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风情
和一位从西安出来的朋友聊起"乡愁",说日本人曾把长安当“故国“,寄托了某种特殊的“乡愁”。因为在日本人的学校教育中,有很多古代中国传过来的文化、历史、礼仪、舞乐、服饰等。盛唐,作为融入日本的重要的文化元素,一直在延续。
日本的佛教是从中国大陆传过来的汉传佛教,一代高僧空海(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留过学,得到惠果师父的倾力相传,回日本后开创了流传至今的真言宗,并把密教在日本发扬光大。弘法大师现在依然在高野山上“活着”,前去拜谒的信众络绎不绝。
中国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很多日本人去看他们心目中的
“故国“,以解积攒了千年的“乡愁”。
西安史上第一个国际航班就是飞日本名古屋的,方便了日本游客。八九十年代,西安随处可见来旅游的日本老头老太太。

日本人对大唐故都之地投入了很深的感情,也投入了很多金钱。他们联络中国的有关部门,并派来专家来勘探,找到了已经湮灭千年的青龙寺遗迹,然后集资出钱盖了一个新的青龙寺,寺内种植了日本的八重樱。
▲西安青龙寺樱花季
西安交大,有个著名的樱花道,是八十年代初日本青年来种植的,当时叫做“中日青年友好路”。如今每逢春季花开时,都有不少年轻人穿着汉服来赏花
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西安的文化建设,日本人捐款出力,干成了不少文化项目。那时候还有不少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也来到西安,那位西安的朋友说,他初中时被派去接待日本初中生访问团,100人,然后双方写书法大字,中国学生个别很优秀,但整体上不如日本初中生写大字写得好。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快速地发展和变化,大概于10年前开始了出国旅游潮。这位西安的朋友到访日本好几次,见到了日本古都京都,非常震惊,感受到了某种强烈的“乡愁”。
京都的古都风情不仅在于众多的古迹与寺院,还在于现实中的生活。那些青苔与枯山水的庭院,黑色或茶色的板墙,房顶的黑瓦,屋檐的瓦当,席地而坐的日式料理店,街头的和服女人,都让人有一种通往古代的怀旧感。
京都的整体景观比西安要保护得好,色调不喜奢华,跟寺庙与蓝天相映衬,表现出厚重的文化沉淀感。
京都经历了日本百多年的工业化大潮冲刷,能克制住种种“开发”的冲动,保留了完整的古都内核与风貌,连来自“长安”的人都为之惊叹,实在是得益于日本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审美的追求。

▲京都的麦当劳
京都并没有躲避现代化,只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刻意地,小心地维持着作为古都的品味。举几个例子,也许能给中国的一些热衷于大拆大建大开发的部门一些借鉴。
1、对建筑物和户外的标牌颜色作了限制,要求能融入京都的景致,不能用很扎眼的颜色。比如图片中的麦当劳,没有用它世界通用的红黄色标牌,而是采用了茶黑色色调。其它的便利店连锁店超市等也都考虑了京都专用标牌,店面也都配合了京都的色调。
2、高速公路或高架路避开中心区域,宁可绕道,或是修在地下,不能破坏景观。京都没有煞风景的高架。
想起北京的二环高架路,在上面走时可以看到雍和宫里面。古建筑紧邻钢筋水泥的高架路,真是有点煞风景。
3、对建筑物的高度限制很严,极少有高楼大厦和玻璃幕墙。在天皇的故居“御所”里,看不到外边有建筑物。也就是说,周围没有楼高到能看到“御所”里面。
整个城市除了京都站附近有一些大楼和一百米多点的电视塔(电视塔是京都最高建筑),其它都是低层建筑。

▲京都的町屋
4、京都老街上的门面房,叫做“町屋”,都是长条形的,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家,中间还常常有个小院子。过去分士农工商,各司其业,住的房子格局各不一样,“町屋”是做买卖的商户住的。
在这样的街上,翻盖房屋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跟周围房屋的格调保持一致,要有“和”风。近年的旅游热大兴,这样的房子反而受到游客的青睐,屋主们就更乐意维护他们的传统房子了。

(注意,不同于国内的大多数“特色小镇”,日本的这些古色古香的街道并不是专门“开发”出来的,而是有老居民的生活街道)

▲京都的石板路
5、石板路,也给京都的古都风情添色不少。在通往寺庙的参道,或是两边“町屋”的商业街,都铺的是石板,日本叫做“石畳”。走在原色的石板路上,就是一种享受。
当然,石板路也是要修补与更换的,比用水泥沥青铺路面麻烦,但是风雅。

▲京都、河原町之夜
6、京都的河原町,是一条夜晚也很热闹的繁华街,很多人在店里店外饮酒,或是在河边散步。灯光都是从店里或外面的露台透出来的,是自然的暖色光,也是实用的灯光。等到店铺打烊之后,灯光自然也就歇了。
LED灯虽然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却很少用LED灯装饰到楼房的顶上和外墙,不造人工灯光夜景。街道的热闹与繁华从一排排店铺里面透出来,一如往昔。
以上六点是笔者雪田总结的京都的“
为都之道
”。但是对于“长安”来的朋友来说,京都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以“乡愁“一下,因为它跟古代的秦人有密切关系。

▲京都、广隆寺
京都有个“大秦”地区,那里有个古老寺庙叫做“广隆寺”,是京都地区历史最久远的寺庙
大约在中国大陆的汉代,有一批人经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最后定居在这一地区。这些人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人,并自称“秦人”,来日本后开始养蚕,用蚕丝织成绢帛大量献给天皇。
当时天皇还住在奈良,名称上也还只是“大王”,见到这样精美的绢帛非常喜欢,于是“秦人”开始安居的生活,不仅养蚕织布,还带来了先进的灌溉技术。他们在“大秦”地区定居是在天皇迁都京都之前,就是说,京都还没有成为“京”之前,“秦人”就在京都盆地定居了。他们的族庙“广隆寺”成为京都最古老的寺庙。
▲京都、供奉秦始皇的神社
离广隆寺100米左右,“秦人”还建了一个神社,现在称为“大酒神社”,神主是秦始皇。“秦人”的后人们代代供奉秦始皇。
”氏成为日本京畿地区一个实力雄厚的族群,后代子孙的秦河勝曾经辅佐过圣德太子。
现在,”氏后人分布在日本各地,分化出好几个姓氏,比如“羽田”、“波多野”、“畑”、“旗”等等,虽然字不一样,读音都保留了“”氏的读法はた(ha ta)。
前首相羽田孜明言他就是秦人的后代,祖上是跟着“徐福”到达日本的。羽田孜生前热心中日友好,还特意到中国树了一个友好纪念碑。
京都与秦人,京都与长安的渊源跨越了千年!
长安的朋友们,乡愁寄托京都又如何?

雪田塾的日本资讯交流群,欢迎有志者关注并加入我们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