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耿军,号“大发”,携废城煤矿兄弟京城谋生做梦,电影梦成,始成耿导……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耿军导演新作《东北虎》斩获金爵奖最佳影片。本文最早发于“新亚洲影志”,借由此文,回顾耿军导演在创作《东北虎》之前的影像之路。
纸上耿军
耿军,1976年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自2002年拍摄第一部短片以来,已拍摄多部作
品。
剧情长片《烧烤》(2004) 入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新电影单元及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

剧情长片《青年》(2008) 入围意大利罗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剧情短片《锤子镰刀都休息》(2014)获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及中国独立影像展评委会奖。

剧情长片《轻松+愉快》(2017) 获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5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歌曲四项提名,第16届印度浦纳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

剧情长片《东北虎》(2021) 获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阐述
“事故与故事”
一开始是一个想法,想法再逐渐扩充和演变,有时是一股脑儿的,有时是腹稿许久,不变的,渐变的,一直到拍摄这个过程... 在工作坊的圆桌上,个人的表达,对影像表达的思考,个人经验的分享,个人经历,好的,坏的,最坏的,是事故也是故事,撞击一下,分享一段时间。

创作的开始
一开始我没有短片概念,但有个电影概念,《火车进站》《水浇园丁》《两个男人和一个衣柜》《红气球》这都是电影短片。我有个想表达的想法,大概有几个演员,几个场景,这些是我可以控制的(也就是拍起来没问题的)。大约拍一周,我知道这个阶段,大家出于好奇或好玩儿或友情,一周左右的时间刚刚好,保持一周内几个人不会散伙。这样就开始拍了,至于片长什么的剪出来再说,先一股脑的做了。

可控的边界

我的第一个长片《烧烤》,是一个新闻改编的,新闻只有两百多字,我把这个新闻里人物的处境还原到自己身上,写作剧本很快,写作时我感觉我抓住了这个故事,也就是每个人物都可以折射自己的不同层面,我可以为每个人物着想,每个人物的遭遇也可能是我可能遇到的遭遇。写作的同时在身边的朋友里选出演员,我知道我有七千块钱的存款,我知道我可以完成拍摄,我借了台DV机,故事发生在一个独门独户的院子里,三个演员,一个制片(我的好朋友,他负责订饭和日常生活),我们五个人在自由的状态里拍了18天。

团队的生长

《青年》是离我最近的电影,里面的人物都是我身边的朋友,也是我自己的青春,当事故经过时间的发酵被有心人提炼就成了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和团队合作,也就是开始有了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化妆师,场记,监制,团队共十个人,演员都是当地人(之前短片合作过了演员)。一开始我整个人是虚的,以前是自己拍,现在是团队拍,这需要面对,后来我发现了沟通的最佳方式。

平衡的艺术

《轻松+愉快》是我的拍片过程中(2016年之前)制作最大的电影,前期拍摄剧组最多时24个人,工业制作是个无限扩大的东西,会出现人也不够用,钱也不够用的情况。怎么平衡这些呢?我拍电影不喜欢抢时间(也会急躁)拍好了为止,有时遇到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会觉得我们的方式特别2x无法理解,前期后期,都是一个平衡和有效沟通的过程,后来会发现在无能为力处另起炉灶的状况非常有意思。


18岁的耿军(右二)参加哥哥朋友婚礼时的照片

 非纸上耿军   做自己的电影

耿军,是大可以刊登在主流媒体上的。早在14、5年前,他的早期电影《烧烤》就被电影学者张献民先生推荐为“十佳”刊登到《南方周末》这样体面的媒体。


他其实是具有社会榜样价值的杰出青年人,英雄莫问出身与文凭,耿军干过的职业和马克吐温一样多,他为了拍自己的电影,推销过饺子做过宾馆服务员,有理由相信马克吐温先生这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一定会乐于看到耿军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冷峻调侃,荒诞戏谑地展现工业荒废,家园破败,小人物命运的狗苟蝇营。痛,并快乐着。


