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月13日,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出生于日本东京。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中的自发对称破缺机制。
南部被东京大学录取,1942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并于二战结束后的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南部经朝永振一郎推荐,新成立的大阪城市大学获得教职,1952年到1954年之间受邀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之后由戈德伯格(M. L. Goldberger)推荐进入芝加哥大学。
“我对物理的兴趣主要在理论方面。东京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很强,但核物理、粒子物理更吸引我,因为我看到仁科芳雄(Nishina Yoshio)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做出了伟大贡献,虽然他们在别的研究所。学生时候,我就参加了仁科芳雄和朝永振一郎实验室的研讨会,接触到宇宙射线和粒子物理。我开始研究生涯时,朝永振一郎正在研究重正化(Renormalization)理论,后来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我有了机会接触到他的研究组,并做了这一方面及其它一些粒子物理上的理论研究。"
南部和同事,于1996年

1959年,南部开始研究自发对称破缺(SSB),“这来自我在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学的经验。” 
自发对称破缺
一直以来,物理学家都认为自然界存在各种对称性。他们认为,在“镜像世界”里,左右互换,物质被发物质替换,但物理定律不变。但后来证明,对称性并不总是成立
1960年,南部推出一套数学理论,用来解释自发对称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violations)。由此,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粒子及其相互间作用。
南部研究的自发对破缺,可以拿一顶墨西哥帽子来做个比喻。
假设势能场长得像这顶墨西哥帽子。帽子顶上有一个静止的小球,小球受到扰动就会落到帽檐里。
小球下落前,帽檐一圈上的任何位置都等价,系统具有一个旋转不变性。小球下落后,最终稳定在帽檐的某个位置,这个系统不再具有旋转对称性。
这就是自发对称性破缺。
在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中,满足自发对称性破缺模型的玻色子也被称为南部-戈德斯通玻色子Nambu–Goldstone bosons),这也成为希格斯机制的起源。
此外,南部提出了量子色动力学的"色荷理论"(color charge)。他发现双共振模型可以用量子弦理论解释,被认为是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弦理论中的"南部-后藤作用"Nambu-Goto action)以南部阳一郎和后藤铁男的名字命名。
2015年7月5日,南部心脏病突发逝世,时年94岁。

资料来源: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08/nambu/facts/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135/full/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6162/full/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full/10.1063/PT.3.2956
http://www.nytimes.com/2015/07/18/us/yoichiro-nambu-nobel-winning-physicist-dies-at-94.htm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