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跟大家聊了文言文让人头疼的原因:
“衣裳”
我们现在说的“衣裳”就是指衣服,但在文言文里其实“衣”和“裳”是不同的,“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下衣,形状大概像现在的裙子。
《诗经·绿衣》里有“绿衣黄裳”,指的就是绿色上衣黄下裳。
文言文主要是由单字构成的,与现代汉语主要由多字词构成不同,几乎就像是另一种语言
关于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另一种语言这个结论,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考试题目
大家可以看看文言文考的都是什么
通常是给一段没有注释的短文,然后考你的字词、断句、翻译......
注意还有翻译,什么科目才考翻译啊?
是不是很像英语考试?所以我才说,文言文就像外语,学文言文就是学语言
而学习语言,就要遵守语言学习的规律。
明确了学文言文就是学语言,需要遵守语言学习的规律。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记忆为先。
❶ 记忆比理解更优先。
语言学习里,很多理解问题,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其实是记忆问题。(PS:接下来的内容会涉及一些语言学习的理论,我会拼尽洪荒之力让我的解释好懂些,但如果我没能做到,大家直接记住上面的结论就好。)
先跟大家做个猜谜游戏。
请问这是什么?
估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猜不出来,如果有人能猜出来,请收下我的膝盖。
答案揭晓: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原来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头巾......
大家发现没有,如果你只看到一幅画的局部,大概率就是一头雾水,必须把所有的局部拼在一起,你才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理解语言和看一幅画是一样的,要理解语言也必须把语言的不同部分结合起来。
因为,理解的本质就是在不同的事物间建立联系,而建立联系的前提条件是它们必须同一时间出现在大脑的内存里,否则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
而理解语言的困难之处在于:它不像看画可以一下子尽收眼底,大脑对于语言的处理能力受大脑内存的限制。
那么记忆起一个什么作用呢?
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建压缩包的过程,心理学家称为“组块”(chunking)
随着“组块”建立,需要处理的单位会变少,大脑内存的负担也就小了。
这就像国际象棋大师可以快速复盘棋局而不会反应不过来,因为他们脑子里拥有大量的关于棋形定势的组块
因此,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记忆优先,就有可能带来挫败感和学习的搁浅。
❷ 对音和形的记忆比对意思的记忆更优先。
语言有音、形、义三个要素,其中音和形是根本,有了音和形,意义才有地方附着。
音和形就好像布料,意义就好像要往布料上染的颜色
先织好布料才能染色,这个顺序不能搞反。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从孩子生下来到第一次知道“mama”代表眼前这个人,他无数次听到过“mama”这个词。
但在某一个瞬间,看着妈妈的笑脸,他脑中突然电光火石,第一次知道她就是“mama”。
如果脑子里都没有“mama”这个声音,则无从产生“顿悟”;如果这个声音记忆得不牢,即使有“顿悟”也很快会忘记。
当然,因为小孩学说话还不需要识字,所以只涉及到声音,没有涉及到图像。
《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把“子曰”挂在嘴上,孩子看电视一开始不一定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听得、见得次数多了,某一天明白意思之后也就不会忘了。
音和形,说白了就是声音和图像,视觉和听觉,这是最纯粹的记忆对象。
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正是儿童时期,尤其是对于声音和图像的记忆。
心理学家认为,随着人年龄的增大,思维的分析能力会增强,但对纯粹的声音和图像的记忆力会降低。
说到这,关于“记忆”,我还想跟大家多说两句。
记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死记硬背”,它应该在儿童教育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虽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爱因斯坦本人可是犹太人。
犹太人是著名的鸡娃大户,他们非常重视记忆,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孩子到了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
《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是非常高的了。
爱因斯坦之所以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是因为他已经记忆了大量的知识。
我们现在知道:
  • 文言文可以看做一种语言
  • 语言学习的规律是记忆为先
  • 儿童期的记忆最好。
所以关于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学文言文,我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文言文学习要在儿童期尽早开始。
既然连英语这种跟汉语完全不同的外语都提倡早学,都讲究从小开始磨耳朵。
文言文为什么不能早学呢?何况文言文还是汉字,学起来更方便些。
说尽早似乎有些太笼统了,那究竟可以多早呢?
大致可以和识字同步,或者稍晚一些。
这里我想再强调前文提到过的两个观念:记忆比理解更优先,音、形比义更优先。
在文言文的启蒙阶段不必着急理解意思,可以先混个脸熟,先听个耳熟。
先织布再上色,只要能按照读音读出来(现在很多书都有注音,也有音频),就可以开始读了。
这跟学说话叫“mama”是一样的,我们不会要求孩子第一次听到“mama”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当然,这里的不着急理解不是完全拒绝理解,它的精髓在于不勉强。如果孩子对意思感兴趣且可以理解,完全可以给孩子解释。
EASTWEST
对于本篇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下一篇我们来说说大家都很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文言文的背诵
🔗参考资料:
《心理学与生活》 菲利普 · 津巴多
《认知心理学》 E. Bruce Goldstein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d Ellis
🔗封面图片:明 · 沈周《东庄图》知乐亭
🔗文章图片: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文言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在看/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