但是,只有少数人看到了他的作品。他自诩以前只是电影的一位“非职业爱好者”,而现在也仅仅是“半职业创作者”。此言不虚,直到金马入手,《锤子镰刀都休息》的加长精装完整版《轻松+愉快》才是第一部获得投资的电影。《轻松+愉快》荣获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四项提名,耿家班浩浩荡荡走上红毯,这时距离他的第一部作品已经过去了16年。


电影《烧烤》海报(2004)

回到北京,耿导又穿上了两条白杠的蓝运动服,一瓶大绿棒子啤酒,变回“大发”。还是一样喝便宜的酒,四季是球鞋。


40不惑,创作如脱茧,匍匐了许久,终于扑棱出来翅膀。第八部作品,耿军完成了创作的跨越,电影讲故事,语言风格化,好看有深度,别人模仿不了。心态上也处变不惊,有希望没妄想,他带着鹤岗兄弟们走在红毯上,女主演貌似真由美,耿军心情轻松+愉快。


96年耿军在西郊宾馆当服务员 弟弟考学前来探望
西郊宾馆时期在租住的平房小院

这几乎是所有小镇青年梦寐以求的奇迹,边城小镇总是更容易成就电影,耿军的成功今后是否就此“开挂”,这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电影《轻松+愉快》耿军在现场

每个人心里都有断臂山,每个独立电影导演心里都有一个要回去的城。


每看《青年》,就回了城(镇),也回到了青年耿军。《青年》是耿军导演生涯里至关重要的作品,企图做电影“玩玩”的青年,《青年》是教科书上划下的重点。


在《青年》里,耿军电影的所有要素都露出了端倪:情绪出于困境,荒凉的背景,人物则是荒废的青年,无处可去的荷尔蒙和无路可走的灵魂。三十岁不满,耿军得了一场重病,吃许多药,喝许多水,去哪儿都要拎一个水桶,只有离开远大抱负和北京,回家养病。电影《青年》就来自这一段生活。日服30片药,生命力消沉坠落,奄奄一息,耿军瞥见人生如幻,看见了“青年之死”。为财死,为义亡,为情毙命,人生苦短,只能酒后吹牛逼,行乐趁早……人生如戏,大家拿到手里的是差不多的烂剧本。耿军病养了半年才好,好了以后,将命运递给他的烂剧本拍了部电影,取名《青年》。故事基本都是真实的。


“想法不值钱,地铁上的人哪个没想法?重要的是执行力”。耿军的电影是执行出来的。


在《锤子镰刀都休息》之前,耿军的作品被称为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以区别后来出现的黑色幽默与荒诞。其实,写实从来不是耿军的风格,他只是没钱。很少有人知道他写过一个剧本叫《小城之春梦》,因为本子写大了,拍不出来拉倒了——没钱别做春梦。


《青年》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但影片的结尾,出现了超现实意味的一个场景:在拉拉杂杂的讲故事自圆其说以后,坐轮椅的青年,在青天白日里,路遇大卡车,车上拉的是大马,蓝天白云。耿军的脑海里,漂亮的骏马被围困在卡车里,青年在路中间,人畜困境悲壮无助。这是一个超现实的心理刻画,一个梦境。


这个手法,在他后来的《轻松+愉快》中出现,拍得很唯美,一场致幻梦境大戏,且又是一个结尾。无独有偶,这些梦总是电影的重音符号,是在故事之外,耿军的内心表达。这样的一个画面里透露出故事内涵,使故事不仅仅满足了娱乐,这些关于梦的画面,也可视作是耿军电影的“梦的解析”。


电影《青年》海报

耿军会讲故事。他天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爱看《故事会》,觉得《知音》也是挺有生活的。劳动人民都爱看,离奇又很真实。他讲话喜欢逗闷子,讲故事比听故事还开心。《青年》是他经历生死考验期间的创作,过了这一关,创作豁然开朗起来。



