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逻辑太严谨的风险投资是找不到好项目的?
为什么福尔摩斯的推理不严谨?
你的逻辑是说服他人?还是自欺欺人?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1
为什么逻辑太严谨的风投找不到好项目?
“谁会喜欢听一个男演员发出声音?”——哈里·华纳。
第一个尝试有声电影的华纳公司创始人,对有声电影技术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我们公司可以拿这个电子玩具干什么用啊?”——威廉·奥顿。
西联电报公司董事长拒绝购买贝尔的电话专利的理由。
“乐队组合已经过时了,尤其是四人组的吉他乐队时代。”——Dacca唱片公司。
这是它们拒签初出茅庐的Beatles乐队的理由。
这三条被某位投资人用来警醒自己的语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对想像力的要求之高,超越了正常的决策逻辑。
创投界有一种说法:逻辑太严谨的风险投资找不到好项目。因为能用正常逻辑判断的好项目,早被人抢了;剩下的,他们会觉得这里有问题,那里也有问题,回头越看创始人越是像个骗子。(当然,风投表示不服:我们的核心逻辑是投人,而不是投项目。)
一般而言,逻辑严谨是件好事,但逻辑性太强的人,创新能力反而弱——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2
为什么福尔摩斯的推理并不严谨?
我们要得到一个结论,方法看似很多,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叫推理法,一种叫归纳法,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它们致命的缺陷。
先看“推理法”。
以前看福尔摩斯、看阿加莎,对推理能力无比渴望,以为只要掌握了这项神奇的技能,掐指一算,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过的所有事情。
学了逻辑后才明白,小说里都是骗人的,他们之所以看上去无所不知,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推理不严谨,随手找一段《神探夏洛克》里的推理桥段:
她的外套,有点潮湿,几小时前她一定淋了场大雨(不严谨的推理,为什么不是被人泼了水?),而伦敦当时没有下雨。外套领子下面也是湿的,她曾把领子立起来挡风(不严谨的推理),左边口袋里有把伞,但是干的,没用过,所以风力不小,大风,大到无法撑伞(相当不严谨的推理)。从她的手提箱可以推出她打算在此过夜,因此她肯定是从远方来的(不严谨的推理),但行程不可能超过两三个小时,因为她的外套还没干,因此,在那段时间内既下大雨,又刮大风的地方就是——加的夫。
这一连串的推理看似合理,但每一步都忽略了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最后的结论出错,就变成了大概率事件。
最著名的推理小说的推理都不严谨,这是搞什么呀?科学家告诉我们,真相只有一个——
一条推理,想要100%正确,那就不可能让你获得任何新知识。
比如以前学习的科目中,数学是纯粹的100%正确的推理,但你想一想,从小学到大学,数学课本里有任何一条新知识吗?
没有。没有学习过数学的木匠也知道“勾三股四弦五”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数学只是把它证明出来。数学只负责思维和方法,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才告诉你新知识。
如果福尔摩斯和柯南使用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那他们就什么案子都破不了。
回头再看看“为什么逻辑太严谨的人找不出好项目”,你会恍然大悟——因为推理不能“推”出任何新知识,那么,它最多可以判断一个新知识是错的,却不能证明它是对的。
那你一定会问,如果推理不能创造新知识,那我们脑子里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因为我们还有另一个不太严谨,但很实用的武器——归纳法。
3
只有归纳法,才能创造新知识,但是……
人类所有的新知识、新想法都是通过“归纳法”发现的。
我们相信人死后没有灵魂,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过灵魂——归纳法!
我们所有商业决策的依据,不是财务数据、就是现象总结或专家判断——归纳法!
前面说数学是很纯粹的推理。可是它仍然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上的:1+1=2是推理出来的吗?归纳法!中学几何六年课程,全部建立在五大公设之上。可五大公设又是哪儿来的呢?都是不需要证明的常识,还是归纳法!
只有归纳法,才能创造新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结论。所以,创新思维永远要求你擅于观察新现象,擅于总结规律,而不是根据已有理论,推理出一个新东西。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归纳出来的新知识,一定是正确的吗?
