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九寨沟的路上被砸扁的车

 8月8号晚上,四川九寨沟一带发生7级地震,波及范围很广,秦岭南北都震感强烈,各种吊灯晃动和人群奔跑视频都传上了朋友圈,让隔着海的笔者捏了一把汗。还看到有人说着一些道听途说的“日本经验”和“地震预测技术”,如下面这位说:
这位先生总结的“传说”,最大错误在于,日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防震掩体”,自己的家就是最好的“掩体”!
 那么感觉到地震时怎么办?在晃动期间,一定要忍着,不要夺路逃跑,更不要翻窗跳楼,因为跑跳的死伤危险更高。

在日本,地震过程当中,最主要做到以下几点自救
1、打开门或窗,防止门窗变形出不去。
2、离开柜子、货架子、电线杆儿、广告牌儿之类的,在室内的人找个桌子钻底下。
3、正开车的迅速把车停路边,熄火,不要拔车钥匙。
4、等震劲儿过去,晃动平息后,感觉震级挺高,呆家里危险的,再带上防灾用品包往外撤。小学校等公共设施都是避灾场所。(注意,不是什么掩体,只是建筑物结实,且有防灾物资)
5、大震之后,余震频繁时,在外走路开车一定要离砖壁、土墙、土堆、陡坡远一些,以防这些东西突然倒塌。
6、电视上很快会滚动报道震源震中震级,确认自己所在当地的精确震级,会不会发生海啸等。
地震时的一套对应程序在日本从小就有演习训练,撤离避难过程是有序的快步走,避免推攘踩踏伤人。
▲九寨沟的游客震后露天过夜
日本地震后的维护秩序和疏导避难主要靠当地的消防民团,个人自救和居民区自救要求能坚持三天。至于外部的救援力量,日本是不会急吼吼地连夜往震区赶的,因为要保障救援人员不能遭遇次灾害,就是说不能让外部救援人员在奔赴的路途和施救的过程太冒险。
 还和中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是,平时不地震的时候,关于抗震防震的话题特别多,每年都有防灾演习活动,平时多准备,震时少流血。

  ▲日本的地下板块错综复杂

日本列岛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还顶在四大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自然灾害频繁,成天“震一震,刮一刮,喷一喷,淹一淹”的,尤其“小震小摇”对日本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大地震来时,日本人也会表现得特别地沉着冷静,防灾手册的基本要求就是所谓要做到“地动山摇,不跑不跳!”
每次大地震,当然都会给日本造成人命损失及各种物质损失,不过没有人骂“老天爷不长眼”,因为是老天爷带来了蓝天大地、四季花开、温泉美景、湖泊山脉,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它偶尔的地震、火山、台风、暴雨呢?
对于这类天灾、日本人的做法是接受、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做努力,从而适应灾害甚至驾驭灾害。因而每次天灾过后,政府,学者和专业人员都不会很快忘记,总结整治、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做到日本式的“多难兴邦”。
 特别是杀伤力很大的地震,每次血的教训都变为革新动力,要是倒塌建筑物存在粗制滥造,有人祸原因的话,彻底追究,要是因为技术和工艺老旧造成倒塌的话,就努力改进,然后把新技术新标准推广到全国。现在日本已经达到了大震也房屋基本不倒,人命损失极少的程度。这是近100年来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是政府重视、官员细致工作的结果。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100年来日本对地震的征服过程:
1919年  制定最初的建筑法规《市街地建築物法》。
1924年   修改《市街地建築法》,导入耐震基準。
1950年 制定《建築基準法》,规定必须的墙壁强度。
1971年修改《建築基準法》,要钢筋混凝土房屋加强抗剪切断裂(弯曲比剪切好),木结构房屋使用坚固地基。
1981年    修改《建築基準法》,导入了“新耐震設計法”。这之后盖的房屋都要求能耐烈度7(日本标准最高烈度为7)的地震,不会发生脆性倒塌。
1995年    修改《建築基準法》,对地基、构造、耐力做明确细化的安全要求,还对防蛀、钢筋、连接具、施工法等做了规定。并要求对1981年以前建的建筑物进行耐震诊断和加固。
2000年    修改《建築基準法》,主要为要求实施地盤調査和建筑构造材质的标准。
2014年    修改《建築基準法》,主要为抗灾标准的实施效率化做要求,还提到了“伸缩缝”等技术。

公寓住宅预留的“伸缩缝”,在震时被剥开
 日本的地震还是那么频繁,可是地震造成的损失是个渐渐减少的过程,比如记忆犹新的去年2016年4月,熊本地震,都市直下型M7.3级 ,死亡仅50人,(其中37人死于房屋倒塌,多为老房子)
 熊本的地震中没有一幢公寓楼或学校设施倒塌,之后甚至都不用大规模重建,略施修理就可以接着使用。耐震、减震、避震的技术不断升级,新建筑好多甚至走在了政府标准的前面。
 至于传说的日本很神的地震“预测”技术,那也是扎扎实实地在进步。
▲日本气象厅设置的地震观察站
 这么密密麻麻的观测网,目前的数据还主要是用于做长期“预测”,近期“观察”以及震时的准确数据。
 现在能惠及个人的震前“预报”,是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的“紧急速报”,利用地震波的横波和竖波的传递速度不同,到达的时间有差的原理,提前几秒钟把地震要来的通知发到个人的手机里。
 这种预报对于“直下”型的地震是基本没有用的,而现实却是“直下”型地震的危害最大。即使能提前几秒接到地震预报,个人需要做的还是停车、熄火离开危险物、保护头部,依然不是慌不择路的“逃和跳”!
减少国民的震灾损失,是一个系统细致长期的政府活儿,建筑是大义,防灾是根本,预报是小节,救援是花絮。
有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