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面对困难时能有多坚持——作为家长,我们都会这样去教育孩子,因为不惧困难的“坚持”,毋庸置疑,是决定孩子将来走多远的关键
可另一方面,“犹豫”“迟疑”是本性,“畏难”更是每个人一生中永远也逃不过的话题。成人尚且无法完美的处理这些情绪和状况,更何况孩子呢?
面对孩子想要放弃和退缩的情绪,我们想要再推一把,怕破坏了兴趣,不推又怕默许了放弃……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可是,这真的是一个推或不推的二选一问题吗?也许,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382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作为一名应试教育出身的80后妈妈,深刻体验过被强迫和推着走的感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自己用力过猛,破坏了孩子的胃口,失去了原本的乐趣。
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对一件原本强烈感兴趣的事情面露疲态,想要退缩。
心心念念的乐高到家,搭了几下就一把推到,哭着说“太难了”;
说喜欢跳舞主动要求报课外班,扭头孩子却跟自己说“妈妈,我不喜欢跳舞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最初我总是觉得犹犹豫豫,推一把怕失去了兴趣,不推又怕默许了放弃。无论怎么做,都充满怀疑,没有底气。
然而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这并不是推或不推的二选一,有时候,我们也许只是上了大脑的当
一言不合就躺平
女儿小C现在五岁半,上幼儿园大班。中班上学期,她在学校的延时班选择了网球,开始了网球少女的生涯。
他们现在属于学龄前阶段,老师的教学主要以引导兴趣为主,但多多少少,训练的难度会逐渐增加。
最开始选择时,小C对网球很感兴趣。但从身体素质来看,她并不是一个擅长运动的人。
小时候大运动发展就相对缓慢,体力在同龄人中也是中等偏下,随着练习持续性地开展,她的情绪也慢慢升腾起来。
有一天,我们在家练习抛接球。就是把球抛到墙上,等球弹回来再接住。这个动作看起来不复杂,但小C做的并不理想。
在几次抛接都没成功之后,她扔下球,回到房间,把自己反锁了起来。
她自己在房间哭了一会,当她情绪好一些,我进房间抱着她跟她聊天,她说,妈妈,网球太难了,我觉得自己打不好。
听着孩子这样说,我能体会到她想做好的愿望,又能感受到做不好的挫败。
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向上的,她很想做好,我对这一点表达了欣赏,对于困难有些想逃避,我也表示理解。
但是该怎么办呢?要怎么调整才能帮助她更好地坚持下去?我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
当前的难度是否合适
意识到孩子存在畏难情绪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确认她当前遇到困难的程度
我们应该给孩子具有一些挑战的活动,让孩子能够逐渐地提高能力,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前提是,这些活动在孩子跳一跳能够够着的范围内,如果难度过高,超出了孩子努力可及的范围,那对孩子来说,完成起来非常困难,挫败太多,就会压制兴致,很难长久。
评估一下小C练习的难度,她之前练习过原地抛接球,已经能做得很好了,现在变成对墙抛接球,虽然她当前成功率不高,但能看出来盯球和身体调整整体是有改善的。所以,综合来看,不是跨越式的难度提升,应该属于跳一跳能够到的范围。
那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畏难情绪,并让她学会应对的方法?
当我们畏难时大脑发生了什么
《自驱型成长》中作者谈到了在给孩子做咨询时,面对焦躁的孩子,他们尝试把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告诉他,并鼓励他寻找能够让自己放松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控制感,完成了相关测试。
我也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当面对困难的工作时,本能也是想要逃避和拖延,大部分时候总是会因为不得不做去坚持,但是偶尔当我意识到自己想要逃避的情绪,并能够安抚自己时,会做得更积极主动得多。
于是,我开始了解,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三个重要的脑结构用来调节压力和控制冲动,他们分别是前额皮质、杏仁核和海马体。
前额皮质就像大脑的领航员,能够开展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和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活动。当我们处于正常的心智状态时,前额皮质就会监测和调控大部分的大脑。但前额皮质也非常敏感和脆弱,当遇到压力时,前额皮质很容易掉线,难以发挥作用。
杏仁核就像大脑中的瞭望手,它并不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但它能够很敏锐地检测到威胁,对恐惧、愤怒和焦虑尤其敏感。当我们面对的压力较大时,杏仁核就掌控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更有防御性、更被动,就像动物遇到危险一样,做好准备去战斗或逃跑。
