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写写写快7年了,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养孩子到底有那么麻烦吗?
想了一段时间后,我有了答案,育儿其实是有化繁为简的方法,今天就趁热把感悟写下来。

1
爱孩子
看到第一条,我估计很多人都会不屑,这不是废话嘛,自己的孩子怎么会不爱呢?
还真别说,我们学那么多育儿方法,50%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去爱。

前段时间看了一则刘擎老师谈“爱情”的短视频,大意是,爱情就是承认,哪怕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我们彼此承认你是“最好”的。
我当时看完就觉得好感动,其实“爱孩子”也是一样啊,就是承认,孩子本身的模样,就是我最爱的TA。
但这点其实对大部分父母来说太难了。
这几年我学育儿,我抓住的精髓第一条就是,学习育儿不是因为“嫌弃”孩子而去改变他。
小D是个很慢热内向的孩子,最开始我学了很多关于如何打造一个自信孩子的方法。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真正的解药却是,爱孩子。
小D现在7岁了,她仍然是个“慢”孩子,但现在每次遇到别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她会说,他们说他们的,我只做我想做的。
第一次听到她说出这句话时,我们都感动得想哭。
而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帮助小D对抗外界评判的盾牌,从来不是我所学的育儿方法,而是我们的爱。
当面对社交压力时,我们不会一味想着鼓励和引导,反而是允许,允许她“做不到”,但同时帮助她拉伸舒适区。
小D害怕黑暗,不敢去看电影

突破舒适圈
即使小D不想去看,带着小D去看,鼓励她,尽管害怕,抱着她继续在电影院看来锻炼。
回家后,也会不断不断鼓励,希望她下一次做到。

拉伸舒适圈
在家关灯模拟电影院看电影的假装游戏,反复玩,直到她自己提出想要去电影院看。
去电影院之前,告诉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和她说,害怕很正常的,如果你害怕了,我们就出来。
只要小D表达害怕了,我们就会走出来,然后根据她的意愿,回家或者在门口听电影。

回家后,刻意谈论这件事,但不刻意通过这件事鼓励她再次尝试,仍然尊重她的节奏。
是不是区别很明显。
我们仍然会“默默耕耘”,但这些练习从来不指向结果,并不是“教过了”,就期望她必须第二天可以“怎样怎样”,我的责任只是提供环境。
而且,我们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不求“静待花开”,而是哪怕这朵花不开,我仍然会爱她支持她,让她成为独一无二的“其他植物”。
就是这么神奇,当我们可以真正爱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就能拥有最强大的“盔甲“。
2
学会沟通
最近有一档综艺《再见爱人》火了,节目里能看到男女双方都在努力沟通,但总是沟通无效。
嘉宾黄执中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沟通,可是那种行为称为指控也许更加合适。

节目谈的是夫妻关系,对亲子关系也同样适用。
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沟通,但其实只不过是在变相指责和控制。
你上课怎么总是东张西望的?
我不喜欢学。
怎么能不学呢?

回想一下,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模式是不是都是这样的,三句话就把天聊死了。我们都压根没去问孩子一句,你不喜欢学这个,那你喜欢学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压根不想了解孩子,我们的沟通只是变相的操纵,根本没有“看到”孩子。
是不是我们都学习了“共情”、“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分享了很多,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是不是觉得越学越多、越来越累,但效果似乎也不是很好?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沟通的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解决问题。而一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那就不可能是沟通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了那么多育儿中的沟通技巧还是没用,因为那只是套路,而不是沟通。
这就是为什么,我分享的很多育儿方法,第一步永远都不是先教大家“怎么做”,而是先去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

有了“理解”的基础,我们才愿意去聆听,这才是真正沟通的开始。
刚早上经历分离焦虑的孩子,你去接她后第一句话就是,学校乖不乖啊?我敢保证,大概率你家孩子在回家路上就开始作妖了。
而这时妈妈这边呢,也完全不愿意表达和聆听彼此的思念之情。因为觉得,自己紧赶慢赶来接你,那么辛苦,孩子还那么作。

于是,沟通没了,都变成指责。然后总结的就是孩子的问题,为什么放学就很闹?
理解像礼物,如果我们本身就是带着委屈的,那么自然就不愿意送这份礼物。
人都是这样,只有表达完了自己的委屈,才会去理解别人的特殊情况。

而为人父母的我们,如果可以意识到,我们认为的很多孩子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没得到满足,那就已经很棒了。

而如果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委屈”,还愿意先去听孩子讲,不争论不评判,那就是真正的“化育儿招数为无形”了。
孩子越长大,我们越会说,不理解他。但其实,人与人之间很多表面上的无法理解,实际上都是不愿意理解。
而在亲子关系中,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先主动迈出这第一步。

3
以身作则
当然,还有一条是永恒的经典了,以身作则。这一条非常老套,却是非常难。
孩子看绘本坐不定

孩子写作业就开始东倒西歪
孩子吃饭爱看电视
孩子。。。
当我们在控诉孩子各大“罪状”时,我们其实并没有比孩子做得有多好。
我们读书没看完一页就开小差了

我们写点东西没多久就刷手机了
我们吃饭爱盯着短视频
我们。。。
不知道你们是怎样,反正我之前总是无限放大小D的问题,却压根没意识到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而且我还是个比她大整整30岁的成人。
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的思维模式转变了。我仍然很认真地学习育儿,但每次学习时,我都会自问一句,我自己能否做到呢?
这句自问大大帮助了我化繁为简。
我学会了做“减法”,很多我作为37岁高龄都做不到的,为啥要去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呢?
当然我会遇到一些虽然自己做不到,但就是很重要的,那这时我就意识到了,这是我的育儿重点,轻易做到了抓大放小。
最后,我会和女儿一起学习成长改变。而正因为自己改变也不容易,我就更加能理解小D的难处。
对我来说,以身作则,不仅仅是做孩子的榜样。更是让我们明白,自己是个“普通”父母,那就放下要有个“完美”孩子的执念。
一不小心又写多了,“化繁为简”的育儿法则就先到这吧,剩下的以后再继续。
就和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样,育儿这件事,也有“道”和“术”两方面。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我在学习育儿的这7年更加深刻理解了这句话。
今天分享的这些,也希望我们一起继续做“悟道人”。
大J叨叨叨
要预告一下啦,很多朋友等着的“一年一约”,我们的日历和手帐,明天就来啦!今年的设计和内容又升级了,我很喜欢的,大家明天记得来看哦。
另外,后台留言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催温感泥的。这款小D一直在玩,遇温变软,不需要加水,塑形能力和混色特别好,放在常温下不会干,可以玩很久很久。
这次和品牌要到了少量库存,需要的云闺蜜可以扫码添加小队长哦。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