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事实”到“讲道理”,你的逻辑还缺什么?
什么人喜欢“价值观假设”?什么人喜欢“描述性假设”?
为什么这两种假设可以让你的论证更简洁有力?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1
越重要、越复杂、越有争议的结论,越需要完整的证据链
职场上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有工作成果,一切纷至沓来。
我是很欣赏这种心态的,只不过,工作成果不会自动变成同事和领导脑子里的信息,你至少要“送佛送到西”,向别人解释它们的意义,证明它们的可靠性吧?
就算你是个标准的“技术男”,高考作文的套路你一定知道吧?你要背一堆名言金句,让论点更精辟有力,你还要背上百篇素材,让文章更丰满。
职场上的汇报也是一个逻辑。首先,你需要一个简洁的结论,这一点,我在《为什么善于思考的你,却总在沟通上栽跟头?》中已经讲过。
你还需要有好的证据。
如果领导打断了你的汇报,说“你说的这事儿,跟你的观点,有啥关系啊”,这就是说,你的证据不能证明你的结论;如果领导说:“这些数据的前提和范围,你调查过吗”,那就是直接质疑你的证据本身。
越重要、越复杂、越有争议的结论,越需要完整的证据链。证据链不是一堆数据、个人观察的罗列,而是让证据之间,产生相互证明的关系。
很多时候,光“摆事实”,是没法“讲道理”的。 为什么呢?
2
事实性证据的天生缺陷
我们平常工作时,能摆出来的事实,有两类,第一类是个人的经历、观察、直觉:
“我在不少超市里都看到的这种洗发水,货架位置都很好,所以,我觉得可以代理这个品牌。”
“我朋友公司就用的这个系统,经常出故障,所以,我对这家供应商不是很信任。”
“个人经历、观察”的优点是可信度没问题,但它们常常陷入“以偏盖全”的质疑中。第一句,别人会说“你能去过几个超市?”;第二句,别人会认为“也许是你朋友公司系统维护的问题”。
第二类事实型证据是“专家意见、典型案例、各种研究调查数据”,这类证据看上去可信度更高,但它们往往针对整个市场的研究,缺乏个案的针对性。
所有的事实证据都是有缺陷的,一是因为它们都是用的归纳法,没法防止“黑天鹅”事件。第二,“相信”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如果“摆事实”,就能“讲道理”的话,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复杂了。
再回忆那些激动人心的演讲宣传,并没有什么不大了的证据。
所以,让证据更有力的,往往不是证据本身。在“摆事实”与“讲道理”之间,一定隐藏着什么神奇的东西。
3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先看一个案例吧。
2001年,腾讯的QQ用户飞速增长,服务器烧钱也烧成无底洞,之前的投资人,电讯盈科的“小超人”李泽楷不愿再投,再加上投资回报已经很高了,就拉来了一个新的投资人,名不见经传的传媒公司——南非报业。南非报业花了1200万美元,就买下了李泽楷手上的全部腾讯股份,这部分股份到了16年后的今天,价值450亿美元。有人说,如果李泽楷不卖腾讯,他才是中国首富。
任何一笔投资,有买方,就有卖方,人人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让我们来假想一下,2001年的这笔交易,双方的逻辑中到底隐藏着什么,让他们做出了相反的结论。
先猜猜李泽楷的逻辑:
证据:1999年以220万美元购入,一年多获利超过4倍。
结论:我们应该获利了结。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现,这个证据与结论的关系并不直接:一年获利4倍就应该了结?那2倍怎么办?亏损怎么办?
到底什么蒙蔽了我们,让我们无法发现其中的逻辑断层呢?因为在“摆事实”与“讲道理”之间,还隐藏着一条没有明说、但极其重要的判断:
4倍的估值涨幅,透支了腾讯未来的价值,所以应该卖出。
这种隐藏的证据,是一种假设,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打算解释它,逻辑学称之为“描述性假设”,下面的逻辑中,都隐藏着“描述性假设”。
这套系统经过严格认证,可以满足一家大公司7*24小时的大部分售后服务需求
描述性假设:认证的内容中已经涵盖了服务的大售后部分需求
即使是一套经过严格认证系统,也很难满足一家大公司7*24小时的所有售后服务需要
描述性假设:售后服务的很多需求,是认证的内容无法涵盖的
说完了李泽楷的描述性假设,我们再来看看南非报业的逻辑中隐藏着什么:
证据:QQ用户的增长和高粘性,证明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之处
结论:投资腾讯,勇做接盘侠
这个证据与结论的关系,就更间接了。之所以跟李泽楷的结论相反,因为中间隐藏的逻辑不是描述现状,而是一条描述未来的价值观:
在中国的投资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而腾讯是目前最大的机会。
这种隐藏的证据,也是一种假设,逻辑学称之为“价值观假设”,下面的逻辑中,都隐藏着“价值观假设”。
加薪不必设上限,否则会使优秀员工流失。
价值观假设:效率比公平更重要
加薪应该设上限,要考虑大部分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价值观假设: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为什么这两种假设,对逻辑的影响那么大呢?