海马体就像大脑中的咨询师,它能够调取之前的记忆,并提醒惊慌的杏仁核,别担心,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我们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海马体就像一个沉着的朋友,把杏仁核从惊慌中唤醒,让它回归常态。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和压力时,大脑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杏仁核感受到压力,拉起了警报,前额皮质掉线,杏仁核开始掌管大脑,之后海马体出场,安抚了惊慌的杏仁核,然后三个部分逐渐回归正常,前额皮质拿回大脑的控制权。
森林里的三个好伙伴
可是,怎样让孩子了解自己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呢?给她讲大脑的工作原理,她显然是不愿意听的,于是,我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大森林,里面住着三只小动物,分别是小猫、小鹿和小狗。
小猫伶俐细心,是大家的领航员,告诉大家该往哪里走;小鹿身材高大,看得很远,是大家的瞭望员,负责侦查前方的道路情况;小狗记忆力很好,能够记住大家走过的路,负责辨别行进情况是否准确。
但是,小猫和小鹿也会有一些小状况。小鹿虽然看得远,但总是大惊小怪,一点困难就会拉响警报;而小猫胆子很小,每次听到警报声就会吓得动弹不得。
有一天,他们在森林里走着。突然,小鹿说,前面的河好宽呀,我们可能过不去,怎么办,太糟了!小鹿惊慌失措,东跑西撞,没办法冷静下来。小猫见状,立刻停下了脚步,蜷缩在大树底下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呢?他们还要一起去探险呢!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小狗出来了。它非常地镇定,跟小鹿和小猫说,伙伴们,这样的小河我们以前遇到过呢。还记得前天走过的那条吗,当时我们看到的时候也觉得很宽,很难过去,但是后来怎么样呢?我们在河边找到了一块木板当小船,顺利过了河,过去之后再回头看,小河也没那么宽呢。
听了小狗的话,小猫和小鹿陷入了沉思。它们好像也想起来了前天的那条小河,还有他们在河边想到的解决办法。俩人在心里嘀咕,是啊,好像之前我们也是这么害怕,但是最后也没有很难,虽然这一次我还有一些担心,但我想我们也可以试一试。
于是,小鹿不再跳来跳去,小猫也站起身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三个好朋友又一起上路了。
寻找让小鹿安静下来的方法
讲完这个故事,我和孩子在床上躺下来,我跟她说,现在需要安静下来,感受一下小鹿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我们怎么样做,小鹿会舒服一些呢?
小C躺在那,我就在旁边安静地陪着她,轻轻地摸摸她的背。后来,小C说希望我抱抱她,给她读一本书。于是,我们一起读了一本书,又在床上玩了一会游戏。
等我感觉她情绪下来了,我问她,你准备好了吗?想要尝试再练几个吗?她稍作犹豫答应了。我们回到客厅接着练习,我陪着她,听着她嘴里念念有词。
练习了几次之后,她跟我说,妈妈,我的小鹿感觉好多了。等完成了当天的练习,她非常地兴奋,问我你的小鹿怕什么,跟我玩了半天安抚小鹿的游戏。
后来我问她,练球的时候你嘴里在说什么呢,她说,我在跟我的小鹿说话,我告诉它没关系,以前的小河你都跳过去了,今天你也可以试一试
耐心与反复
1
允许孩子呆在情绪里
当孩子产生畏难的情绪时,我们常常感到他们失去了斗志,希望他们尽快走出低落的情绪,变得积极向上。这种做法其实更多的是在逃避和逃离情绪。
解决情绪的第一步就是面对情绪,孩子需要停下来感受自己怎么了,才能慢慢找到解决办法缓解和消化情绪。
当小C感到担心而不想做时,我会跟她一起停下来,摸摸她的背告诉她没关系,我们等一等,等你觉得准备好了再开始。
我希望她有一段安静的时光,和自己慌张的小鹿共处,感受自己面对困难时的胆怯、退缩和不知所措。我始终相信,只有我们最真切地体会过自己的感受,才能知道如何应对和解决。
停下来的过程中,小C会让我听一听,她脑袋里的小鹿在干嘛,她也会告诉我,现在给小鹿喂了水,小鹿还需要吃点东西,还需要睡一会等等。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长。也许我们催着孩子,该做的练习也能做完,但是对于一个人自我认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比多快地完成练习更重要。
2
实践中总有反复
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帮助他们自己找到应对的方式。
但是,解决情绪问题以及消化情绪的能力,一定不是靠一次故事就能完成的。在之后的各种活动中,小C依然反复地遇到类似的问题,回到最开始逃避的状态中。每一次,我都会陪着她,重复那段或长或短的过程。
反复的实践之后,小C想到的解决办法越来越多,有时是让妈妈抱着读书,有时是需要一只毛绒玩具陪伴,有时候是吃一颗糖果。
无论她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一次次实践中明白,尽管有些情绪让自己感受并不舒服,但自己依然可以找到很多应对和缓解的办法
成长的过程不是技能和知识的累积,真正的成长应该是不断地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对于家长来说,陪着孩子在自我认知的路上不停地探索,比带着孩子掌握多少技能都更来得有意义。
作者 | VIVI
5岁女孩的妈妈
有情怀的审计人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互动话题
当孩子情绪波动时,你会怎么应对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