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到底怎样了,作为个人应该担心吗?”
如果光看新闻和互联网信息,这个问题复杂又让人困惑。
光看数字,情况让人忧心:根据去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1] 的报告,从  1970 年以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但另外一方面,疫情后互联网上关于环境、野生动物的讨论空前。似乎一切正在往积极方向转变,不只是数字上的——例如国内的森林绿化率变高,从肉眼和亲身感受上,很多住在城市里的人,也会感觉绿化覆盖和生物种类也在肉眼可见地变好……
只是有很多谜题未解:今年云南的大象为什么北上又何时折返?在上海,貉怎么从野生动物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2020 年的新冠疫情中,动物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 [2] ?
云南 15 头野象一路北迁|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胡超 
“貉”以为家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王放
更重要的是,新闻里常看到的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下,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第一个问题是:生物多样性是什么?
🧬🧫🦠🌲🍂🐯🍄🪲🦕🐋🕸
什么都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种类,以及它们互相作用和联系。这个概念听起来特别“包罗万象”,因为确实如此:它包括了细菌、昆虫、植物、动物、人类,从微观的基因到单个物种,生物群落,再到宏观的生态系统。
目前就我们所知,地球上已被发现的生物大约为 120 万种。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报告称,地球上估计 870 万种生物。如果再看细一点,把单一物种的“生物”体内的各种细菌和病毒算上,生物数量很可能达到数十亿。
挖一勺土,会发现里面大概 10,000 到 50,000 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土就是活着的!
正是物种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有了现在的水、食物链、稳定的气候,我们也有了几十亿年的“宜居”时光。
而我们人类参与这个系统,并且产生明显的改变,是最近 100 年的事情,但最近半个世纪,才有人开始注意到。
1985 年,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概念。威尔逊在文中认为,地球的自然环境正在因为人类活动变化,这个议题急需学界和各国和关注。
生物学家 Edward Wilson|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情况确实紧急。
根据一项 1995 年的研究,人类活动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物种的速度的 1000 倍——这可能比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速度还要快。[3]
海洋也没有幸免。由于全球海域的过度捕捞,1996 年海鲜捕捞量达到顶峰之后,一直在下降,现在超过一半的海洋,要进行工业捕捞,海鲜也不够吃了。[4]
位于北京南海子公园的“灭绝动物公墓”|图片来源:Linda Wolf
按照《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里的警告,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近四分之一(23.7%)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威胁”。
🧬🧫🦠🌲🍂🐯🍄🪲🦕🐋🕸
那虫子豹子……关我什么事?
很多事。我们平常喝的水,吃到的食物、甚至呼吸到的空气,都跟生物多样性有关。
有些生物和我们的关联更明显一些,例如蜜蜂等授粉昆虫的消失,我们食物供应就会出现危机。
有些联系就不太好找。对于普通人来说,雪豹犀牛大熊猫之类的珍稀动物几乎只出现在电视屏幕和机场广告上。但保护 “旗舰种”动物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远大于保护单个物种本身。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放曾经这样解读:
其实保护熊猫真的太简单了,他们吃竹子,住在森林里,所以只要把竹子跟森林保护好就行了。
但是竹子和森林保护好之后,带来的改变超过了(保护)熊猫很多。当闽江、浦江森林的上游被保护起来,下游影响的是几百万几千万人的农田,让他们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水灾。当我们说保护雪豹,保护三江源的时候,保护的就是亚洲的水塔,从中国的江河下游一直远到长三角,一直到印度,阿萨姆邦下游的这些富饶的农田,广阔的土地都会受到雪豹藏羚羊保护的帮助。
“旗舰种”大熊猫|图片来源:Pexels
如果换算成钱,保护生态也很值。根据经合组织 2019 年的推算,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的授粉、净水、防洪、固碳等服务,每年至少值 813-911 兆元(1 兆 = 1 万亿),是全球每年 GDP 总和的 1.5 倍。[5]
而在 1997 年到 2011 这短短十几年间,因为环境的变化,我们每年损失了高达 130 兆元的生态服务。
🧬🧫🦠🌲🍂🐯🍄🪲🦕🐋🕸

共识·争议,还有个人实践
尽管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但从全球整体看,保护生物多样性进展有限。尽管有“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但实践起来,每个国家想要的都太不一样了。
其中一个例子,是 2010 年联合国跟各个缔约方商定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这里面有“ 20 个 2020 年实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包括减少森林破坏、污染,改善气候变化,缔约方也承诺,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各国政策制定计划中。
十年过去了,这 20 个目标无一实现。根据《财新》报道,具体来说是这样:
有超过三分之一(34%)的国家有望实现甚至超过(3%)目标,一半国家(51%)取得了进展但不足以实现目标,11% 的国家报告没有取得显著进展,1% 的国家报告称偏离目标。[6]
另外,“生物多样性”的本地属性也有限制。如果说气候变化更容易让全球各国感受到共同威胁,那么生物多样性更像是每个国家地区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的选择。
一头孟加拉虎|图片来源: Pexels 
WWF 主席帕万·苏克戴夫(Pavan Sukhdev)曾在一篇采访 [7] 中解释道:“为什么中国要对保护印度的孟加拉虎感兴趣,”他问道,“同理,印度为什么应该对中国大熊猫感兴趣?”
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争夺,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政策和协作更加不易。发达国家被认为有更多钱和资源,他们也容易聘请专家以及政策研究机构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例如在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互惠之类的国际协作上。
目前的研究 [8] 指,生态系统可能不会完全崩溃,但他们可能会变化。例如,海洋太热,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在转向生产力低得多、生物多样性低得多的藻类生态系统。除了气候本身的变化,人类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例如森林砍伐和火烧,也会让森林退化成草原。
藻类生态系统 |图片来源:Pexels

问题就在于,生态系统不一定会因为人类 “崩溃”,在气候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下,生物们仍然可以生存,但我们人类的生活可能会有不少变化。
在上述宏观的报告和名词解释之外,我们准备跟在一线工作的人们聊聊——他们当中,有孜孜不倦在城市里做了近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荒野”,有组织了学者团在上海小区里调研貉的复旦教师兼“网红”王放,有十多年间从“大猫”爱好者变成调查记者,而后成为动物保护组织领头人的大猫,有以古生物学作为切口,帮助大众理解地球和自然的研究者…… 他们怎么理解地球、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中?
我们也在将于明天发布的
“2021 年轻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洞察”
中,聊了聊年轻人们怎么把“生物多样性”这个离大众很远的概念,变成有创造力的微观日常。以此开启对“生物多样性”持续一个月的发问与回答。

我们期待能在这过程中找到一些答案的痕迹——创变者,以及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研究和行动,对抗自然和环境变化的无力?
我们很好奇。
作者:大崔、雅美              排版:美芹
参考链接与图片来源(侵删)
[1]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baogao/quanqiushengwuduoyangxingzhanwang-5-gbo-5
[2]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1419-7/fulltext
[3]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5645-we-are-killing-species-at-1000-times-the-natural-rate/
[4]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8/feb/22/half-of-worlds-oceans-now-fished-industrially-maps-reveal
[5]https://www.oecd.org/environment/resources/biodiversity/G7-report-Biodiversity-Finance-and-the-Economic-and-Business-Case-for-Action.pdf
[6]https://science.caixin.com/2020-09-23/101608727.html?sourceEntityId=101686347
[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984-3
https://seea.un.org/sites/seea.un.org/files/1._gross_ecosystem_product_and_ecological_assets_0.pdf
[8]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radical-conservation/2018/jan/16/biodiversity-extinction-tipping-point-planetary-boundar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