《轻松+愉快》海报

《轻松+愉快》场景设定在废弃的工矿区,骗子和尚基督徒警察小媳妇……一色人等,互害之中,人皆受害。人物的设定是漫画式的,坏人不那么坏,好人是个傻子,傻子坚定信仰,救赎遥遥无期。在这个猫抓老鼠汤姆和杰瑞的故事里,人们总是同情老鼠。这是属于耿军的童话,在现实表面向下挖了一个兔子洞,进行漫游和历险。他说过电影是个镜子,有时是哈哈镜。这时的耿军,对魔幻现实进行解构调侃,游刃有余。


东北人的幽默是独特的,源自接受现实的不堪,并且进行嘲弄,这个嘲弄通常是指向自己,这当然是底层的自我慰籍和挣扎,当实际上无法对抗现实困境时,幽默就是最后的解救。苦难是诙谐的,坏人好笑,傻子掌握智慧,警察是坏蛋。这一切都非常有趣。耿军的“兔子洞”里,没有天真的少女爱丽丝,但有天真的坏蛋,除了枪和傻子的信仰,人都是软弱可笑的,坏,但是,坏得失败,是耿军留给人性的一抹温柔。


回头看,《青年》、《锤子镰刀都休息》不啻为一次又一次的排练,直到《轻松+愉快》,耿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出现了一个成熟艺术家的风格化表达。从黑色暗物质提炼出新物质。


电影《青年》剧照
耿军不是天才型导演,也并非家学殷实。一开始不出意料拍得很差,“既然这样,那么下次总会好一点吧?”直到《烧烤》,尴尬的情形才转变“其实也没有那么差”。他也不是不怕打击,事实上正好相反,他是敏感的,放映《烧烤》他紧张到不停去小解,听到观众笑,就无地自容。因为一场大病,做出剧情长篇《青年》,以向死而生之心,生出勇气,没有想到的是,因此他再获得生机。电影,在最黑暗的时刻,终于对他微笑。


西郊宾馆 96年与现在的录音师杜春风的合影

“我是无所适从的人,除了家人,朋友是第二个安全岛。”

他写电影角色,都是他的身边的人,他写庸常无为的人,使坏的人,软弱的人,他说自己“我是无所适从的人”。朋友是他的“安全岛”保护他在灰色地带行走,他们生命里没有大命题,有的是大酒。


《飞机》摄影师王维华早期毕业作品 耿军担任编剧及导演

导演御用一个女演员,这是常有的,但耿军近二十年里用着一群男演员,他的发小、哥们儿,他的素人演员。拍《青年》时,他们都一样年轻,拍《轻松+愉快》时,他们人到中年。早期学习电影摄影专业的王维华,拍毕业作品耿军当编剧、导演,十几年过去,王担纲《轻松+愉快》摄影。更不用说伯乐张献民先生,多年来作为朋友和监制。无论恩客贵人,小伙伴酒友,通常来说,耿军都能与之维系长期的好关系,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他的电影生存之道。


从19岁读写剧本,20岁闯北京,至今继续新作品,越来越耿军。做电影的钱呢?耿军潇洒的说“在路上”。


取景《美国往事》经典街景
新亚洲影志(New Asian Filmmakers Collective)由具有亚洲文化身份认同,爱好并支持文化共享的电影人自然连接、生长而成,联盟中的个体以电影为表达手段,以亚洲文化共性为话语基础,展现亚洲当下的生态文化,求索超越历史地理与政治经济意义上的“亚洲”概念,重塑亚洲精神文化的鲜活形象。联盟鼓励亚洲影人的自我身份建构,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对亚洲多元文化感到认同、好奇或陌生的其他个体,一同参与亚洲电影人的互动、交流,加入亚洲范围的电影策划、合制合拍、技术协作、资源共享。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