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4月25日,沃尔夫冈·恩斯特·弗里德里希·泡利(Wolfgang Ernst Friedrich Pauli)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提出“
利不相容原理”。只论作为科学家的话,他或许比爱因斯坦还要伟大。

泡利成长于世纪之交,当时的维也纳是全世界的科学进步的一个中心。他的父亲是一位胶体化学教授。
泡利一家碰巧和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一家关系很好。马赫希望自己成为利教父的强烈愿望。泡利的一个中间名“恩斯特”就来自马赫。
泡利深受马赫影响,接受了马赫“反形而上学的洗礼”,自称“流着反形而上学的血”。马赫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地球上所有罪恶的源头,从心理学上看,形而上学就是恶魔的化身。
另外,据泡利回忆,马赫是一个实验大师。马赫家中到处是棱镜、透镜、发电机等机器。每次泡利去马赫家,马赫就会给他演示自己设计巧妙的实验,好些实验都在消除或纠正人们惯有的一些错误认识。
1904年,4岁的泡利在维也纳

泡利年少就才华横溢。他自学了当时还很新的领域——相对论,并于18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篇相关的论文。具体说来,这篇论文是有关赫尔曼·外尔(Hermann Weyl)的引力和电子场的规范理论。外尔后来回忆说:“
他处理的方式充满典型的泡利风格——总是来这么致命的一击。


后来,泡利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当时,量子力学刚刚开始发展,他在
阿诺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
的指导下,学习了最新的关于原子的“玻尔-索末菲”量子理论。1921年,
泡利
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理论的综述
《数学科学大全》。这篇综述至今仍算得上对相对论的最佳处理之一
,有237页,含394个脚注。这篇综述让他获得了一定声望,且得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赞赏。
爱因斯坦
说“
看到这篇成熟、构想宏大的文章,没人能相信作者竟然只有21岁。我们最该赞赏哪一点?是对发展出这个观点的心理理解,是数学推导中的沉着自信,是深远的物理洞见,是清晰系统做呈现的能力,是对资料文献的掌握,是事物处理之完整,还是对批判性肯定的那份胸有成竹?


同一年(1921年),泡利从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去哥廷根大学给
马克思·玻恩(Max Born)
做助手(1921–22年),后来又到汉堡大学给威廉·楞次(Wilhelm Lenz)做助手(1922年)。他又到哥本哈根住了一年,在尼尔斯
·
玻尔研究所做理论物理研究,而后回到汉堡大学完成博士后(Habilitation),并开始在汉堡大学做讲师。

1969年,在泡利去世11年后,马克思
·
玻恩评价他:

从他在哥廷根做我的助手开始,我就知道他是个天才,只有爱因斯坦能和他比较。作为一位科学家,他甚至比爱因斯坦还要伟大。不过他完全是另一类人,所以在我看来他不及爱因斯坦伟大。


1925年,泡利提出了著名的
“泡利不相容原理”
,即一个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在同一时间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在任意一个电子轨道,如果一个电子的自旋为+1/2,则另一个自旋必然是-1/2。这一不相容原理,不仅适用于电子,也适用于所有费米子(包括质子和中子)。为此,泡利于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泡利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任教。1930年,泡利提出,
存在“中微子”这种中性粒子; 
在他去世前两年,1956年,人们实验发现了这种粒子。他对物理学基础和方法论的分析,对后来出现的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起到了关键作用。

*哥本哈根诠释,坚持实证主义观点,即物理概念应该受限于观察的可能性。

泡利帮助过很多人,提供了很多非常关键的贡献。他竞争心不强,没那么雄心勃勃。因此,泡利几乎不关心自己做出的贡献是否被大家提及,但他自己在写论文时,会很注意引述提及其它作者的贡献。
泡利最关心的,一直是他自己能否获得更清晰的物理理解,是否能有一个自洽的描述
。他一生中写过几千封信。这些信都写得很精心,几乎是拿到学术期刊就能作为论文发表。20年代,大家都在传阅、复制、讨论泡利的信件。泡利的贡献至少应该作为合著者出现在好些量子力学的论文中,但
泡利坚持,既然大家在一起解密大自然之书,谁是论文作者并不重要。泡利的这种想法有些理想主义
,因为在现实中,当时大学职位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泡利因为总是给出关键洞见,后来
被人叫做“物理学的良知”
(conscience of physics)。


因为害怕受到纳粹迫害(泡利的祖父母是犹太人),泡利接受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访问教授职务。在那里,他主要研究介子理论。虽然1946年他获得美国国籍,但同年他就回到欧洲,先是去瑞典领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就回到瑞士,和他的学生一起研究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正化,量子场论的CPT对称*,并于1949年入籍瑞士。
*CPT对称是物理定律中一种对称性质,有此性质的物理量在时间(T,time)、电荷(C,Charge)及宇称(P,Parity)一起被反向变换(即正负变号)后不变。

泡利前一次(二三十年代)在瑞士任教时,遭遇母亲的自杀和第一次婚姻的结束。当时,泡利曾
接受心理医生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为期两年的心理诊疗。随着对荣格理论研究的深入,泡利对科学的理解逐渐偏离实证主义
(positivism)
。心理诊疗结束后,他和荣格保持了多年的密集通信,讨论物理学和心理学。在晚年,泡利越来越多地考虑哲学问题,
他和爱因斯坦、玻尔等人见面或通过书信频繁交换意见。他的一些作品以及他和荣格的通信都显示,泡利试图理解“
物理学和心理学是关于相同真实的互补。


除了具有天才的洞见,泡利的敏锐、挑剔也是出了名的。他曾经评价他一个学生的文章“
连错误都算不上
”。当泡利表示高度赞许时,他通常会说“
哦,这竟然没什么错。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207/full/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Wolfgang-Pauli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207/ful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