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 通过复盘2021年财政收支情况,分析2022年财政工作具体部署,我们再次提示2022年积极财政重“质”不重“量”,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可能低于预期。
  • 预算超收、支出留力,“余粮”约6500亿。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年初预算目标的102.5%,主要和低基数下经济增速大幅反弹、PPI持续高增等因素有关。跨周期调节背景下财政支出“留力”特征明显,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别仅完成年初预算目标的98.5%和86.6%。根据“两本账”收支缺口轧差计算,考虑到调入资金使用情况,预计2021年结转结余资金规模在6500亿元左右。
  • 12月税收增速降至-18.3%,经济下行压力冲击凸显。12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月同比增速-15.81%%,较前值(-11.23%)跌幅扩大4.6个百分点.主要受税收收入下降的拖累,12月税收收入当月同比下降18.3%,一是受到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的影响,二是表明随着基数效应减弱,财政收入增长压力逐渐上升。
  • 年末“突击花钱”现象不再,基建分项支出全部负增长。12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14.2%,财政后置并没有出现在年内,而是出于跨周期调节的需要,为2022年稳增长和财政平衡预留财力。从结构上看,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向科学技术、教育、社保倾斜,受高基数影响,卫生健康支出和去年基本持平;基建相关分项支出全部负增长。
  • 政府性基金收入韧性较强,支出大幅放缓。尽管土地市场明显降温,12月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当月同比依然正增长(2.2%),可能和部分地区通过地方国企、城投平台拿地“托市”有关。相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支出全年同比下降3.7%,支出端表现可能更符合土地收入减少、地方财政平衡困难加大的实际情况。
  • 2022年宽财政首要目的在于“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重点在收入端。相比于2021年的“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今年财政工作安排中首先提出“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从效果看,减税降费更有利于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纾困”,符合“三重压力”下保主体、稳就业的政策需要。
  • 稳投资意味着预算内基建投入增加,但债务严监管约束不变。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导向下,预计今年预算内基建支出占比有所回升。考虑到预算外资金对于基建发力仍存制约,我们维持全年基建投资增速3.5%的判断。“适度超前”发力点预计体现在新基建领域。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放缓,土地财政面临较大考验。随着今年名义GDP增速大幅回落,叠加减税降费政策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存在较大的减收压力。从23省市地方“两会”披露信息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中位数仅5%。地产市场景气度变化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参考2012年和2015年情形,我们预计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
  • 广义支出增速预计回升至3.4%。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预算赤字率3%,新增专项债3.5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的基本假设,考虑到结转结余和调入资金的使用情况,我们预计2022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为3.4%,虽然较2021年回升4.4个百分点,但明显低于2016-2020年水平。相对应的,全年广义预算实际赤字率预计为6.6%,较2021年回升约0.8个百分点。
面对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发挥好稳投资促消费作用,市场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的期待较高。回顾2021年财政收支情况,结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具体工作部署,我们再次提示2022年积极财政重“质”不重“量”,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可能低于预期。
一、21年复盘:预算超收、支出留力,“余粮”约6500亿
“两本账”收入超目标完成,支出进度均创近年新低。全年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年初预算目标的102.5%。预算超收主要和低基数下经济增速大幅反弹、PPI持续高增等因素有关。同时,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9.80万亿元,同比增长4.8%,也超出年初预算目标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跨周期调节背景下财政支出“留力”特征明显,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别仅完成年初预算目标的98.5%和86.6%。
“两本账”结转结余预计6500亿元,低于预期。财政部领导此前提及“去年的超收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我们根据“两本账”收支缺口轧差计算,考虑到调入资金使用情况,预计全年结转结余资金规模在6500亿元左右[2]。这验证了我们此前报告《“六问”财政与基建》中的判断,明显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5万亿元。从金融机构财政存款口径变化看,全年净增量5617亿元,两者较为吻合。
全年广义支出同比下降1.0%,12月动态赤字率再度回落。全年来看,广义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增速较2020年回升8.2个百分点至8.7%;广义财政支出累计增速降至-1.0%,相比2020年下降11.1个百分点。12月末动态狭义赤字率与广义赤字率再度回落,分别较2019年末下降1.1和0.4个百分点。
