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月13日,奥托·弗里奇(Otto Frisch)在哥本哈根开展的实验为核裂变提供确凿证据。
弗里奇与姑姑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一起工作,试图解释奥托·哈恩(Otto Hahn)的实验。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数92),却探测到了更多的钡(原子数56)——钡远远多出了实验开始时的量。

弗里奇和迈特纳意识到,这可能是由于铀原子核一分为二,且这一过程释放的能量应该符合爱因斯坦的方程。
乔治·普拉切克(George Placzek)质疑原子分裂这种解释,他建议弗里奇实验验证,在云室中用中子轰击铀并寻找新形成的原子核。
于是,弗里奇于1月13日下午开始做实验,测试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实验确实也产生了光脉冲,能量等符合理论预测。这个实验中,每个铀原子都分裂成了两部分,生成了钡和氪。
弗里奇将这种现象称为“分裂”,是受到生物中的细胞分裂的启发。
1月16日,弗里奇把两篇论文送出,描述了实验、他和迈特纳对实验的解读。论文很快在《自然》期刊上发表。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397/ful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