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那位扒着高铁车门不让开车的女士在网上火了。她扒着车门,跟乘警等列车人员对抗着,一直等到她老公来后上了车才罢休,她的女儿也在旁边见证了母亲的强悍的有效性。
网上一片骂“人渣”的声音,个个恨不得亲自把这个女人揣到车下去。还有说美国警察会把她怎么样,日本警察会把她治什么罪,总之就是说中国的高铁人员缩手缩脚,处置不力,对这种任性的女人就非严惩不可。
▲这是位敢于搏命的女人
理工科思维的笔者不愿意加入骂人的行列,更愿意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会不会再次出现,怎么才能解决,有没有其他地方的经验可以借鉴。
这个女人,情急之下,首先想到的是拦住高铁,都快到了要拼命的程度。还看到曾经有个别的男乘客,也是因为要赶高铁车,把手伸进去被车门夹住,跟着车跑的画面。
▲画面前面那位男士手被门夹住跟着车跑
笔者想到的是一个技术用词:容错
一个系统,不管是尖端的卫星火箭还是一般的机械控制或IT应用,设计时都要允许一定误差以及人为失误或环境失误,能容许出错的程度叫做“容错率”。一个好的系统,都拥有较高的“容错率”。
套用到高铁这个系统,我们这里只考虑跟乘客有关的“容错”。
因为天气或安保等原因高铁晚点,乘客是没法要求赔偿的,换句话说,乘客对高铁一方的这种“错”是包容了的。而乘客要是晚了话,哪怕晚一分钟,车门都会关上,还可能夹住乘客的手!
扒高铁车门的那位女士比较极端,笔者也不赞赏,但是基于“容错”这一概念,高铁一方完全没有对乘客的容错机制。乘客错过了自己定的车次,就是自己倒霉,就得重新买票(据说改票退票都要被收很多手续费,发车以后就基本退不回来什么钱了),乘客的损失很大。像那位扒车门女士,一家三口,赶不上这趟车的话,除了时间损失,她更心疼的大概是三张车票钱。
高铁这样的大容积运输工具,那么多人利用,从比例上来看,出一些来晚的赶不上车次的乘客应该很多,应激反应如那位女士的,以后还会出现,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事故
怎么能让这位女士不去扒车门,让她主动地下车去等候,是高铁部门应该做到的对于乘客的“容错”。
日本的高铁叫做新干线,1964年开通,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还没有出现过大的事故。新干线的车票很贵,也没有出现乘客去扒车门非要赶车的,原因就在于日本新干线的“容错率”很高,对乘客的迟到更是完全包容的。
▲新干线的车票
这是一张名古屋到大阪的自由席车票。票面上就明确写有基本乘车费是3350日元,新干线特急自由席车费是2480日元。用这张票就可以在剪票后的当天坐任何一趟名古屋到大阪的新干线的自由席,赶不上这趟还可以等下一趟。每列新干线上还有一两节“指定席”车厢,你再花个500日元就可以补个“指定席”票(名古屋到大阪),指定席上环境略好,可以保证有座位。
如果你买了指定席的车票,又没有赶上要坐的车次,那么你损失的只是很少的那一部分指定席的座位费用,你还可以坐下一辆的自由席,或是再花500日元买新的指定席票。
笔者就曾经有一次去东京的时候,上了个厕所,出来到站台时就眼睁睁看着我要坐的那趟车慢慢开走了,我也没有去扒车门。我浪费了一张指定席票(名古屋到东京大概600日元),但我的值10000多日元的自由席票还能用,我等到下一趟车来后坐自由席一样能去东京,自由席除了年节时人多平常也都能坐上座位。
指定席的座位费只占车票的很少一部分,在日本,我根本不会急眼非扒那个车不可,而且不用改票退票,直接坐下一趟就行。
如果我在车站里因个人的事耽搁了一天也没去坐上新干线(注意,是剪票进站以后耽误了一天),那我车票里的新干线自由席部分失效,占最大头的基本乘车票还是有效的,第二天我补一张自由席票可以再坐新干线,不愿再花钱的话,就坐一般JR列车慢慢去目的地也行。
这就是日本新干线对于乘客的“容错”,是充分考虑到乘客没赶上车次的情况的,不需要金钱损失太重也不需要手续繁杂的改票,可以轻松地换乘别的车到达目的地。
不只是新干线,日本的一般列车也都是“区间制”,自由席多,不用座位费或者少部分人利用的座位费用只占车票得很小头。在日本,坐车不用提前几个小时到车站等着,大家都是行色匆匆赶着点去车站的,对个人来说坐车的时间效率极高,车站也不用那么拥挤,甚至候车厅都不要。
而国内高铁和一般列车都是“车次制”,早到了也不能坐车,哪怕就是从北京去保定,一趟接一趟的车开过,也得等到你买票的那个车次才能上。要是去晚了,那你的票就废了。从日本人来看这种落后的“车次制”,是某种霸王条款,不仅效率低下,还会造成车站人员滞留,犯罪增多。
很快就要到2月份,世界奇观“中国春运”,亿万人次的“民族大移动”就要来了。真心希望大家都能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乡,千万不要去扒高铁车门了。
高铁的官员们,希望你们到日本来学习一下,在五年之内解决对乘客的“容错”问题,笔者雪田特别愿意为你们介绍日本铁路的knowhow,并为你们跑腿联络和翻译。
处罚乘客之前,让乘客不想去扒高铁车门才是有关部门应该好好考虑的。
有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