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1月25日,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出生于意大利都灵。他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领域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拉格朗日在18岁那年发表了自己第一篇数学论文。19岁时,他成为皇家炮兵学校的教授。他在天体力学(包括三体问题)、声音传播等领域都做出很大贡献,迅速建立起作为欧洲最伟大数学家的地位。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他的导师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担任普鲁士科学院的主任。1787年他从伦敦搬到巴黎,成为法国科学院成员。第二年,拉格朗日发表了最重要的文章《分析力学》(Mécanique analytique)。他基于达朗贝尔、欧拉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引入了势和等势面的概念,把数学分析应用于质点和刚体力学,提出了运用于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普遍方程,引进广义坐标的概念。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学体系的运动方程从以力为基本概念的牛顿形式,改变为以能量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学形式,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今天,物理系的学生都学拉格朗日力学,用来描述一个动态系统
1808年,拿破仑授予拉格朗日法国荣誉军团勋章(Légion d'honneur)。
如今,一些太空探测器,会停在拉格朗日点——在那个点上,三体可以互相环绕,但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三体问题 & 拉格朗日点
在拉格朗日点上的观测卫星,几乎不需要损耗燃料就可以维持轨道;即便偏离一点点位置,也会在合力的作用下绕着拉格朗日点运动,所需的燃料消耗非常低。这特别适合需要跟着行星公转一起走的卫星。
对于轨道稍微偏一点的卫星,从行星的角度看过去,它的轨道看起来就像绕着拉格朗日点转圈一样。这被叫做“晕轨道”。晕轨道上的卫星避开了恒星和行星连线,因此,卫星与行星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不受恒星的影响。
比如,嫦娥登陆月球背面,因为月球遮挡信号,需要事先发射一颗中继通讯卫星来传递信号。这颗卫星就需要待在月球的拉格朗日点。中继卫星在这个点上可以保持位置稳定,持续发挥信号中继的作用。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在巴黎家中去世,时年77岁。他葬在法国巴黎的先贤祠死之前,他还在修改完善著作《分析力学》。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404/full/

http://www.sohu.com/a/128275497_609573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