4
逻辑只是一种幻觉吗?
一群火鸡在鸡舍里过着快乐的生活,每天早上,农场主都会摇着铃,给它们喂食,所以它们中最聪明的那只鸡归纳总结了一条规律:
铃响之后,就会有食物。
它们称之为“鸡舍第一定律”,地位相当于人类的“牛顿三定律”。
然而感恩节的前一天,铃声响后,没有食物,迎接它们的,只有农场主的屠刀。
我们就是那群只看见鸡舍的火鸡,逻辑性强的人就是那只发现了“鸡舍第一定律”的聪明火鸡。
别笑,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真相:我们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建立在“鸡舍第一定律”这类不一定正确的归纳法之上的。
我们看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归纳出一个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了黑天鹅。所以我们今天把打破常规的事,叫“黑天鹅事件”,很多创新又都源于“黑天鹅事件”,甚至有人说,历史进步是靠“黑天鹅”推动的。

我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逻辑性差怎么办?4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一定有帮助》中,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所谓逻辑性,其实是人类的自我心理暗示,因为大家都需要安全感,都想从过去的事情中,发现未来的方向。
可以总结一下了:“推理法”虽然不出错,可什么事儿也干不了,“归纳法”可以得出新发现,但这个发现却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说,逻辑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两种对立的能力。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除非我们太高估逻辑能力的作用了。
5
逻辑性强的人易犯的两个错误
在锤子眼里,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在一个逻辑性强的人眼里,所有想法都要有逻辑——这个观点才是他们最大的问题,由此经常出现下面两个常见的错误:
错误一、如果找不到做事情的逻辑,就不能出手:
创新是一件失败率远高于成功率的事情,太在乎逻辑的人,其实是在否定“创新”本身。
我们必须放弃安全的“推理式思考”,像福尔摩斯和柯南一样接受不严谨的推理,接受归纳总结、直觉暗示等一切有助于产生新思路的方法。
错误二、很容易陷入“自我说服”的逻辑中:
大部分的人思维方式都是“先有立场,再找逻辑”,所以逻辑被很多人用在最危险的地方——自我说服、自圆其说。
你不喜欢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你又自认为是一个“讲道理”的人,所以你一定要找到一个理由“剧情生硬照搬日剧”,然后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喜欢”了。可如果把场景设定成大排档,你还是不喜欢呢?此时的理由就是“乱改剧情,不尊重原著”。
本文开头的三句判断,决策者都是先拒绝,再找拒绝的逻辑。越是创新的东西,越容易在正反两方面都找到一大堆理由。
逻辑太强的人很容易成为最不讲逻辑的人。很多大公司出来的人,说起话来一套又一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弱爆了,因为大公司的工作流程,往往会强化员工们“自我说服,自圆其说”的战斗力。
6
每一种能力都有它的边界
有人批评金岳霖的形式逻辑不够辩证,先生说:“你批评的对,因为你批评形式逻辑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
按照这个逻辑,我这篇文章也必须句句符合逻辑,才能批判逻辑(我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悖论吗?)
所以这个系列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讲“沟通逻辑”——怎样让你的话听上去更有道理。
任何一种能力有其边界,“逻辑能力”让你从A点沿着正确路地走到B点,“决策能力”让你在A、B点间没有路的时候,选择成功机率较大的方向;而“创新能力”,则为了让你走到任何地方。
最后推荐两本讲逻辑的书,结束这个系列:
1、形式逻辑
《简单的逻辑学》(美国的逻辑学教授麦克伦尼)
形式逻辑就是最传统的逻辑学,我的这个系列以提高职场生存能力为核心,所以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2、非形式逻辑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考指南》(尼尔 布朗)
这本书侧重于培养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被一些貌似合理的逻辑带到沟里去。
(本文为“逻辑能力提升系列的最后一篇)
系列全部文章
近期热文
错误可以避免吗?(重点推荐:讲决策的一篇文章,原文标题没起好,让大家以为是讲AI的)
人神
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