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他在统计物理、数学物理、高能物理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是二十世纪对物理学有重大贡献而名留史册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五岁时就随母亲学了3千个汉字。在六七岁时,杨振宁随全家赴厦门大学,然后赴清华定居。父亲杨武之在芝加哥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他注重培养杨振宁的中华文化的修养,专门请老师教授杨振宁《孟子》。在清华园中,杨振宁度过了安定的少年时光。受父亲的学术影响,杨振宁养成了欣赏数学之优美与力量的习惯,这极大促进了他形成日后物理研究的品味。
1938年,杨振宁全家因日本侵华战争逃难至昆明。杨振宁高二时参加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入物理系学习。杨振宁1942年本科毕业,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的吴大猷,研究的方向是“群论在分子光谱学的应用"。在这项研究中,杨振宁体会到了群论的美妙和力量,深刻理解了对称性原理,这对他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然后,他考入西南联大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后来的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并于1944年毕业。
杨振宁获“庚子赔款奖学金”,于1945年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于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于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了同李政道的长达十余年的合作。他们的合作在统计物理和高能物理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时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而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于1966年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杨振宁于1971年访问中国大陆,是最早回到中国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杨振宁曾与陈省身、丘成桐*等一起参与20世纪70年代的“保钓”运动,是保钓运动中的精神领袖之一。此后,杨振宁多次回到大陆讲学,对沟通国内学术环境和国际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他于2015年重新成为中国公民。
杨振宁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广泛,他在统计力学、高能物理学和量子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I)他和李政道在20世纪50年代合作的李-杨相变定理(Lee-Yang theorem),阐明了为什么统计物理的方法可以描写相变,这是关于统计物理基础的经典工作。
(II)他和李政道在1956年合作,为了解决了当时高能物理界有名的θ-τ粒子之谜,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意味着宇宙事实上是左右不对称的。这个理论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挑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快就被吴健雄的实验所证实*。杨振宁李政道二人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第一批获此项殊荣的中国人。(在获奖时,杨李二人还未加入美籍)。
(III)他和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20世纪50年代合作的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 (Yang–Mills theory),把阿贝尔的电磁规范场推广至非阿贝尔的情况,从而成为高能物理标准模型中描写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也为数学物理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IV)他在20世纪60年代,在一维量子可积模型的研究中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这也是数学物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V)他和吴大峻在20世纪70年代合作,研究了磁单极和规范场理论的整体性质,发现了规范理论与微分几何的纤维丛有密切联系。他们提出了五维空间中的吴-杨磁单极(Wu-Yang monopole)的概念,具有美妙的数学结构。
资料来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杨振宁#主要科学成就
https://baike.baidu.com/item/杨振宁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