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car Dominguez
连叔:
您好,我是一名高中生,现在读高二。篇幅所限我就直说吧。
最近我们老师分享了好多关于以往优秀毕业生写的给后来同学的高考建议和他们自己高中的总结,我自己也关注了学校的公众号,也自己查了好多。
我所在的高中是省城重点,是个大神云集的地方,所以那些优秀毕业生们要么保送清北,要么高考超神,这不在少数。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我看到那些优秀毕业生写的高中学习经历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所谓的“成绩一落千丈”是跌出年级前一百(总一千多人);他们所谓的“侥幸发挥好”是考入了物理竞赛班并取得省二等奖……好多好多人都说那是他们谦虚,可我感觉不是的。谦虚可不是凡尔赛,谦虚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啊。有些“优秀毕业生”写出的文章,时不时的就出现上面我提到的现象,一种不会照顾其他人感受的不良现象。也许他们“天赋异禀”高一就学完了高中所有知识,可大部分人没他们那么“天赋异禀”啊,大部分人是要有个学习过程的。我是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来到省重点的,我十分清楚同学们的感受,我们看的时候丝毫不感觉是在谦虚呀,我感觉的是一种被压迫、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好的窒息感。我感觉那不是真的“优秀”。
我是一个心态容易走偏的人,疫情影响一直在上网课,感觉最近心态有点崩盘了。看到以上现象我每次都无力反驳,可我一直在“为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无休止地谦虚都能得到别人好评并被戴上优秀光环”这个问题上徘徊不前。连叔,您的书我看过,我感觉您能给我一个可靠的答案,特来求助!
一个正彷徨着的小男孩

一个正彷徨着的小男孩:
你说得对,一个人说话要照顾别人的感受。这虽然不是课本上的内容,却是人生的大学问。“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吃饱唱歌,都是基本人权,极正当之事,但孔子认为,在一个悲痛的丧者旁边,追求饱腹的快感,哭丧之后,开始唱歌,这都不正当,他是绝不会做的。什么是教养?这就是教养。什么是圣人?这就是圣人。教养与圣人,往往是在日常小事中不失恻隐之心,传递出真正的善意。
当然,会说话还不够。只是教养的一半,还要会听话。听了才会说,听在说前。听得懂好话,才说得出好话。很多好话,是不太好听的。现在家长、老师的批评,以后领导的批评,都不太好听。但为了进步,都必须听进去,一边冒汗红脸,一边入耳入心。这点孔子也是榜样,当有人批评他时,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从小只听到赞扬的孩子,容易变成自恋型人格,唯我独尊,世界必须围绕我转,一句话不合他心意,就要炸毛。自恋导致自伤,毕竟谁也当不了世界的中心,太阳都只是宇宙的微尘,一个人算得了什么?越是自我中心者,就越会被放逐。所以,适当地听听批评是有利于健康的,人也不能过于敏感,否则,好话听成坏话,似乎全世界都针对你一人,那就经不起一点风浪。这样的人,读了北大清华,一生也无可观。会听话,能进步,善合作,这样的人,读差一点的大学,甚至没读大学,一生也值得期待。人生的考试进行一辈子,高考只是一次小考。
那些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只不过表明他们也会害怕,也会犯错,也有听天由命的时候,并不是普通学生才有的难处,所以如何面对与克服的经验,对大家都适用。同样的方法,优秀学生得10分,普通学生得1分,都有所得,大得小得而已。小得也不要紧,积小得为大得。就算你认为他们说话让你不舒服,但从这不舒服中得到收获,有战胜情绪的理智,那更了不得,人生进化的速度比人快几倍。
祝开心。
连岳
(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来信请谨慎,只会在微信平台公开回复,并授权我用于图书汇编。
点击以下图片,可以购买《我爱问连岳之少年问答》。
点击以下图片,可以了解我出过的一些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