12月税收增速降至-18.3%,经济下行压力冲击凸显。12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月同比增速-15.81%%,较前值(-11.23%)跌幅扩大4.6个百分点。主要受税收收入下降的拖累,12月税收收入当月同比下降18.3%,一是受到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的影响,二是表明随着基数效应减弱,财政收入增长压力逐渐上升。
年末“突击花钱”现象不再,基建分项支出全部负增长。12月一般预算支出同比下降14.2%,2011年以来只有两次12月当月支出负增长,上一次出现在2016年。财政后置并没有出现在年内,而是出于跨周期调节的需要,为2022年稳增长和财政平衡预留财力。从结构上看,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向科学技术、教育、社保倾斜,受高基数影响,卫生健康支出和去年基本持平;基建相关分项支出全部负增长。
政府性基金收入韧性较强,支出大幅放缓。尽管土地市场明显降温,12月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当月增速依然正增长(2.2%),可能和部分地区通过地方国企、城投平台拿地“托市”有关。全年来看,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增长4.8%,虽然增速不断回落,但维持较高韧性。相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支出全年同比下降3.7%,支出端表现可能更符合土地收入减少、地方财政平衡困难加大的实际情况。
[1] 资料来源: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jingshidian/jjckb/202201/t20220126_3784966.htm。

[2] 2021年国债净融资额较年初中央预算赤字规模少4000亿元左右;这里未考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超收对于结转结余的影响。
二、22年展望:宽财政如何发力?
2021年财政“休养生息”,符合年初“更可持续性”的定调。2021年财政工作安排明确提出“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因此全年财政支出留力特征显著,市场期待的“后置”迟迟未至。那么,2021年的“留力”是否意味着2022年财政支出力度会有大幅提升呢?我们觉得可能不一定。
首先,2022年宽财政首要目的在于“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重点在收入端。相比于2021年的“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今年财政工作安排中首先提出“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既包括举债扩大支出,也包括减税降费。从效果看,减税降费更有利于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纾困”,符合“三重压力”下保主体、稳就业的政策需要。
稳投资意味着预算内基建投入增加,但债务严监管约束不变。随着基本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负担逐年上升,202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基建相关支出比重降至23.8%。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导向下,预计今年预算内基建支出占比有所回升。不过,中央反复强调“严肃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隐性债务的任务排序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至今年的第三位。考虑到预算外资金对于基建发力仍存制约,我们维持全年基建投资增速3.5%的判断。
从结构上看,“适度超前”发力点在新基建领域。以交通运输业为例,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主要分项指标增速较“十三五”时期全面回落,而高铁、高速公路、轨交等新基建项目发展增速明显高于传统交通运输领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放缓,预算收支维持紧平衡。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高度同步,随着今年名义GDP增速大幅回落,叠加减税降费政策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存在较大的减收压力。从23省市地方“两会”披露信息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中位数仅5%,部分财政“大户”如江苏、北京目标增速低于5%。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土地财政面临较大考验。地产市场景气度变化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参考2012年和2015年情形,我们预计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基于“以收定支”的原则,政府性基金支出一般对应做同等幅度缩减。即使新增专项债额度继续维持高位,地方财力仍将受到较大冲击,个别土地依赖度高、专项债付息压力较大的地区可能被迫像鹤岗一样启动“财政重整”。
广义支出增速预计回升至3.4%。基于上文分析,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预算赤字率3%,新增专项债3.5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的基本假设,考虑到结转结余和调入资金的使用情况,我们预计2022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为3.4%,虽然较2021年回升4.4个百分点,但明显低于2016-2020年水平。相对应的,全年广义预算实际赤字率预计为6.6%,较2021年回升约0.8个百分点。
三、风险提示
财政收支平衡困难加大,部分地区债务风险上升。
证券研究报告:财政的成绩单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月28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泰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周岳 | SAC编号:S0740520100003 | 邮箱:[email protected]
肖雨 | SAC编号:S0740520110001 | 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按关注 岳读债市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固收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固收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