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5000 字,阅读时长约 12 分钟
·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文/ 刘胜军
十八大以来,中国步入新时代,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观念决定行动,如何准确理解新阶段的指导理念?
近日,新华社总编辑傅华撰文详细论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概括为五大鲜明特征。
1、“美”:构建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需要”而不是“需求”。按照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解释,受预算约束的、购买某个物品或劳务的数量叫作需求;而“需要”则是老百姓在生活和工作中所产生的真实愿望,甚至是美好的想象。“需求”是受财力(预算)约束的,而“需要”则有持续展开的空间,有不断增长的可能。
从政治角度考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决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温饱小康的基本需求,获取一个“及格分”,而是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个永恒目标,“上不封顶”,并将为此不懈奋斗。从经济学理分析,影响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需要”,过去几十年推动我国经济成长阶段迭代的一个基本动力是“人的需要更替”。正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存在,冲破“需求约束”的思维窠臼,迫切需要创新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这个“需要”不是一般需要,而是“美好生活需要”,它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消费心理、居民需求结构的质的变化,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依据和动力。没有钱怎么满足需要?答案是,党要带领人民创造更多财富,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落实到经济工作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让供给侧与需求侧更好地匹配,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不仅用起来更方便,而且看上去更美;不仅满足使用需求,而且带来精神愉悦。
2、“实”:构建起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中,印证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这一“价值”源头,例如“劳动创造幸福”“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等等。这些重大判断和重要要求都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把经济活动的起点、主体牢牢锚定在生产、制造、创新等劳动性活动上,体现了一个“实”字,就是希望企业实实在在做产品、实实在在提供服务,以真实的、具体的、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切经济活动之本,而不是操纵资本市场、制造泡沫、引发幻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他们希望不通过生产过程就能赚到钱,对泡沫经济心存侥幸,“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总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过度的投机心理,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巨大贪婪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理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根本,明确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就要求将金融服务、资本市场、虚拟经济、数字经济等的“风筝线”都牢牢地拴在实体经济这棵大树上。
3、“效”:构建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但也没有一概否定西方经济学,指出“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方式,要求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
传统的计划经济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管得太多太死;西方的市场经济则往往迷信市场的力量,出现了起伏荣枯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习近平总书记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有为地创造更便利、更优越的市场环境,及时防止市场的无序、失灵。这就从理论上划定了政府与市场协调运作的“分”与“位”,二者始终互动互补、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从而实现经济治理效率最大化。这既可纠正西方市场理论的偏颇,也可有效治理市场经济的一些局限性问题,如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缺陷。这一重大论断,无论从经济学上看还是从政治学上看,都是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
4、“协”:构建起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掌握能够科学判断把握发展阶段的科学方法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在这个最大国情下,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新发展阶段。这是准确把握时空方位、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阶段性任务得出的重大结论。
在新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惠及人口最多,反对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追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不仅要实现物质极大丰富,而且要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国强必霸。反观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欲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固有缺陷的纠正与超越。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经济学视角探求文明进步的真谛,包括当代发展不影响后代,中国发展惠及其他国家,协调发展、协同进步、协和万邦,努力实现“帕累托最优”,等等,是为“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5、“共”:构建起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经济学
毛泽东同志讲,“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讲,“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八大以来新政的核心特征,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与资本主义“以资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区别。
按照西方经济学遵循的逐利原理,人与其他生产要素统统被化为资本,并以此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量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并非全靠资本就能解决;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心,才能廓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简而言之,社会主义是努力让大家都过好日子,资本主义则是有资本才有出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至上、资本至上、本国优先等经济观念,来自于殖民文化、种族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一以贯之、根深蒂固的逻辑,也由此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法理解的“价值天堑”(美国:共同富裕的第一“反面教材”)。
事实上,我们不仅推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顾大国崛起的世界历史,早期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在倡导自由竞争理念和拓展全球市场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极不光彩的殖民掠夺的时代烙印;二战以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把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强势推销“美国式普世价值”紧紧捆绑,埋下种族冲突与战乱的隐患,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困扰“缅甸之花”再凋零,暴露民主选举制的命门。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在全球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提出破解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重大倡议,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要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