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里我们聊了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文言文,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另一个大家广泛关心的问题:学文言文要不要背诵?
“______并背诵全文”应该是很多人上学时最怕看到的几个字了。
反正我是很怕的......
我还记得小学时候背文言文的情景:
语文老师说:“今天轮流到我跟前背,背不过不能走。”于是大家哇啦哇啦开始背。
背文言文的过程是很痛苦的,每次背完就像脱层皮。
最难过的是,这样子背下的文言文,很多后来还忘了。
当了父母以后,这种痛苦转移到了监督孩子背文言文上,费时间、花精力不说,要是长时间背不下来,大人孩子都会越来越烦躁,亲子关系面临极大挑战......
虽然背诵的过程有点痛苦,但现在新课标中的文言文必背篇目越来越多了,总不能不背。
而且读过我👉上篇文章的家长肯定还记得,我提到了记忆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优先性。
其实,背不背这个问题,还真没有这么简单,我的回答是:要背,也不要背。
也许你要说了,小半爸你说话为什么老是一半一半的,是因为你叫小半爸吗?
没办法,客观现实就是这么辩证啊!
关键,我回答里面两个“背”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 第一个背:不看原文而念出读过的文字。
  • 第二个背:以该行为为目的的学习过程
我们习惯上不会区分这两种“背”,但它们本质是两件事
我说的“要背”,指的是“背”的第一个意思,毕竟学校这么要求了。
但“不要背”,指的是“背”的第二个意思,也就是说我反对单纯以“背诵”为目的的学习
完成“背诵”这个行为的能力,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一个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可能你会疑惑,不以背诵为目的怎么能有背诵这个结果呢?
答案其实早就在语文课本里了。
没错,答案就是“熟读”
熟读成诵,不能成诵也关系不大,重点在熟读。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熟读”呢?
正像我们蒸米饭一样,米饭是生还是熟,是有标准的,“熟读”也是有标准的
“熟读”要满足两个标准
❶ 足够的遍数。
读三五遍是不是熟读呢?当然不是。
那需要多少遍呢?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说:
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这是古人概念里的“熟读”。
是不是真要读一百遍?
也不需要,以儿童的记忆力,读个二十遍左右就够了。
❷ 足够长的时间线。
仅仅强调足够的遍数是不够的。
比如咱们知道需要读二十遍,然后让孩子一口气读二十遍行不行?
答案是不可以
一口气读二十遍,后面的遍数基本上是无用功,孩子的兴趣也被挫伤了。
二十遍要分散开至少分散在一周或者十天这样长的时间段。
熟读的遍数要分散开,是基于“间隔重复好于集中重复”的学习原理。
为什么间隔重复好于集中重复呢?
这是因为记忆是需要一个时间酝酿的过程的
就像煮红豆薏米粥,红豆是需要提前泡的,不然火开得再大,煮得再久,也达不到软糯的效果。
尤其当时间拉长到一周以上时,中间会经过很多次睡眠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我们睡眠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整理、加工我们的记忆内容。
因为睡眠有这个作用,在睡前诵读效果会比较好
所以睡觉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千万不要轻视睡觉。
具体的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大家可以自己摸索,不同的孩子可能适合不同的日程表,我给小半采用的是“三七法”:每天读三遍,一共读七天。
一周正好七天,所以“三七法”的诵读日程非常容易操作,一个流程走完以后,又开始新的内容,如此循环。
再次说明一下,这是我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觉得大家不妨先试试,实践出真知,试了看看效果,再做调整不迟。  
要是读了二十遍,还是背不出来怎么办呢?
我前面说了,熟读能成诵当然好,不能成诵也关系不大,重点在“熟读”。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学校和老师要求背诵怎么办?
我教大家一个方法:未雨绸缪。
大家应该有这种经验,已经熟读的东西,略微用心记忆一下,就可以背出来。
这就像已经舂好的米,糠皮已经去掉了,只需要筛一下就好了。
所以怎么办呢?
很简单,对于要求背诵的篇目,提前一周开始诵读。
到了需要给老师背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达到“熟读”的程度了。
这时候再稍微花点心思理一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顺序,就可以背出来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熟读”是比“背诵”更值得追求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从“背诵”切换成“熟读”,还有个好处:
❶ 容易坚持。
“熟读”对背诵没有硬性要求,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规律的“熟读”容易形成习惯,让“熟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一件事成为习惯,它就像刷牙洗脸一样,只需要消耗很少的意志力,从而变得容易坚持了。
❷ 记忆持久。
这一点似乎有些矛盾,不强求背诵反而记得更牢?
事实确实如此,想一想我们背课文,刻意硬记有可能很快就能背下来,但忘得也很快。
而熟读过的课文,很多年以后,也会对其中的语句很熟悉。
这是因为熟读成诵形成的记忆是一种程序性记忆,是更身体化的、更深层的记忆,类似于骑自行车、游泳。
程序性记忆是可以长期保持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旦学会骑自行车、游泳之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原因。
❸ 学习进度:慢即是快。
很神奇的是,用这种方式每天诵读十几分钟,长期坚持下来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因为常见的学习模式都是第一次见到一篇文言文就想背下来,结果就是费时费力,还费娃费妈。
但一篇文章读三遍,耗时是比较短的,坚持七天,这篇文章就在不知不觉中滚瓜烂熟了。
如此周而复始,像滚雪球一样越积累越多,这就是遵循学习的规律的好处。
❹ 增强记忆。
“熟读”训练是对孩子视觉和听觉的训练,长期坚持可以让孩子“耳聪目明,提升记忆力。
过去很多大师都拥有过目不忘、过耳成诵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小时候接受过“熟读”训练的结果。比如被国外一些媒体誉为"照相机式记忆" 的钱钟书先生。
他从小熟读传统经典,练就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稍大一些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阻地背出来,甚至连书中好汉所使用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EASTWEST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我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并不是希望孩子们死记硬背文言文,而是提倡“熟读”。
熟读有两个标准:足够的遍数和足够长的时间线。
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只需要完成一个操作简单的“熟读”流程。(我推荐“三七法”,大家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坚持,记得更久,学得更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轻松一些?有没有跃跃欲试?
知道了怎么读,下一篇就跟大家来聊聊“读什么”的问题。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与孩子和“背诵”有关的酸甜苦辣~
🔗参考资料:
《朱子语类》南宋·朱熹
《学习之道》芭芭拉·奥克利
《心理学与生活》菲利普·津巴多
🔗封面图片:清 · 任熊《十万图册》万峰飞雪
🔗文章图片: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在看/留言 聊聊关于背诵的那些事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