母一样,也会怕他们成绩不好啊,以后考不上好大学啊,或者非要做冷门的职业养不活自己啊,等等等等。
但我今天跟大家讲前面那三个故事,就是因为我们在英国遇到过特别特别多这样的人。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按世俗标准毫无建树的小人物,让我发自内心地羡慕和佩服。
  • 我羡慕他们真情实感地热爱自己的工作,不因为是体力劳动者就觉得低人一等。
  • 我羡慕他们乐观自信,口袋里没有多少钱,却也没有多少烦恼。
  • 我羡慕他们自食其力、不怨天尤人,哪怕身处逆境却依然活得有尊严。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需要全民都是精英,也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当精英。
所以作为妈妈,我乐于看到一个政策在努力让教育趋于公平、让人民自食其力、让擅长当教授的人当教授、擅长修房子的人修房子......
这条路也许会很长,可是不迈出第一步又怎么能走到呢?
又写了那么长,希望大家都看到了最后!
篇幅有限,我肯定有表达不到位的地方,大家有什么想法,都欢迎在留言里继续交流。
下面推荐阅读的三篇,都可以配合来看。不过大家跳转之前,别忘了先帮我点个赞和在看,更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哦!
有你们的支持鼓励,我会更乐于继续分享,为大家提供一个不同视角。
下期再见啦~❤️
END
推荐阅读
在英国,妈妈们憋着也要把孩子生在9月1号之后》
我观察几年总结出英式教育的三大特点,居然和国内如此不同》
崩溃发飙之后,我把“育儿焦虑”这事给想明白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