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以前没那么相信星座的,但因为小D是个暴脾气,白羊座,我就有点信了(你们看这被逼的,都找各种理由来自我安慰了)。
小D的脾气有多爆呢?
1岁不到就有过哭到把走廊另一头的邻居召唤来,以为我们在“虐待”;
可怕2岁一来,什么都是“不要不要”,稍不顺心就撒泼打滚;

4、5岁后慢慢知道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了,但还是常常雷暴雨过后才和我说,妈妈,刚刚我没忍住;

现在7岁了,有时候急脾气上来,仍然是火山爆发,但好在自己学会平复了,也知道事后和“殃及者”道歉。
现在几乎见过我的朋友都会说,好温柔啊,好有耐心啊,说实话,这里面一大半的功能都是小D的(捂脸~)。

除了信星座外,我的另一个自我宽慰的点就是,
主见和有想法的雏形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萌芽,在我们认为孩子的“无理取闹”中。
孩子每一次的哭叫,其实都是他们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7年,我分享了很多帮助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说真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边学边做边输出。
如今不敢说小D变成天使宝宝了,但至少她发脾气的频率降低了,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有商有量了,也能学会自我管理情绪和表达情绪了。

回顾这些年,我最深刻的一个感触是,当我们亲子关系良好的时候,学习的那些育儿方法才能发挥最大最好的效果。
今天就和大家说说,父母最需要从小做好的三个角色。
1
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人的大脑是分“情绪脑”和“理性脑”的,而孩子都是“情绪脑”主导的,他们从出生开始一直到青春期,这整个过程中,“理性脑”是在慢慢不断发育成熟。
孩子每一次的发脾气过程,就是“理性脑”锻炼的机会。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的角色很重要。
情绪有时就像天气,有晴天也就有雨天,小时候的我们总是抱怨雨天,而成人后的我们慢慢开始知道,遇到雨天没关系,提前准备带一把伞,或者多穿几件衣服。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应对情绪的能力非常不成熟,这时,我们就需要成为孩子情绪的调节器,通过我们的反馈,让孩子慢慢建立对于情绪的认识,习得如何应对情绪。
想要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我们就不要做“法官”,而是做“律师”。
试想一下,律师是怎么对待当事人的,不要贴标签、不要恐吓、也不要“审判”。
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哭了,妈妈再来抱你”。
也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脾气这么差?怎么总是大吼大叫?”
更加不要说,“烦死了,赶紧闭嘴,不许哭了“。
律师肯定是和当事人站一起的,是来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的。而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有确定性,我是来帮助你的;更让他们有安全感,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问题的。
对待孩子可以像“律师”对待当事人一样,有任何问题,倾听“发生了什么?”,了解“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询问“需要妈妈做什么”,最后再确定“那这样解决怎么样”?
这样四步,帮助父母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呵护,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好朋友。
总有人会说,1、2岁的小屁孩去和他这么对话,他能懂吗?我们永远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可以懂。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孩子懂了,才开始这么说,肯定来不及了,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无法立马切换的。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模仿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你希望看到的好行为是这样的。
2
不当“驯兽师”,学做“引路人”
人成长最快的时候永远是犯错的时候,从错误中积累经验。
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辈子, 所以在还能陪伴的时候,教会她更多的方法,而不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才是今后可以陪伴她一辈子的财富。
很多时候我们耐心地陪伴孩子平静下来了,觉得效果挺好,就停止在这里了。于是,我们就发现,孩子总是经常地大吼大叫,“屡教不改”。
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没有告诉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那很自然地,缺乏方法的孩子下次再遇到,就本能地使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大喊大叫。
这不是“屡教不改”,这是他们缺少技能。
我们千万别当孩子的“驯兽师”,只要孩子“好了”,服从了,就到此为止了。我们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会他们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的技能。
宝宝,下次如果要杯子,可以用手指给妈妈看,可以告诉妈妈,Bei bei bei  -提供技巧
项链不能抓,你可以抓这个串绳,串绳可以抓 -提供替换方案
难过了就哭一会吧,妈妈陪着你,但是打人是不可以的 -明确原则界限
孩子的情绪被看到,需求被理解,这时我们提供方法孩子都是非常愿意学习的。因为他们开始明白,原来这么做更好。
归根到底,孩子的大哭大叫的本质是他们能力与意愿落差导致的无力感。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在漫漫人生路上,每次遇到”主客观之间的鸿沟“,孩子都有意愿和方法去”爬出来“,而不是”陷进去“。
3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上面分享的这两招,一开始实行会发现推进很慢,孩子总是忘,孩子遇到一些小事还是第一时间就哭闹。
这时,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每一个新技能,孩子都需要练习1000次才掌握”。
这里的“1000次”的确有一些夸张了,但这样的自我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自己调节心理预期。
孩子的内化过程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坚持做对的事情,千万不要比孩子更早地放弃了。
孩子初来乍到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是从头学起的,他们需要“满血”的去应对学习、生活。一味地只评判孩子的“好坏对错”,就算公正,但也冷漠。
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我们没有办法代替他们去应对,但是我们可以像篮球赛的“啦啦队”一样。
给孩子一种可以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毫不吝啬地去欣赏孩子,不要总是盯着那个未解决的问题,多去看看孩子发展的趋势,成长的轨迹。
哭闹时间比之前短了,经过提醒可以来表达了,这些都是进步。这时,我们一定要非常非常及时地给予孩子回馈。
第一时间就把那个杯子给到孩子,特别认真地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宝宝,你这样说,妈妈就知道你要什么了”。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成长其实是互相鼓劲的,当我们开始欣赏孩子的进步,其实我们也就开始接纳,“我和孩子都可以慢慢成长,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好“。
这份认知很关键,拥有这份认知的父母未来育儿道路上,会少很多很多焦虑,因为我们明白,”不够好只是暂时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变好“。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带娃特别有自信和底气的父母们,似乎任何事情在他们眼里都能轻易化解,云淡风轻。
这种自信不是靠别人给予的,也不仅仅是读了多少育儿书,而是通过实实在在做一件又一件小事,对自己能力有了清楚了解后建立的。
老朋友都知道,我为了当妈的学习劲头,但这些年愈发觉得,大道至简,爱是最好的解药和答案。
和大家分享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关系好了就什么都没有关系,关系不好就什么都有关系。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昨天分享的《体检后才发现,女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衰老,是它!》,你们都留言说,好治愈的一篇。但你们知道吗,我也把你们所有的留言都看完,也收获了一箩筐的温暖
对了,之前推荐大家的小不点大视界的年卡,推送里面漏放了广州站的海报了(自罚鸡腿),今天补上。

这个年卡不只是针对广州的,全国11城通用,而且还有很多会员专属福利的
喜欢看儿童剧,愿意带着孩子去看儿童剧的朋友们,之前漏掉的,记得看一下推文,还在出售中,现在入手真的超值。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