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看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收获欢笑的同时,被评委之一的黄渤再次圈了粉。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剧照
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情商真的好高!无论是点评作品,还是和其他嘉宾互动,说话永远那么得体,让人倍有好感,难怪他被赞为“娱乐圈情商的天花板”,果然名副其实。
由此,忍不住又追看了不少关于黄渤高情商的视频合集,越发觉得跟这样的人相处实在太舒服了。怎么让孩子也有那么高的情商呢?今天就来聊聊。
文末还提供了一份“SEl儿童社会情感学习”家庭操作手册,记得来领!
 1 
真正的高情商,
是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
关于黄渤的高情商,能够用很多鲜明的特质来概括:
  • 口才好、反应快,任何梗都能接得恰到好处;
  • 善解人意,能迅速明白对方的意思并做出积极回应;
  • 人缘好,和谁都能聊的来,相处起来舒服融洽……
他有两个名场面,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一是他上《鲁豫有约》节目时,主持人鲁豫问他:“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现在很火?”
黄渤巧妙回答到:“都上鲁豫有约了,能不火吗?”
不仅给足了鲁豫面子,还肯定了自己的身价,不卑不亢,让所有人都开怀一笑。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次,女演员闫妮开玩笑地说,对黄渤的第一印象就是丑。当自己得知要与黄渤演对手戏时,她知道自己已经走向了丑星行列。
面对这个有点使人难堪的局面,黄渤却机智地接话:“我觉得和你拍戏,是我要走向帅哥的行列。
不仅间接夸了对方的颜值,而且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这个回答让闫妮赞不绝口,直夸黄渤太会说话了。
👆《斗牛》剧照
很多人都觉得,想做到“高情商”,太难了——要不口才得好,要不得圆滑会察言观色;而且太累了——有的时候,得会拍马屁,会讨好别人,甚至要委屈自己。
但仔细看,在黄渤身上,却并不是这样。他有口才,却从来不乱耍嘴皮子;他会真诚地赞美,却不会刻意地谄媚;他欣赏别人,却不会为了抬高对方而贬低自己。
每一次,他都能够巧妙避开那些使自己难堪的“坑”,并将话题用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愉悦地表达出来,让每个人都如浴春风
也就是说,他能先保证自己舒服,同时让别人也感觉舒服。而这,才是我认为真正的高情商!
 2 
快乐做自己,
才是高情商的关键!
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听起来,还是很难。
毕竟很多时候,“让自己舒服”这件事就挺难的,更何况还要两者兼具。


想做到高情商,究竟需要哪些能力呢?先来看看“高情商”的定义。
高情商,指个体感知、使用、理解、管理和处理情绪的能力。高情商的人可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利用情绪信息来指导思维和行为,辨别不同的情绪并适当标记,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
掰开了来分析,《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本书里将“做到高情商”分为5个步骤:
 1、认识自己 了解自身情绪,识别到自己感受的发生。
 2、管理自己 恰当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够把握和调节它。
 3、激励自己 懂得自我激励,困难发生时能乐观积极的对待,尽快摆脱负面情绪。
 4、共情别人 拥有同理心,能够识别他人情绪、共情别人的感受。
 5、管理别人 能在社交中调节他人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
这5个步骤,是做到高情商的必经之路。发现没?培养情商的重头戏部分,都和“自己”有关。
我们要先全然识别并体验过各种情绪,才会知道自己感受背后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去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做到自洽,让自己舒服!
而也只有先妥善安顿好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自在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有精力、有意愿去照顾别人的情绪,做到真正的“高情商”。
如何教孩子安顿好自己的喜怒哀乐呢?果仁妈之前有很多文,都介绍了怎么帮助孩子去认识情绪:
这里想强调的是,让孩子学会让自己舒服,不代表让孩子回避负面情绪,而是让孩子充分体验各种真实的情绪,让他们明白负面情绪也是很正常的
因为对任何事情的管理,包括情绪管理,前题是要先理解这个事情,更好的理解才能带来更有效的管理。而理解情绪,本质上是掌握一种因果关系,即什么样的事情,让我有了怎样的身体反应,它对应的又是什么样的情绪。
定义情绪可以学习,而理解情绪,则需要充分地体验真实的情绪,各种积极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
总得来说,“情绪管理”这事儿,是有明确先后顺序的——先体验,再理解,最后管理。家长们一定不要做孩子情绪的法官,甚至警察,评判甚至惩罚他们的情绪,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手电筒、听诊器、麦克风,照亮、听见和表达出他们心里的小世界
孩子越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情绪,越能真实、自在地做自己
 3 
先有自己,才有“共情”!
做到了让自己舒服,如何让别人也舒服,则需要强大的“共情他人”能力。