4
隐藏的逻辑,才是最核心的逻辑
在你试图证明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任何一句说出来的话,都会引发警惕和挑战。证据越多,漏洞往往也越多。
而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隐藏的,没有说出来。大部分人都会失去质疑的目标。我们有时觉得,别人说的话不太对劲儿,偏偏又不知道哪儿不对劲儿,就是因为其中包含这两种假设。
而且,当你的结论中隐藏着一个观点,你又不打算解释,你的言外之意就是,这还需要证明吗?难道别人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当然,这会引发下一个问题,如果是“不证自明”的观点,为什么这两种假设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出现呢?
5
“现实是什么”和“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一位从事房地产的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一个购房者根本不看不出2000元/平米的装修标准和竞品2500元/平米的差异,但对于房价便宜500元/平米,却相当敏感。
如果上面的是证据,你的结论是什么呢?
如果你使用“描述性假设”,你的结论可能是;我们可以降低装修标准,加大促销力度。
为什么这是“描述性假设”呢?因为假设的前提是“现实是什么”——如果品质体验相同,购房者会选择更便宜的房子。
如果你使用“价值观假设”,你的结论可能是:我们要大幅提高装修标准,把我们和竞品的差异扩大到客户可体验的程度,树立我们的品牌形象。
为什么这是“价值观假设”呢?因为假设的前提是“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的品牌应该代表装修标准更高的房子。
两种假设的不同,让我们多了一个判断对方性格的办法。
一个人的逻辑中,常常出现“价值观假设”,而且价值观比较稳定,说明他原则性强,也说明他具有某些理想主义的情怀。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罗永浩、贾跃亭等人的演讲。
相反,一个人的逻辑中,常常出现“描述性假设”,说明这个人现实感很强,做事比较客观,习惯于避免价值观的冲突。
一个习惯“描述性假设”的人,遇上一个习惯“价值观假设”的人,一定奇怪,为什么世界还有这种生物存在,一定是满脑子的弹幕:坐在对面一定是煞笔,煞笔,煞笔!
当然,这两种假设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假设,因为“描述性假设”背后也隐藏着一条“价值观”:未来就是今天的延续。
6
“价值观假定”是一个长期稳定因素
“我们认为,中国互联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正是基于这条价值观,南非报业一路收购别人不要的腾讯股份,直到成为第二大股东,还一直持股至今,只拿分红,从不卖出(连马化腾自己都时不时在减持),打败所有专业投资机构,创造了单一互联网项目投资回报的世界记录。
价值观,就是你认为值得为之努力的东西,比如“永远不要尝试作弊”、“冒险是创业者必备的精神”、“永远不要打价格战”等等,这些信念,你根本不想去证明。
人有原则,公司有企业文化,这些都会固化为“价值观假定”,长期稳定后,不去占用宝贵的思考时间,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做法。
阿里开除“抢月饼”的员工一年后,又复聘,在很多人看来闲得蛋疼,但它符合阿里的“价值观假定”。阿里是电商的规则制定者,以前出现过大量的腐败事件,所以,在它的文化中,不会去讨论“什么程度的作弊是可以接受的”这件事。
还有一些价值观,比如爱国、民族情怀、社会道德,这么多年的思想教育,都变成了社会最大公约数,犯不着去挑战它们。
7
思考时需要警惕它,沟通时需要利用它
总结一下,假如工作汇报中出现了以下特征的逻辑:
A:含隐藏的子逻辑;
B:作者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C:对结论有较大影响的;
那么一定是出现了这两类假定。
在传统的逻辑学中,它们都是“逻辑陷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想要说话简洁有力,就不可能回避这两种有力的逻辑武器。
而且逻辑是中性的,不是你“逻辑”别人,就是别人“逻辑”你。所以,我最后有三点建议:
1、思考要细要慢,对逻辑中的这两种假设,要反复推敲其合理性,职场新人最好跟有经验的同事探讨一下,别让自己把自已给蒙蔽了;沟通要擅于利用这两种假设,让自己的逻辑更简洁、更少证据漏洞;
2、在接受信息时,重点鉴别对方的逻辑中隐藏的这两种假设,是否具有欺骗性;
3、特别要注意“价值观假设”,它如果重复出现,就代表着不容挑战的企业文化、部门文化、领导的价值倾向?用好了,事半功倍;用坏了,头破血流。
(本文为“职场逻辑能力提升”系列第三篇)
很多读者建议我出一些读后思考题,我可真不想把大家给吓跑了,但有人那么喜欢刷题,我就出一条吧:
以最近的热点为例,比如散打秒杀太极宗师、国产大飞机、朝核危机,有哪些打动你的观点,其中分别隐藏着哪类假设?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判断的?意识到这一点,你还认同这些的观点吗?
还要提醒一句,本周五要交本月的”保护费“(解释:保护写作热情特别费)了,我已经准备憋一篇大作,希望不要用力过猛。
相关热文
人神
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