有人说,有一些社交技巧,比如高超的说话水平、人际沟通时得体的仪表及细致的关怀等,也能让别人舒服。的确,这些流于表面的套路,有时候很有效,但用多了,难免显得不真诚
真正的高情商,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认知、理解和分析他人的情感”。而这种共情的发生,始于孩子对自己经历的体验和理解
试想一下,我们如果没有经历过伤心,知道伤心是什么感觉,可能因为什么造成的,又怎么能观察到别人伤心的情绪呢?
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先体验了情绪,理解了情绪,才能把他人的表情,姿势,语言和自己身体中的情绪体验对应上,真正做到“感同深受”。
做到了“共情”他人,才能进一步揣测别人的需求,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别人舒服。

 4 
想让别人舒服,总是不自觉讨好?
一个关键——明确边界线

先分享一段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心情很烦躁。在与闺女互动时,语气不自觉就很冲。
觉察到我的火气后,娃的反应让我意外。她对我说到:“妈妈对不起,我一定会听你的话,你不要生气了。”
看上去,闺女的反应懂事又乖巧,特别善解人意又高情商。可在我看来,她是在矮化自己、对我进行刻意的迎合与讨好。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不自觉地讨好别人,因为被别人认可和喜欢,是人类的天性。如何让孩子避免这种情况呢?一个关键点便是——教孩子明确自己的人际边界感。
我们可以让孩子想一想,在和别人交往时,内心舒服自然吗?是不是有谁让你感觉到了冒犯/不自在/违心/被PUA?
不妨在心里评估一下,对方的哪些行为自己可以接受;哪些绝对无法忍受?同时设置好底线,逾越之后便再也不容忍。
要让孩子知道,当某个人让你感觉不舒服了,你完全可以得体地拒绝或远离ta,这是你的权力,无须牺牲自己的利益硬融对方的圈子。
同时,也不要顾虑亮明自己的社交禁忌。比如:哪些时间没有空、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话不喜欢听……一个有原则的人,比老好人更能赢得尊重。
培养高情商与保持自我个性,两者并不矛盾。正如蔡康永的那番话:“高情商不是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因为做自己很自在,所以令身边的人也放松了
 5 
培养孩子情商,
做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很重要
有家长说:“我自己情商就不高,又该如何让孩子拥有高情商呢?”
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这本书里,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针对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需要做的,提出了一个“五步法”:
1、察觉到孩子的情绪

及时感知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帮助他们发现、感受并认识人类的主要情绪,包括快乐、悲伤、愤怒、害怕、尴尬、紧张等。
2、把握机会
在孩子细微的情绪出现时,及时积极应对,而不是等到它进一步升级。这是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教他们如何处理情绪的好机会。
3、倾听与认可
这是五步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指的是大人要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情绪起伏,积极回应并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与他们在心理上建立深深的联结。
4、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教会孩子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出正在经历的感受,为情绪贴上标签,当孩子越能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情商的促进作用就越好。
5、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但表达情绪时的行为却有。家长应该为孩子情绪表达的方式设定明确的界限:
  • 无法容忍,需要坚决制止的行为:比如发脾气时打人、乱砸东西;
  • 尽管不被认可,但某些情况下会选择包容的行为:比如生气时大声尖叫;
  • 合理的、允许的行为:比如去冷静角抠泡沫包装纸、玩枕头大战。
我们需要协助孩子,选择可行而有效的情绪表达方案。
当孩子能够自如地识别、调控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后,就为感知共情他人的情绪奠定了基础。于是高情商也便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此外,高情商也离不开一系列优秀品质的成全,比如关心他人、善良、真诚、有教养等等。这一切都会让孩子的高情商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的人格魅力,而不只是肤浅的套路。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情商”看做让自己社交的工具,而不是一种让自己本身情绪更舒展的能力。
情商不是教养,的真正意义,在于愉快的做自己。
希望我们和孩子,都能自在地做自己,快乐地做自己,然后全世界也跟着快乐起来!
插播
今天给大家准备的,是果仁妈一直珍藏的“社会情感学习家庭活动指导手册”。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一个人能否认识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家庭、社会的情感关系,关乎他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这份指导手册,会通过一些主题活动,帮你和孩子一起掌握这些生活中必备的“社会情感技能”。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童学馆3号员工,他会拉你进群领这份资料!真的特别好,一定要收藏并用起来!
 - END -
策划/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三半儿子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经营「躲起来发呆」公众号。
参考来源丨[1](美)丹尼尔·戈尔曼.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2](美)约翰·戈特曼.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3]https://en.m.wikipedia.org/wiki/Emotional_intelligence
[4]中国社会科学报:共情的界定及其测量
http://sscp.cssn.cn/xkpd/xlx/201210/t20121010_1122332.html
[5]卢志勇, 韩布新. 家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5): 1812-1817.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